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歷史教材研究

高中歷史教科書必須注意語言規范

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日報》就發表了一篇社論,號召大家“正確地使用祖國的語言,為語言的純潔和健康而斗爭!”[1]40多年來,我國的語言規范化工作可以說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存在著諸多不盡如人意之處。尤其令人痛心的是,近年來,大街上、電視里和報刊中的不規范語言、不規范文字隨處可見,更壞的情況表現在書本中,幾乎發展到了“無錯不成書”的地步,甚至連面向全國基礎教育的教科書也不能例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學子對祖國語言文字的正確掌握,絕不可等閑視之。現行人教版高中歷史教科書[2]在語言表達方面就存在諸多問題,現列舉其中的幾種主要情形,希望引起教科書編寫者和讀者的注意,不當之處,歡迎指正。

一 殘缺

殘缺是指句子里缺少了某些必不可少的成分。此類語法錯誤常見于這套教科書中。其中主語殘缺就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濫用省略造成的。如:

例1.晉文公當上了晉國國君后,發展生產,整頓政治,訓練軍隊,成為北方一大強國。(《中國古代史》第19頁)

例2.他用寓言揭露當時政治的腐朽和社會的黑暗,成為富有戰斗特色的諷刺文學。(《中國古代史》第131頁)

例1最后一個分句省去的主語是“晉國”,它雖在前面分句里出現過,可不是主語,而是定語,所以這里的“晉國”不能省略。例2后一個分句省去了主語“寓言”,它在前一個分句也出現過,但不是主語,而是狀語,因而不能省略,也可以把前一分句中的“用”改為“的”。

另一種情況是濫用介詞造成的。如:

例3.南北朝時由于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和江南經濟的發展,為隋的統一創造了條件。(《中國古代史》第99頁)

例4.9世紀前期,吐蕃同唐朝會盟,在盟約里說:唐蕃之間要“患難相恤,暴掠不作”。(《中國古代史》第114頁)

例3本應讓“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和江南經濟的發展”做全句的主語,但前面加上“由于”,“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和江南經濟的發展”便成了介詞結構的一部分,失去了做主語的資格,整個句子就變得沒有主語了。所以這句中的“由于”應刪去。同樣,例4中的“在”也應刪去。

也有殘缺賓語中心的。如:

例5.為此,中國共產黨加快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第131頁)

這個句子的“加快”的后面缺乏一個賓語中心,宜在“合作”之后加上“的步伐”。

還有缺漏必不可少虛詞的。如:

例6.唐朝和朝鮮貿易往來繁盛,朝鮮輸入唐有牛、馬、麻、人參等。(《中國古代史》第117頁)

“輸入唐”不能跟賓語“牛、馬、麻、人參等”搭配,這個句子的毛病是該用“的”字結構作主語卻沒有用“的”。“輸入唐”之后應加上“的”,構成具有名詞語法特性的“的”字結構,這種“的”字結構指代事物,在這句中作主語。

另有殘缺介詞賓語的。如:

例7.從公元前21世紀的夏朝,我國進入到奴隸社會。(《中國古代史》第8頁)

介詞結構一般不能單說(某些對話中例外),這個句子的“夏朝”后邊應加上“起”或“開始”(順便指出:“進入到”有疊字之誤,意思相當于“進入入”,應刪去“到”字。類似語病常見,應刻意避免)。

二 贅余

贅余是指句子里多出來某些絕不能有的成分。一種情況是濫用虛詞造成的。如:

例8.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也是在大量的實地考察基礎上而著成。(《中國古代史》第217頁)

這句用“而”字,是套用文言格式,可是現代漢語里,這種場合不需要什么連詞,“而”字應刪去。

另一種情況是濫用“使”字造成的。如:

例9.西周是我國奴隸社會的鼎盛時期,通過分封制和井田制,使周王朝成為地域空前廣大的奴隸制國家。(《中國古代史》第8頁)

例10.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由于劉裕比較注意農業生產,減輕農民負擔,使宋初30多年里,南方出現了東晉以來少有的安定局面。(《中國古代史》第86頁)

例9后一個分句沒有主語,“使”字應刪去,讓“周王朝”成為主語。例10用“使”跟“由于”相配,造成了殘缺主語,應刪去“使”。

還有一種情況是重復造成的。如:

例11.山頂洞人距今約18000年前,……。(《中國古代史》第3頁)

例12.河姆渡氏族遺址發現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約6000多年前,……。(《中國古代史》第4頁)

例11要么說“距今約18000年”,要么說“約18000年前”,絕不能把這兩種格式混雜在一起,說成“距今約18000年前”。因“距今約18000年”和“約18000年前”意思一致,使用其中一種即可,不能重疊使用。這也可從教科書中找到內證。例如,對元謀人的時間表述,教科書上有兩種方法。第1頁表述為:“距今約170萬年”;第224頁的大事年表中則表述為:“約170萬年前”。可見此處“距今”與“前”不能同時使用,應去掉一個。同樣,例12也應如此改過來。

三 用詞不當

用詞不當一般包括詞性誤用和詞義誤用,既有實詞方面的,也有虛詞方面的。這類錯誤在教科書中雖不多見,但也存在。如:

例13.誰戰勝了,誰就召開諸侯國會議,強迫大家公認他的“霸主”地位。(《中國古代史》第18頁)

例14.那個方向發生地震,柱子就會倒向那個方向的杠桿,那個方向的龍就吐出銅球,落在蛤蟆的嘴里。(《中國古代史》第68頁)

例15.隋唐統治者都重視宗教對麻痹人民思想的作用,所以這一時期,無論佛教、道教和其他外來宗教,都受到重視,興盛發展。(《中國古代史》第128頁)

例13“公認”與“強迫”連用不很恰當。“強迫”是指用外在力量強制別人就范,而“公認”是指大家發自內心的贊許、承認。若將“公認”改成“承認”,就恰當了,因為“承認”是指一般性的認可。例14中三個指示代詞“那”皆系實指,而文中并未指明地震發生的具體方向,應將“那”改為疑問代詞“哪”表示虛指。例15“無論”后邊不能用并列詞語,它后面的詞語必須有選擇性,改“和”為“還是”。

四 成分搭配不當

成分搭配不當有多種情況,教科書上出現的是其中的一種,即主賓搭配不當。如:

例16.反對儒家傳統道德是新文化運動的矛頭所向。(《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第117頁)

根據教科書內容,編者本意是要說新文化運動的矛頭是指向儒家傳統道德,而不是指向反對儒家傳統道德(的人或事)。現在,由于在“儒家傳統道德”之前加上“反對”,意思就變成了新文化運動是贊成儒家傳統道德的,所以“反對”應刪去。

五 不合邏輯

這類錯誤在教科書中有兩種表現。一種是種屬概念并列使用。如:

例17.中國的絲綢、冶鑄、水利技術都遠播到中亞、羅馬和歐洲地區。(《中國古代史》第73頁)

例18.他們已經有了農耕和定居生活,能夠冶鐵和鑄造鐵工具、鐵農具。(《中國古代史》第154頁)

例17“羅馬”是屬概念,“歐洲地區”是種概念,種屬概念不能并列使用,可刪去“羅馬”。同樣,例18應刪去“鐵農具”。

另一種是分項對應不當。如:

例19.都城的人渾然不覺,學者們也懷疑地動儀是否正確。(《中國古代史》第68頁)

“懷疑”是一面性的詞語,“是否”是兩面性詞語,一面性詞語和兩面性詞語不能搭配使用。學者們“懷疑”的是“是正確”,而不是“否正確”,這個“否正確”在前面就沒有對應的詞語,可將“是否正確”改為“的正確性”。

以上是筆者對現行人教版高中歷史教科書中不規范語言現象的粗略歸納和分析。需要指出的是,這里的歸納并未窮盡這套教科書中所有的語病,但也足以說明問題。歷史教科書不僅應該是教師傳授知識、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基本依據,也應該是學生學習語言的范本。況且這套歷史教科書是由具有豐富的編寫歷史教科書經驗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室編寫、經國家教委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查通過的,是目前全國發行量最大、使用范圍最廣的面向全國的教科書。按理,在最基本的語言表達方面,它必須無懈可擊。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如此權威、如此重要的教科書竟充斥著大量的不規范語言!這不僅使它本身的權威性、科學性、嚴肅性大大下降,而且對學生潛移默化的消極影響也是難以估量的。這也說明,我國語言規范化工作,的確還任重而道遠。

(原載于《中學歷史教學參考》1997年第6期)


[1]1951年6月6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正確地使用祖國的語言,為語言的純潔和健康而斗爭!》,1991年6月6日《人民日報》再次發表社論《認真做好語言文字規范化工作》。這充分說明黨和政府對語言文字規范化工作的一貫重視。

[2]本文所指的高中歷史教科書都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出版的,且都是目前最新版本:《中國古代史》1992年9月第2版,1996年4月第4次印刷;《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1992年11月第1版,1996年3月第4次印刷;《中國近代現代史》下冊1995年6月第2版,1996年4月第2次印刷。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二连浩特市| 博客| 乐东| 汝阳县| 安新县| 张家港市| 眉山市| 裕民县| 车险| 和政县| 包头市| 密山市| 民县| 永安市| 三都| 湾仔区| 云林县| 丽江市| 仁化县| 利津县| 绥芬河市| 平谷区| 布尔津县| 修文县| 临澧县| 松原市| 江城| 田林县| 宜黄县| 长汀县| 黄龙县| 宝山区| 聂拉木县| 讷河市| 普安县| 时尚| 大方县| 故城县| 塔城市| 黔东| 宜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