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長江經濟帶11省(市)綠色發展評價

長江經濟帶橫貫中國東中西部,范圍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云南、貴州等11省市,所屬各省市綠色發展水平參差不齊。

(一)長江經濟帶省域綠色發展總指數比較分析

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綠色發展水平參差不一,且排名處于不斷變動之中。

1.省域綠色發展總指數比較

2011年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綠色發展總水平排名依次為: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重慶市、貴州省、四川省、湖北省、云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湖南省,經過七年來大力開展生態文明建設,2017年,11個省市綠色發展總水平排名已變為: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重慶市、湖北省、貴州省、四川省、湖南省、安徽省、云南省、江西省。

圖1-19 2011年和2017年長江經濟帶11省市綠色發展總指數

圖1-20 2011年、2015年、2016年和2017年長江經濟帶11省市綠色發展總指數比較

從2011年到2017年,長江經濟帶11個省市雖然部分省市的排名位次沒有變化,有的變動非常細微,但各省市綠色發展總水平均有很大的提高,只是提高幅度有所差別而已。排名位次沒有變化的共有四個省市:上海市,綠色發展指數由61.41躍升至81.82,一直穩居榜首;江蘇省,綠色發展指數由54.11躍升至66.93;浙江省,綠色發展指數由53.86躍升至66.43;重慶市,綠色發展指數由51.90提高到63.89,依序包攬前四,但江蘇和浙江在2013年和2017年出現過換位情形,主要是由于各自綠色增長度排名及分值發生變化,位次完全未變的只有上海和重慶兩市。部分省市排名略有變化,貴州省,綠色發展指數由47.65提高到58.12,前六年一直保持第五位,2017年下滑為第六;安徽省,綠色發展指數由43.93升至54.21,一度由第十晉升第九又跌至第十位,在2016年重回第九并保持至2017年;四川省從2015年開始由第六位下降到第七位,主要原因是綠色增長度、綠色保障力指數的增速放緩,分項排名偏低且下降所致。排名變化最大的省市是湖南省、湖北省、云南省和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排名上升較大,其中湖南省由第十一位上升到第八位,主要是由于其綠色增長度增速非常快,分析期內穩步上升,綠色保障力也有較大的提高;其次是湖北省2012年由第七位降至第八位,次年開始上升,2017年到第五位,主要原因是其綠色增長度指數上升很快,其得分較高,對總指數形成有力支撐,另兩項排名變化不大,其中綠色保障力雖然排名最后但分值未被其他省拉開距離;排名下降的為云南省,綠色發展指數由44.66提高到54.18,2011年為第八位,次年第七,2013年開始三年保持第八位,而后下降為第十并保持至2017年,主要原因是綠色增長度增速過緩,排名過低;江西省由2012年第九位滑到2013年的第十位,次年即下降到第十一位,主要原因是其綠色承載力增速緩慢且得分過低(見圖1-19、圖1-20、表1-9)。

表1-9 2011~2017年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綠色發展總水平指數及排名

2.省域綠色發展總指數增速變化趨勢

2011~2017年綠色發展總水平指數增速最快的是上海,年均增速達到4.90%,年均增速超過4%的有上海、湖北、湖南,最慢的是江西,僅為2.90%,其他省市處于3%~4%;從后續增長勢頭來看,2016年與2017年速度加快的有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貴州和云南,速度最快的是湖南,年均增速達到5.53%,超過5%的省市有安徽、湖北和湖南;減速的是上海和浙江,且年均增速低于3%,其余省市年均增速介于3%~5%(見表1-10)。

表1-10 2011~2017年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綠色發展總指數增速

(二)長江經濟帶省域綠色發展分項指數比較分析

同樣,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綠色發展分項指數水平參差不一,排名處于不斷變動之中。

1.長江經濟帶省域綠色增長度比較

(1)綠色增長度指數與排名。2017年,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綠色增長度指數排名情況由高到低依次是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湖北省、重慶市、湖南省、安徽省、江西省、四川省、云南省、貴州省。其中排名位次七年中始末保持不變的省市有4個,分別為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和四川省。上海市綠色增長度指數由67.33提高到88.58,始終高居首位;江蘇省綠色增長度指數由54.65提高到71.13,增速較快,一直穩居第二位,但與上海市相比,差距仍較大;浙江省綠色增長度指數由51.24提高到64.07,開始年份略低于江蘇,后來差距有所加大,但始終保持第三位;四川省綠色增長度指數由41.35提高到50.35,排名由開始兩年的第九逐級上升到第七位后又下滑到第九位,是因其創新驅動能力出現快速提高彌補了結構優化指數的下滑幅度。有3個省份的排名有所提升:湖南省、湖北省和云南省,湖南省綠色增長度指數由40.18提高到54.48,排名大幅上升,由第十位升至第六位,主要原因在于結構優化指數增長較快,此外創新驅動能力的提高也是原因之一;湖北省綠色增長度指數由43.80提高到60.47,排名由第七位躍升為第四位,源于開放協調和結構優化指數得到明顯提高,其創新驅動能力也得以增強;云南省綠色增長度指數由37.37提高到45.67,排名由多年保持的第十一位,2017年首次跨入前十。有4個省市的排名出現下滑:安徽省綠色增長度指數由44.04提高到51.41,因其結構優化、創新驅動等相應因素的影響,排名一度由第六位下降到2015年、2016年的第九位,又于2017年上升到第七位;江西省由第五位下降到第八位,這是因為其結構優化指數增速過慢,排名下滑兩位,創新驅動指數曾一度前進四位,但最終沒能保持還是回落到并列第九位,開放協調指數的增速相對較慢,位次后退一位;貴州省由第八位下降到第十一位,其重要原因是創新驅動指數下降,呈現明顯負增長。重慶市綠色增長度指數由46.15上升至56.38,相對而言,增速過于平緩,導致排名由第四位滑至第五位(見表1-11)。

表1-11 2011~2017年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綠色增長度指數及排名

表1-11 2011~2017年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綠色增長度指數及排名-續表

(2)綠色增長度指數增速。2011~2017年綠色增長度指數增速最快的是湖北,年均增速達到5.52%,年均增速超過4%的有上海、江蘇、湖北、湖南,最慢的是貴州,僅為1.16%,其次是安徽和江西,均低于3%,其他省市介于3%~4%;從后續增長勢頭來看,2016年與2017年速度加快的有江蘇、安徽、江西、重慶、貴州和云南,速度最快的是江蘇,年均增速達到5.67%,超過5%的省市有江蘇和湖南;減速的是上海、浙江、湖北和四川,浙江最低僅為0.75%,湖南持平,保持5.21%,除了上海、浙江和四川外,還有江西、貴州低于3%,其余省市年均增速介于3%~4%(見表1-12)。

表1-12 2011~2017年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綠色增長度指數增速

表1-12 2011~2017年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綠色增長度指數增速-續表

(3)結構優化、創新驅動、開放協調指數及排名與增速。2011~2017年間綠色增長度次級指標結構優化、創新驅動、開放協調指數及排名與增速見表1-13 至表1-18。

表1-13 2011~2017年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結構優化指數及排名

表1-14 2011~2017年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結構優化指數增速

表1-14 2011~2017年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結構優化指數增速-續表

表1-15 2011~2017年長江經濟帶各省市創新驅動指數及排名

表1-16 2011~2017年長江經濟帶各省市創新驅動指數增速

表1-16 2011~2017年長江經濟帶各省市創新驅動指數增速-續表

表1-17 2011~2017年長江經濟帶各省市開放協調指數及排名

表1-18 2011~2017年長江經濟帶各省市開放協調指數增速

表1-18 2011~2017年長江經濟帶各省市開放協調指數增速-續表

2.長江經濟帶省域綠色承載力比較分析

(1)綠色承載力指數及排名。2011~2017年,各省市綠色承載力指數排名情況變動很小,排名始終未變的共九個省市,分別為:上海市、浙江省、貴州省、四川省、云南省、湖北省、安徽省、湖南省和江西省。只有江蘇省和重慶市的排名出現細微變動。上海市綠色承載力指數由64.42提升至83.37,多年穩居榜首,但從次級指標來看,上海市水資源利用效率其實并非最高,倒是水生態治理為其綠色承載力增長做出重要貢獻和支撐,水生態治理指數始終排名第一,說明上海市水生態治理卓有成效;浙江省綠色承載力指數由56.73提高到71.00,一直位居第二,其水資源利用指數非常高,長期排名第一第二,而水生態治理指數則在第三第四位間徘徊;重慶市綠色承載力指數由52.80提高到69.86,排名由第四位前進到第三,水資源利用效率的快速提高是其主因,其水資源利用指數甚至在2016年和2017年超越浙江,由第二位躍升為第一,水生態治理指數則始終保持在第五位;江蘇省綠色承載力指數由54.82提高到67.10,排名由第三位降至第四位,排名下降主要因為水資源利用指數增長緩慢且排名下滑,并長期在第七第八的中下游水平徘徊;貴州省綠色承載力指數由50.76提高到66.98,排名一直保持第五,雖然排名不變,但從表1-21可以發現,其水資源利用指數增長迅速,排名五年間實現由第八躍進前三,升幅巨大;四川省綠色承載力指數由49.97提高到62.93(見表1-19),排名始終位居第六,其水資源利用指數排名由第三滑至第四,水生態治理指數則由第七升為第六,可見水生態治理能力的提高是其綠色承載力提升的重要支撐;云南省、湖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綠色承載力指數排名情況在七年內沒有改變,分別為第七、八、九、十、十一位,其中安徽、湖南及江西的二級指標水資源利用指數排名沒有變化、水生態治理的指數排名也變化不大,而云南、湖北的二級指標指數排名則出現波動變化,但因二級指標排名彼此交替升降,此消彼長從而最終導致其承載力指數排名保持穩定。

表1-19 2011~2017年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綠色承載力指數及排名

(2)綠色承載力指數增速。2011~2017年綠色承載力指數增速最快的是湖北,年均增速達到5.32%;年均增速超過4%的有上海、湖北、湖南、安徽、江西、重慶和貴州;最慢的是江蘇,僅為3.43%;其他還有三省市介于3%~4%。從后續增長勢頭來看,2016年與2017年速度加快的有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和云南;年均速度最快的是湖北,年均增速達到7.96%,超過7%的還有湖南和四川;減速的是上海和貴州,上海最低,年均增速0.87%(見表1-20)。

表1-20 2011~2017年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綠色承載力指數增速

(3)水資源利用、水生態治理指數及排名與增速。2011~2017年綠色承載力次級指標水資源利用、水環境治理指數及排名與增速見表1-21至表1-24。

表1-21 2011~2017年長江經濟帶各省市水資源利用指數及排名

表1-22 2011~2017年長江經濟帶各省市水資源利用指數增速

表1-23 2011~2017年長江經濟帶各省市水生態治理指數及排名

表1-24 2011~2017年長江經濟帶各省市水生態治理指數增速

3.長江經濟帶省域綠色保障力指數比較

(1)綠色保障力指數及排名。2011~2017年,長江經濟帶11個省市綠色保障力指數的變化均較大,排名均有所變動。其中貴州省綠色保障力指數由54.11上升到70.44,排名由2011年第四位提升到2014年第一并持續保持到分析期末,主要源于其綠色投入指數增長較快,始終位列前二;其綠色生活指數排名始終保持在第六七八九的中下游水平。重慶市綠色保障力指數排名由第一下滑到第二,由64.42變為69.40,其綠色投入指數增速較快,一直保持前二;但綠色生活指數幾乎停滯不前,由73.40變為72.85,排名則由第三急速下滑至第七。云南省綠色保障力指數由56.26變化為63.65,波動強勁,排名由第二急速跌落第六又躍至第三,源于其二級指標均增速較快,排名提升,尤其綠色投入指數波動幅度較大,排名由第四經第七躍至第三。浙江省綠色保障力指數由54.00提高到62.12,排名由第五位一度躍至第三然后回落到第四,但綠色生活指數保持第二位的領先地位,并在2016年一度躍居榜首,綠色投入指數排名由第八滑到第十后躍至第五,2017年又下滑為第七。江西省綠色保障力指數由55.90升至61.97,排名出現大起大落,呈拋物線變化,由第三位下降到第六位然后攀升至第五,其綠色生活指數排名非常搶眼,除2016年為第二外,一直位列首位,為綠色保障力指數的提升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綠色投入指數排名靠后,前六年為第十到十一位,最后躍升為第九。上海市綠色保障力指數提升迅速,綠色保障力指數由39.70上升到61.32,排名由倒數第一躥升到第六,源于其綠色投入指數和綠色生活指數均實現了較快增長,排名均得以顯著提高,分別由第十升至第四和第十一升至第八。湖南省綠色保障力指數提高得較快,綠色保障力指數由52.51上升到60.83,排名由第七升到第四、第三后又重新滑至第七,主要是因為其綠色投入指數排名出現較大變化,由第七升為第三又退至第五;且綠色生活指數未能提供足夠支撐。安徽省綠色保障力指數由48.68提高到58.50,排名由第十變到第八,中間年份也曾一度下滑到第十,其綠色生活指數排名上升兩位,但波動主要是綠色投入指數造成。江蘇省綠色保障力指數由51.16提高到55.98,排名由第八下滑至第十位又上升到2015年的第七最后跌落到第九位,其綠色投入指數前期實現了較快的增長,但后期排名巨幅下滑,由第三滑至倒數第一;綠色生活指數排名大幅變動,由第六退至第十又前進到第五。四川省綠色保障力指數由49.78提高到55.50,排名由第九升到第七再退至第十,原因是其兩個二級指標增速緩慢,排名均出現下滑。湖北省綠色保障力指數由52.66提高到54.39,排名由第六降至第十一位,主要是因為綠色投入不足,綠色投入指數排名從第三波動式下滑至第十,綠色生活指數排名由第十升至第九再下降到十一位,最終回到第十(見表1-25)。

表1-25 2011~2017年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綠色保障力指數及排名

表1-25 2011~2017年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綠色保障力指數及排名-續表

(2)綠色保障力指數增速。2011~2017年綠色保障力指數增速最快的是上海,年均增速達到7.51%,遙遙領先;年均增速超過4%的有上海和貴州,最慢的是湖北,僅為0.54%,其他省市介于1%~4%;從后續增長勢頭來看,2016~2017年速度加快的有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和云南;出現速度減緩的是上海、江蘇和貴州。但速度最快的仍是上海,年均增速達到7.40%,雖然增速減緩,但仍為最高;超過5%的省市還有安徽和云南;速度最低的是江蘇,年均增速為-0.28%(見表1-26);年均增速加快明顯(3%~5%)的有湖北、重慶和江西。

表1-26 2011~2017年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綠色保障力指數增速

(3)綠色投入、綠色生活指數及排名與增速。2011~2017年綠色保障力指數次級指標綠色投入指數及排名與增速和綠色生活指數及排名與增速見表1-27至表1-30。

表1-27 2011~2017年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綠色投入指數及排名

表1-28 2011~2017年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綠色投入指數增速

表1-29 2011~2017年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綠色生活指數及排名

表1-30 2011~2017年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綠色生活指數增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凉山| 渝北区| 张掖市| 拉萨市| 涡阳县| 广南县| 曲阳县| 仁怀市| 山阴县| 班戈县| 偃师市| 临西县| 台北市| 饶平县| 明溪县| 镇远县| 黄梅县| 当涂县| 景宁| 海伦市| 伊春市| 渑池县| 元氏县| 县级市| 咸阳市| 乌拉特后旗| 黑水县| 科技| 弋阳县| 宝山区| 三台县| 南部县| 潞城市| 桂林市| 乐业县| 阿拉善左旗| 乡宁县| 连南| 环江| 金川县| 集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