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中國金融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

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現代金融”,建設現代金融體系也是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自1978年金融體制改革啟航,中國金融業在改革開放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均取得重大進展。我國金融業實現了從“計劃金融”向“市場金融”的轉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金融組織體系、金融市場體系、金融治理體系、金融監管體系基本建立,金融業務不斷創新發展,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進一步增強,改革發展的成效逐步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現階段,我國金融業已經形成了以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三大行業為主,以商業性金融機構、政策性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等為補充的金融體系,金融業呈現金融機構多元化、金融市場高效化、金融體系法制化、產品創新加速、金融國際化、金融監管趨嚴化的特征。

一 金融組織體系日趨完善

改革開放后,金融機構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強化,大批金融機構恢復或建立。1978年以前由僅有的一家銀行——中國人民銀行同時承擔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的角色,后來,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中、農、工、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相繼恢復和設立,交通銀行恢復并重組。自此,中央銀行體制逐步形成,金融組織體系由單一銀行體制向復合銀行體制轉變,再加上豐富的非銀行金融機構相繼設立,形成了以中央銀行為核心,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為主體,政策性銀行、農村信用社、證券公司、保險公司、財務公司和外資銀行為主要構成的金融組織體系。近一年的一個明顯趨勢是銀行業占主導,但非銀行金融快速發展。為提高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民營銀行獲得一定的發展,優化了金融結構,對普惠金融發展也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我國各類金融機構數量變化情況見表0-1。

金融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增加。從1978年的2.1%,增加到2015年的8.4%,一方面得益于經濟的快速增長,另一方面受益于金融改革和開放。在強化金融對實體經濟服務力度的要求下,近年略有下降,到2017年末下降至7.95%,脫虛向實稍有成效。

表0-1 我國部分金融機構數量變化情況

表0-1 我國部分金融機構數量變化情況-續表

二 金融市場體系內涵日益豐富

經過40年的發展,尤其是十八大后的發展,我國逐步建立健全多層次多功能的金融市場體系和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

完備、發達、具有影響力的金融市場對一個國家的金融體系至關重要。至今,我國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等“四梁八柱”已搭建完成,債券、貨幣、外匯、黃金和金融衍生品等市場的建設全面推進,金融市場體系配置資源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持續增強,形成了覆蓋本幣與外幣,短期與長期產品,現貨與衍生品,分層有序、互為補充的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金融市場資金能夠按照市場化原則在各部門、各行業、各企業之間高效流動,市場容量位列世界前茅。

金融市場的效率不斷提高。財政性存款占比不斷下降,從1978年的16.22%下降至2016年的2.34%,上市公司中國有企業數量占比逐年下降,民營企業占比不斷上升,自1993年的最低值24%上升到2017年的61%,民營企業資金的高流動性促進了股票市場有效性的提高。

直接融資的地位逐漸提升。從融資結構的角度看,2003年之前中國間接融資居絕對主導地位,銀行貸款占比高達89.5%。為滿足不同類型企業的融資需求,減少金融風險隱患,十九大后中央多次強調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性,隨著市場廣度不斷擴大,我國初步建成覆蓋多方面經濟社會需求的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大體由場內市場和場外市場兩部分構成,場內市場包含主板、中小板(一板)和創業板(二板),場外市場包括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新三板)、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新四板)、券商柜臺交易市場(包括天使投資、風險投資、股權眾籌等股權投資市場)(新五板)。經過一系列改革,主板、中小板、創業板融資功能不斷強化,新三板改革逐步深化,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規范發展,為各種類型的企業股權融資提供了支持。同時,債券市場、產權市場、并購市場等獲得極大發展。

三 金融業務和技術創新層出不窮

金融創新的過程就是金融改革的過程,這一過程促進了金融的發展。表現為40年里對金融產品、服務、交易方式等的改造、創新,形成新機構、新市場、新業態、新產品、新服務、新技術、新方法等,并最終帶來金融機構盈利能力的增強、金融結構的改善和金融規模的擴大。產品創新方面,扶貧社會效應債券、SDR債券、綠色金融債券、國債期貨、標準債券遠期等金融產品被推出,高環境風險行業推出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兩權”抵押貸款、投貸聯動試點相繼開展。業務模式方面,以互聯網金融為代表的創新型市場化金融業務異軍突起,目前國內互聯網金融以第三方支付、網絡貸款和眾籌等業務模式為主,且發展迅速,影響了相應的金融業務、金融子行業、金融市場以及整個金融體系的發展,更實質性地影響了支付體系市場化、利率市場化和服務市場化等。從規模和增速來看,中國算得上全球互聯網金融大國。技術手段方面,金融科技手段逐步帶動金融行業轉型升級。傳統金融行業受到互聯網的沖擊,逐漸意識到金融科技手段可以帶來巨大動能和潛力,諸多銀行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而螞蟻金服、騰訊金融以及京東金融等金融科技公司發展勢頭迅猛,在移動支付領域占得先機,用戶規模的增長速度很快。結合金融行業長期積累的行業經驗與金融科技更強的計算能力、運營能力,以及機器學習、大數據和區塊鏈的幫助,傳統的金融信息采集來源、風險定價模型、投資決策過程、信用中介角色被改變,大幅提升了傳統金融的效率,解決了傳統金融的痛點,代表技術有大數據征信、智能投顧、供應鏈金融等。金融創新在服務現代經濟體系建設、建立普惠金融體系、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以及支持小微企業、“三農”與扶貧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金融工作開展堅持改革創新,且歷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都將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作為我國金融業改革創新的基本原則。目前,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銀行業市場化改革等已初見成效,人民幣國際化和金融業雙向開放取得積極進展,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穩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民營銀行試點等改革工作也在扎實開展。這些成績充分表明,堅持金融業改革創新的市場化方向符合金融業發展一般規律,是推動金融業發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實踐經驗,也是做好下一階段金融工作的必然選擇。

四 金融治理體系和手段日益完善

在深化金融組織體系改革的同時,一方面,金融機構公司治理機制不斷完善,另一方面,監管層在保護消費者權益、加強機構監管、維護金融市場穩定方面也不斷加碼。金融公司治理是金融監管部門防范化解風險的切入點,通過著手規范股權管理、“三會一層”[2]運作等方面,引導金融企業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董事會建設加強,監事會法定地位逐步確立,高級管理層履職得到規范,業績考核機制、市場退出機制也相繼建立,“先天不足”的中小銀行和保險公司也逐步以強化風險內控機制建設為首要任務進行內部自律管理。金融體系法制化逐漸增強,建立了既符合國情又與國際接軌的現代金融法律體系,形成了以《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銀行業監督管理法》《證券法》《保險法》等基礎金融法律為核心,相關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及規范性文件為重要內容的金融法律制度框架,為金融業改革發展奠定了較為扎實的制度基礎。金融司法和金融法治宣傳教育也取得較大成效。通過嚴厲打擊金融犯罪和非法集資、電信詐騙等涉及金融領域的犯罪,有效發揮了化解矛盾糾紛、保護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同時對新型、疑難案件的法律適用標準進行不懈探索,創建了一系列金融法院、金融法庭。金融制度保障方面,隨著存款保險制度正式建立和實施,至2016年,全國3000多家吸收存款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全部辦理投保手續,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我國的金融安全網。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取得積極成效。社會信用體系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社會治理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從1999年提出這一概念,到2003年實質性啟動信用建設工作,到2014年步入有序建設階段,出臺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初步推動建立起聯合懲戒制度,推動了2016年發布《國務院關于建立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加快推進社會誠信建設的指導意見》。我國對政務誠信體系、個人誠信體系、電子商務領域誠信體系的建設得以加強,已初步建立起寬領域、各層級的守信激勵、失信懲戒的聯合獎懲制度機制,規范了“紅黑名單”制度,初步建立起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機制。

五 金融開放合作程度加深

金融對內開放通過民營資本進入金融領域得以實現,而從1979年日本輸出入銀行在北京設立首家代表處以來,尤其是中國加入WTO后,金融對外開放的步伐也逐步加快。銀行、保險、證券、養老等市場準入逐步擴大,外資金融機構的數量和種類迅速增加,資本市場雙向開放獲得推進,境內外投資額度限制逐步取消。股票、債券市場對外開放程度逐漸加大,境外機構參與銀行間債券市場的主體范圍和規模得到有序拓展,境內機構境外發行債券的主體類型和地域范圍也不斷擴大,境外機構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限制也被放寬。外匯交易市場建設加強,與國際金融市場相適應的會計準則、監管規則和法律規章建立起來,金融市場國際化水平也不斷提升。中歐國際交易所成立,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試點以及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試點推出,人民幣納入SDR貨幣籃子,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的設立等一系列成果,既打開了金融全面對外開放的新格局,也為亞洲地區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等提供了資金支持,促進了國內外金融機構的合作。2018年4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博鰲亞洲論壇上宣布超十項金融開放重磅措施,意味著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中國金融業的發展登上了新的臺階。

六 金融監管體系不斷調整

我國金融監管體制經歷了從“大一統”到“一行三會”[3]分業監管,再到“一委一行兩會”[4]新格局的改革,央行確立了雙支柱調控框架,“一委一行兩會”也更加重視監管的協調與統籌。

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的雙支柱調控框架逐步探索建立。傳統的金融調控框架以貨幣政策為核心,關心整體經濟和總量問題,側重于經濟增長和物價水平的穩定;宏觀審慎政策抑制杠桿過度擴張和順周期行為,側重于防范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探索建立雙支柱調控框架,重在防范金融體系順周期導致的系統性風險,通過加強對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提高流動性和資本要求的方式,有效維護金融體系穩定。

金融監管框架由“一行三會”轉為“一委一行兩會”,統籌規劃和協調監管的理念得以確立并獲得政策支持。基于我國國情推進的一系列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增強了金融監管協調的權威性、有效性,強化了金融監管的專業性、統一性、穿透性。當前的金融工作以強化金融監管為重點,以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為底線,加速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金融機構法人治理結構和宏觀審慎管理制度建設,由“一行三會”分業監管框架下重視機構監管轉為功能監管,更加重視行為監管。

銀行業監管對資本充足率的要求更加嚴格并重新選擇流動性檢測指標;保險業監管發布第二代償付能力監管制度體系整體框架并推動保險業費率市場化改革;外匯市場監管規范銀行間外匯市場詢價交易凈額清算業務發展;互聯網金融監管形成了互聯網金融發展頂層設計,成立了行業自律組織;資產管理行業監管也注重監管措施的統一性。除了對獨立開展的銀行、證券、保險、信托、互聯網金融、科技金融、資產管理等行業或領域的業務進行監管外,為防止行業間和領域交叉地帶的監管真空、灰色地帶引發金融風險,防止監管套利,加強統籌規劃和協調監管的理念,還對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監管框架進行了一系列有效改革。


[1] 中央人民政府與香港特區政府簽署的《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

[2] 公司內部“三會一層”一般指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

[3] “一行三會”是指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銀監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證監會”)、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保監會”)。

[4] “一委一行兩會”是指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簡稱“金穩委”)、中國人民銀行、證監會、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銀保監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田阳县| 牡丹江市| 七台河市| 荔浦县| 佛学| 多伦县| 社旗县| 资源县| 禹州市| 滦南县| 奉化市| 海城市| 呼伦贝尔市| 淮阳县| 克山县| 涿州市| 涟源市| 长岛县| 泾源县| 合川市| 连城县| 新营市| 祁东县| 伊宁县| 汾西县| 林芝县| 襄樊市| 台东县| 东乌珠穆沁旗| 且末县| 新化县| 会昌县| 佛坪县| 梨树县| 仁寿县| 治多县| 绍兴市| 济阳县| 泸水县| 旬邑县| 崇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