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導言

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業農村發展不充分,“三農”問題仍是當下中國最突出、最迫切的問題之一。因此,黨的十九大對新時代“三農”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發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動員令,明確提出了“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總要求,為新時代“三農”工作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這就是切實將新發展理念貫穿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領域全過程,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全面推進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化解新時代我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重要舉措。從發展實際觀察,農業是“四化”同步發展的短板,農村是城鄉經濟體系的薄弱環節,農業農村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調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正是抓住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牛鼻子”。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三農”問題確定為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農業農村問題的高度重視,尤其將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擺在突出位置,進一步體現了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不平衡不充分短板的把握,進一步體現了戰略舉措的精準與務實。

隨著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在農民大量進城、農村土地被大片征用、第一產業從業比例迅速降低的現實境況下,亟待通過重構鄉村文化,即通過推進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民文化自覺意識,以及在文化創新中凸顯鄉村文化個性。著力復興鄉村文化,需要繼續完善建設鄉村文化基礎設施,不斷加強農村文化供給,為農民群眾搭建展示自我的平臺;需要重塑鄉村社會規范,把倫理道德、村規民約、風俗習慣作為鄉村治理的重要載體和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手段,加強農村文化道德建設;需要大力培育鄉村文化建設的主體,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吸引城市居民選擇鄉村居住,催生新型鄉賢文化,激活傳統鄉村文化中的活性因子。

銀達村猶如一顆鑲嵌在隴原大地上的文化明珠,20世紀50年代初,因自覺組織農民掃盲學文化成績突出,受到毛主席的肯定和表揚。60多年來,在毛主席光輝按語的指引下,鄉村文化事業生機勃勃、歷久彌新,走出了一條深深扎根田野,散發著濃郁鄉韻特色的文化發展之路。銀達村是我國鄉村文化建設的典型和現實縮影,銀達村鄉村文化的歷史傳承與創新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更是鄉村振興特別是鄉村文化振興的時代要求。為了系統分析銀達村鄉村文化發展情況,進一步研究探索鄉村文化振興與鄉村振興戰略的全局性、關鍵性重大問題,我們依托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傾力打造的農業經濟與農村發展創新工程團隊和甘肅省社科院專業研究力量,在進行深入細致的田野調查和問卷調查基礎上,研究和撰寫了《文化新村》。

本書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百村經濟社會調查”(98ASH001)子課題——酒泉市肅州區銀達鎮銀達村經濟社會研究的主要成果,是“中國百村調查叢書”的重要一卷,由甘肅省農科院和甘肅省社科院兩家專業研究機構相關專家學者共同調查研究編創完成。全書圍繞銀達村文化活動的歷史軌跡、階段變遷、現實情況以及未來發展方向這一主線展開,共分三篇八章。第一篇“曾經的輝煌”,主要描述銀達村歷史沿革、自然地理環境與社會傳統,銀達村文化的起源與變遷,改革開放前銀達村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第二篇“困惑與堅守”,以改革開放后銀達村經濟社會發展與鄉村文化變遷、銀達村文化與社會發展為主要研究內容,探討銀達村文化發展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第三篇“跨越與創新”,以銀達村文化建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特色與經驗、面臨的挑戰以及發展展望為主要內容,針對銀達村文化的未來發展方向,提出了發展思路和對策建議。

本書所用的研究資料和數據主要來自課題組入戶訪談、問卷調查、重點調查、座談討論,以及各章節作者在相關研究工作中的積累,同時引用了銀達村提供的部分資料,還參考了國內外同行的研究成果。本課題調查問卷的設計從社會學視角出發,盡量體現鄉村文化這一主題,重點捕捉生活中的文化信息,旨在詳盡了解銀達村文化活動的歷史軌跡、階段變遷、現實情況,以及村民態度、參與程度等內容,以探索文化與政治、經濟、生態、生計、社會協調發展的相互作用。

《銀達村鄉村文化調查問卷》共分三大部分,涉及36個具體問題。

第一部分是調查對象基本情況,共 12 個問題,形式為選擇題,包括調查對象的住址、年齡、性別、民族、文化程度、政治面貌、職業身份、家庭人口、當年收入,以及收入主要來源、是否為低保戶、是否參加農村合作醫療等。

第二部分是鄉村文化基本情況調查,共 12 個問題,形式為選擇題,包括本村文化娛樂活動開展的情況、文化娛樂活動的主要形式、本村開展戲曲演出的主要形式、開展集體文化娛樂活動的間隔時間、本村文化娛樂活動設施情況,以及改革開放前后本村文化活動的基本情況對比、受重視程度,本村舉行集體文化娛樂活動的傳統節日及本村所具有的傳統文化類型,村民對文化傳統的看法和文化生活的感受、參與文化娛樂活動的主要類型等。

第三部分是鄉村文化需求調查,共 12 個問題,形式為選擇題,包括每戶每年用于文化娛樂方面的支出情況、村民喜歡的文化體育娛樂活動類型、村民是否愿意在農閑時參與文化娛樂活動、村民最想參與的文化娛樂活動、村民認為本村文化活動存在的主要問題、本村文化產業發展的有利條件、發展鄉村文化最主要的方法、村民在文化方面最迫切的需求、最應該建設的公共文化設施、最愿意在哪些文化娛樂方面投入資金,以及村民在其他方面的需求和對文化發展的建議。

本課題現場調查采用入戶訪談與問卷調查相結合、重點調查與逐戶普查相結合、座談討論與資料調研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入戶訪談:課題組8名研究人員先后分兩批次進駐銀達村,與村黨支部、村委會負責人及部分村民打成一片,進行體驗式、聊天式蹲點調查,通過與村民面對面直接交談、深入溝通,既聽取意見建議,也進行深入訪談。

問卷調查:選擇春節農閑時節,課題組充分依靠肅州區文史館、銀達鎮政府、銀達村委會的工作力量,對銀達村559戶村民逐戶發放調查問卷,要求每戶戶主親自作答,或與家庭成員共同商討,主要對村民家庭基本情況、鄉村文化基本情況、鄉村文化需求情況普遍進行問卷調查。

重點調查:課題組先后深入肅州區史志辦、文化館、文體局、廣電局等相關部門及銀達鎮政府、銀達村委會,在召開專題座談會進行重點調查的基礎上,重點對銀達村現任、歷任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及部分村民小組組長,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文化傳承人進行個別訪談;同時赴酒泉市文史館、肅州區史志辦、銀達鎮檔案室進行專門調研。

本書在深入研究分析歷史資料和實地調查的基礎上,從社會學視角出發,充分挖掘文化元素內涵,重點捕捉銀達村群眾生活中的文化信息,旨在探索鄉村文化與政治、經濟、生態、生計、社會協調發展的相互作用,它是村莊文化發展歷史的一種整體敘述,也是中國西部近70年農村文化變遷縮影的展現。本書資料翔實、分析透徹、結論可靠、對策具體,是一部各級黨政機構、專家學者和社會各界全面了解甘肅省酒泉市銀達村鄉村文化建設的代表作,也可作為研究西部地區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參考書。

二○一九年八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奉新县| 南江县| 宜兴市| 启东市| 增城市| 礼泉县| 新疆| 西畴县| 文成县| 三明市| 揭西县| 津市市| 岑巩县| 得荣县| 清镇市| 灵台县| 桦川县| 昌图县| 栖霞市| 遵化市| 淮安市| 万山特区| 赤水市| 四子王旗| 奈曼旗| 古交市| 天津市| 东阿县| 吐鲁番市| 乡城县| 体育| 霍邱县| 溆浦县| 杭锦旗| 扶沟县| 久治县| 淮南市| 通城县| 门源| 三门县| 邛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