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消除貧困對實現我國“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富裕起來的目標,近年來國家進一步加大了扶貧的力度,頒布了一系列的精準扶貧政策,扶貧力度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貧困村莊是我國接受國家扶貧政策的基礎單位,從“村莊”這一微觀層面了解貧困村莊的貧困狀況及扶貧實踐的特點和進展,能夠及時了解和展示處于我國脫貧攻堅戰最前沿的貧困村的貧困狀況、脫貧動態和社會經濟發展趨勢,從村莊脫貧實踐中總結當前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的經驗教訓,對于促進我國的扶貧脫貧進程、有效解決我國農村發展問題、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社會科學院組織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百村調研”課題子課題組對青海省互助縣林川鄉作干村開展調研,為了解基層貧困及扶貧工作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本書是對該村以易地搬遷為主線實施精準扶貧實踐的調研報告。

本調研報告分析了作干村所在地區和作干村的基本情況;探討了該村人口與勞動力流動情況;在村莊調研和入戶走訪的基礎上,研究了村莊農業生產與經營、農戶家庭收入與支出、村民家庭和社會生活、村民社會保障等情況;了解了村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政策和措施,并重點研究了作干村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的進展情況、實施效果、影響與存在問題。本調研報告對作干村的經濟與社會發展進行了客觀深入的評價,對作干村開展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也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

作干村位于青海省河湟地區,目前在青海省甚至是互助縣都是比較貧困的村莊;農戶普遍存在經濟赤字,貧困村民對國家補助資金的依賴性很強。根據村莊和入戶調研,作干村目前的貧困狀況及貧困成因已經發生了較大的結構性變化,從生存貧困轉化為收入增長緩慢、家庭支出增加的相對貧困。總體來看,該村貧困農戶的主要致貧原因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與自然資源、環境、區位條件的歷史變遷有關,這些歷史性因素是典型的外部環境因素。目前該村存在土地資源和水資源匱乏的情況,隨著村莊人口的不斷增加和土地使用化肥農藥的不斷增加,人均耕地占有量有所減少。耕地土壤品質有一定程度下降。加之調研村莊地處偏遠地區,村民外出務工尤其是在縣內打零工存在較大的制約。以上是作干村長久以來持續貧困、村民生活艱苦的歷史性原因,很難在短期內完全克服。另一方面則與家庭結構密切相關,是典型的內部因素。家庭人口“兩多一少”(即人口數量多、病號尤其是長期重病患者多,勞動力少)、家庭勞動力“兩低一少”(占人口比重低、文化程度低,參加農業科技知識培訓少)的結構,制約了農村貧困戶開展多種經營和多渠道就業,影響了農戶的收入水平。不利的家庭結構還導致家庭的抗風險能力弱,很難在現有資產水平上迅速提高收入和積累,從而改變這種被動狀態。

要改變一個村莊的自然資源、環境和區位等因素是非常困難的;家庭結構的因素也是客觀存在于人類社會的。這兩種主要致貧因素相疊加,大大增加了作干村扶貧工作的難度和成本。針對環境因素的扶貧措施,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易地扶貧搬遷,雖然投入成本高,實施難度大,但是效果明顯。針對內部因素的手段則主要依賴于社會救助和社會保障等,與整個社會尤其是農村地區的總體救助與保障水平密切相關。

本書重點探討了易地扶貧搬遷與村莊精準脫貧的議題。作干村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是青海省“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重點實施村。作干村易地搬遷方式為建設新村集中安置,搬遷安置地點是距離舊村3公里以外的昝扎村下麻吉門。易地扶貧搬遷與村莊精準脫貧專題總結了青海省和互助縣的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措施,討論了作干村的實際做法,分析了易地扶貧搬遷對村民產生的經濟、社會和環境影響,探討了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還從歷史變遷的角度分析了國家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對作干村所處的河湟地區的意義。作干村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的實施,代表了對河湟地區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變遷的一種人為轉變,將減少該地區歷史遺留問題對居民生存不利的自然、經濟與社會影響,去除歷史性的環境方面的致貧原因。這種人為改變,從理論上是合理的、有意義的,如果在實踐中經過努力取得持續的成功,那么其意義將是顯著的,貢獻將是巨大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抚州市| 思南县| 忻州市| 上饶市| 芷江| 广昌县| 三穗县| 宁武县| 永顺县| 新河县| 上犹县| 托里县| 乐清市| 长宁县| 澳门| 沁阳市| 武乡县| 竹溪县| 虞城县| 都昌县| 武陟县| 衡山县| 肇庆市| 肥城市| 山东省| 荆州市| 淳安县| 岢岚县| 通化市| 汕尾市| 武汉市| 樟树市| 东台市| 东台市| 汽车| 堆龙德庆县| 天祝| 勐海县| 湘阴县| 天长市| 康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