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享經濟及其商業模式
- 陳運娟 堯軍文 徐志 董曉松 羅浩
- 10字
- 2025-04-07 17:08:25
第一章 共享經濟的概念
第一節 共享經濟的概念提出
當下發展得如火如荼的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是在“分享”這一行為的基礎上逐漸與其他消費行為融合、打磨出來的。準確理解、判斷“究竟什么是共享經濟”需要從其他消費行為開始研究。
分享(Sharing)是一種基本的消費行為,是一個獨特的、古老的,也越來越重要的消費行為研究主題,但我們往往把它和商品買賣、禮物贈予混淆,而忽視了“分享”本身;商品買賣是所有權轉移的平等交易模式;禮物贈予是所有權轉移的無償性行為(表面上看是無償性的,往往贈予者是希望得到回禮的);分享是不涉及所有權轉移的行為,分為有償性和無償性兩種形式。在這里,有沒有發生物品所有權的轉移是分享與非分享行為的重要區別(Lovelock,Gummesson,2004),這三者當中只有“分享”不涉及物品所有權的轉移。當然,分享、商品買賣和禮物贈予的界限不是絕對的,有時并不明確(Belk,2010)。
Belk在2014年給“分享”下的定義是:分享是指把我們的東西給別人使用或者我們使用別人的東西的行為和過程。分享不是以“交換”為基礎的,不涉及所有權的轉移(Fiske,1991;Woodburn,1998),它是一種“非互惠的親社會行為”(Benkler,2004),分享的一種形式是直接利他,這是一種出于禮貌和善意、不求回報的純粹分享;另一種形式是間接利己,這是有回報預期的分享。
在人類社會中,分享可能是最基本、最普遍的經濟分配模式(Price,1975)。1978年,美國得克薩斯州立大學社會學教授馬科斯·費爾遜(Marcus Felson)和伊利諾伊大學社會學教授瓊·斯潘思(Joel Spaeth)運用1950年霍利(Hawley)提出的“人類群落結構生態學理論”,將“分享”應用于“消費”,并提出了“協同消費”(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這一術語,這二位學者被認為是首次提出“協同消費”的人。這二位學者提出,協同消費是一個人或多個人與另一個人或多個人一同消費經濟商品或服務的過程,比如一群朋友一起喝啤酒。然而這一定義雖然強調了“聯合消費”,但還是過于寬泛,比如,假設這群一起喝啤酒的朋友結賬時各付各的錢,那么這一行為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商品買賣。Botsman和Rogers二位學者在2010年發表的論文中,將傳統的分享行為、物物交易、贈予等都歸納為“協同消費”。這一觀念混淆了這幾種行為,并沒有很好地將其區分開。本書認為,“協同消費”的一個比較完備的定義,是由Belk于2014年提出的:協同消費是指參與者為了獲得報酬或其他形式的回報,協調資源的獲取和分配過程的行為,且該資源的所有權不發生轉移。
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這種不涉及轉移所有權的經濟行為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加上各方面因素的推動,“共享經濟”逐漸進入大眾的視野。本書認為,“共享經濟”是指通過協作、使用、分享而非擁有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冗余資源組織生產和消費。共享經濟的目的是對冗余資源的協作使用,它的商業基礎是適度回報,這種回報可以是即時回報,也可以是未來回報;可以是經濟形式的回報,也可以是非經濟形式的回報。判斷一個經濟模式是不是“共享經濟”,就要看它是否同時滿足“冗余資源”和“適度回報”這兩個必備條件。比如當下發展迅速的“共享單車”,它實際上不是共享經濟,就是因為這里的單車并不是冗余資源,它是被專門生產出來用于這種分時租賃方式的消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