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自序

最近十余年來,將所撰文章結集出版,在中學教師中竟也十分地時髦。這也許是社會進步的表征之一罷。筆者是慢熱之人,對于是否出版文集,向在兩可之間。但勸的人多了,也便成了事。今年剛好是本人做“孩子王”30周年,對教書的副產品做一個小結,為自己獻上一份祝福,應該說是一個不錯的由頭。再說,也總算是了結了一宗事。

許多人都認為,20世紀80年代后半期是新時期中國大學的“黃金時代”。筆者有幸成為當時被稱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在有著深厚人文底蘊的麗娃河畔度過了四年美好的讀書時光。那時,國門初開,走向未來叢書、文化哲學叢書、五角叢書等撲面而來,“驕子”們如饑似渴地吸收著新知識、新觀念、新思想,讀新書、聽講座、辦社團、出刊物、寫文章成為華東師大學子們的主要課余生活。文史樓前、麗娃河畔、夏雨島上,處處留下他們年輕而忙碌的身影。華東師大的歷史系更是史學研究的重鎮,名家、名士薈萃,吳澤、戴家祥、蘇淵雷、陳旭麓、王養沖、郭圣銘、王家范、夏東元、陳崇武、李鉅廉、孫道天、王斯德等先生名重當世,皆一時之選。老師們待我們親如子弟,記得王家范老師帶著同學們考察了烏鎮、石門等江南市鎮,讓我們初步領略了讀書與行路相融的妙處。在丁季華老師的熱心策劃之下,班上許多同學的文章在《歷史教學問題》上變成了鉛字,其中也有我的一篇,盡管短小,卻是正式發表的處女之作。班上同學也一心向學,78級魏承思等學長創辦的《青年史學》,在全國大學生學術刊物中已是“名刊”,在立彬兄接棒主編時,我有幸與吳紅同學一起成為特約撰稿人。漢彬兄創辦、主編了《青年法學》,“筆桿子”傳清兄是編委,我也忝列其中。殿勛兄在創刊號上發表的《上蔡縣在校大學生婚姻狀況的調查報告》一文,因題材獨特而小有影響。在輔導員倪華強老師的鼓勵與支持下,我創辦、主編了名為“綠葉”的班級手抄報,供同學們發表詩歌、小小說、評論、隨筆之類的習作。創刊號是倪師親自領著我去文科辦公樓一樓復印室復印的,倪師還給了我一大疊“復印卡”,說以后由我盡情地復印好了。與“一舍”同一樓層中文系的青年教師、同學一起創辦過雜文社,出版了社刊《兩面針》,寫過《窮如教授》等雜感。另外,逛書店也是很多同學日常的“必修課”,我與存福、立霞、晨峰、輔漢、明杰等兄常?!巴ネァ?,于是便同去。最吸引我們的,恐怕還是有“遠東第一大書店”之稱的南京東路新華書店,特別是二樓專辟的店中店“學術書苑”,專賣人文社科類的學術著作,店招是由學養深厚的汪道涵先生題寫的,店長“老嚴”是位很懂書、很干練、很耐煩的人,所以這里成了海上學人最愿意光顧的地方。如果時間允許,我們還會拐到旁近的福州路,逛逛古籍書店、外文書店什么的。盡管隨著歲月的流逝,當年種種已成為歷史的陳跡,但多年以后回頭來看,這些時代大環境和校園小環境相疊相加,無形之中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精神場域,構建了一個絕響的“80年代”,生活于斯,學習于斯,熏陶于斯,做人、做事、做學問自會不由自主地受到它的牽引、受到它的潛潤。負笈滬上,時間雖然不長,給予我的影響卻是終身的,如閱讀、寫作、思考等習慣和批判性思維早已是“日用而不覺”了。當然,還包括當時萌發了一個夢想,夢想以后像學者一樣的生活。

然而人生的際遇每每難以逆料,個人的命運常常抵不過時代的命運。進了中學任教后,追求學者化生活方式的夢想終于破滅了。來到甘棠湖畔之初,雖然沒有像方鴻漸剛到三閭大學教書時“仔細一想,慌張得沒有工夫生氣了”一樣的情形,但大勢所趨,也的確難以生氣,況且每天面對的,是一個個“明白”的、靈動的、可愛的生命。我想,中學教師是教別人寫的書,是“照著講”,不能“接著講”,時間也不自主、不自由,是枚“教書匠”,固然不能像學者一樣地生活,但起碼可以像“準學者”一樣地活著。在逼仄的逆旅中開一點“窗戶”,偶爾做一點“自由呼吸的教育”,總是可能的。所以,折中之后,如何發揮自身的一點優勢,如何把史學成果的學術價值變成中學課堂的教學價值,讓中學歷史課有趣、有味、有效,讓我的學生們享受到不一樣的歷史教育,不至于念大學后讓大學老師來“消磁”,便成了我教書生涯主要的思考和活計。

蘇霍姆林斯基曾介紹過一位“課上得非常出色”的歷史老師,那位有30年教齡的老師自云“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仡欁约簭慕?0年來走過的路,發現自己真的有點類似于那位蘇聯的中學歷史教師,生怕誤人子弟,一直備著像無底洞似的課,不曾停歇。個中甘苦,實不足為外人道也。而一路蹣跚,總是碰到一些這樣或那樣的教學問題,如教材的科學性與教學性問題,教學中的重難點分析、史料教學、學生素養培養等問題,高考試題的科學性與導向性問題,等等。對這些問題,自然是“須得研究,才會明白”,而限于時間、資料、學力等條件,筆者也傾向于中學教師不妨取巧地“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所以,在課余之暇,“琢之磨之”,每有會意,便欣然成文,如是銖積寸累,竟也玉屑盈匣。這本集子,選錄了其中的大部分,不外乎是兩類文字,一是訂訛,一是傳信,大致包含了歷史教材、歷史教學、高考命題等幾個主題。這些文字倘若還有一丁點歷史價值的話——如作為后人研究一個轉型時代中學歷史教師專業成長的個案資料,我更愿意把它看成是我——一名一輩子堅守基礎教育的普通校友,對母校華東師大培養的一個回報,也是對理解我、支持我從事基礎教育事業的家人、師友和學生的一個交代。

本書收錄的文章,寫作時間跨度較長,留有個人成長和時代變遷的印痕,內容絕大部分保持了發表時的原貌,有些文字上做了少許修改,有些恢復了發表時被刪改的文字,有些注釋部分進一步規范。筆者未登學術殿堂,但一直在研究狀態下教書;拙文雖非學術論文,但大多也是靠在史學的邊上。有感于此,模仿楊絳先生《走到人生邊上》一書的命名,斗膽為文集取名為《走在史學邊上》,如有僭越或雷同,也顧不得了。

是為自序。

周明學

2019年3月于潯陽甘棠湖畔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周口市| 丹东市| 包头市| 南陵县| 淅川县| 顺平县| 吉水县| 信阳市| 明光市| 郧西县| 临高县| 高台县| 托克逊县| 古浪县| 漾濞| 万全县| 易门县| 定边县| 临泽县| 比如县| 东莞市| 阜南县| 陆良县| 恩施市| 龙南县| 白山市| 玛多县| 河南省| 永胜县| 吉安县| 青川县| 阜新市| 白水县| 彭阳县| 崇明县| 武穴市| 错那县| 哈尔滨市| 建水县| 康保县| 烟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