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回首 再思考 再出發:中國金融改革開放40年
- 郭田勇主編
- 3913字
- 2025-04-07 16:46:34
第一節 改革開放前的中國金融業
一 改革開放前的計劃經濟體制
自新中國成立至1978年改革開放,我國逐步建立和實行的是以高度集中為特征、以行政管理為主要機制、以公有制占絕對優勢的計劃經濟體制。在這一體制下,從生產過程中生產要素的提供、產品的品種與數量到產品的銷售等,各個環節中各類資源分配的權力都集中于政府計劃部門和相關行政主管機構。國家通過行政指令統一進行管理和調配,企業不能自主經營,也不必自負盈虧。
計劃經濟體制的選擇是由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決定的。新中國成立之初,雖然戰事已經平息,但經濟基礎薄弱,生產力低下,各行各業百廢待興,需要集中力量進行經濟恢復和重建。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中央高度集權,而下級機關只需依照上級指令行事。這一運作模式,可以把有限的資金用于國民經濟最需要的地方,解決經濟發展中最重要的問題,在恢復國民經濟、支持重點建設項目和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使得新中國在物資極其匱乏的情況下,有效調動了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經濟建設,體現出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
金融以服務實體經濟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金融業的發展必然要與經濟體制相適應。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構建一個怎樣的金融體系便十分明確。一方面出于建設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的需要,另一方面考慮到金融業發展的現實需求,從1953年起,我國以蘇聯的發展模式為參考,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國家銀行體系,即“大一統”的金融機構體系,金融業自此走上了國營化的道路。盡管進行過一些微小調整,但這一體系的基本框架一直到改革開放后才有所改變。
二 “大一統”體系下的金融業
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在合并華北銀行、北海銀行、西北農民銀行的基礎上成立,成為全國金融的領導中心,并發行人民幣作為統一流通的貨幣。它的成立是我國社會主義金融事業的開端,標志著全國統一的金融體系基本形成。
中國人民銀行成立后,各解放區原有銀行逐步被改組,成為中國人民銀行領導下的區行和分行。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銀行又沒收了國民黨官僚資本金融機構,取消了外國在華銀行特權,并參與領導了對私營銀行、錢莊的社會主義改造。為使人民幣被廣泛接受和使用,停止市場上對銀圓的投機炒賣,上海證券大樓和全國各地的證券交易場所相繼被取締,“資本市場”隨之從中國消失。通過一系列整頓措施,新中國建立起一套符合當時發展狀況的金融制度和秩序——“大一統”的金融機構體系。
在“大一統”的金融機構體系下,金融就等于銀行。中國人民銀行是當時中國唯一的金融機構,既是發鈔銀行,又是商業銀行。其分支機構遍設全國各地,所從事的業務既包括國家信貸政策的制訂與全國金融管理,又包括貸款投放、現金出納和資金結算等具體業務,集全部信用于一身。
“大一統”的金融機構體系與計劃經濟體制相協調。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經濟發展水平有限,需要有公有制銀行與之搭配。銀行從屬于財政,銀行貸款全部納入管理范圍,只需有一家功能單一的銀行按照國家計劃完成存款吸納、貸款發放、現金出納和結算等業務,不需要其他金融機構。貸款只限于企業用來臨時周轉的少部分流動資金,無論是固定資產投資,還是企業主要的流動資金,都以財政撥款為主。全國各地的銀行分支機構由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集中統一管理,各分支機構按照總行的指令運作,所有資金調配和融通由總行統一完成,不需要各級分支機構之間直接進行資金往來,也不需要過于復雜的金融工具和資產類型,股權性質的金融資產基本消失,只剩下債權資產,非銀行信貸性質的金融債券資產也逐漸退出市場。各分支機構根據信貸指標吸收存款,由總行統一進行管理和分配,再按照總行的指令發放貸款,最大限度地保證將資金集中用于重點項目的建設,提高計劃經濟下的資金使用效率,因而市場化的調節機制也基本不存在。
雖然這一時期中國人民銀行只具有很小的自主性,但是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國人民銀行在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確定現金和信貸計劃后,會將各項指標進行分解,再分配至各分行和支行來執行存款和貸款額度。盡管分支行是否放貸、貸款金額和貸款對象都只能根據上級的指令來完成,但是中國人民銀行的存在可以很好地以儲蓄的形式運用百姓手中的余錢,將吸納到的所有存款交由總行一起規劃管理,對當時國家的經濟建設起到十分重要的支持作用。
從中國人民銀行成立到改革開放這段時間內存在的其他金融機構都僅僅只是名義上的或形式上的,而不是獨立的經濟實體。中國人民銀行在“大一統”的金融機構體系下保持了絕對地位。
中國銀行的前身是中國第一家國家銀行——戶部銀行,歷史最為悠久。自成立起,中國銀行有近17年的時間履行著國家中央銀行的職能,后于1928年改組為“政府特許之國際匯兌銀行”。1935年再次改組后,中行的實力被削弱。到新中國成立后,從外在形式來看中行一直獨立存在,但其經營范圍僅限于中國人民銀行指定的外匯業務,更像是中國人民銀行辦理對外業務的窗口,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銀行。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國家對農村經濟的發展十分重視。1951年,中國農業銀行的前身——農業合作銀行建立,接受中國人民銀行領導,為農業合作化提供信貸支持和統一管理國家支農資金,承擔著金融服務新中國農村經濟社會恢復與發展的職責。中國農業銀行在1955年和1963年曾兩度單獨設立,但由于與中國人民銀行職能劃分不清、業務開展矛盾較多等問題,每次存在的時間都很短,更多的時間里只是中國人民銀行辦理農村金融業務的二級機構。1965年11月,中國農業銀行第三次并入中國人民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成立于1954年,最初名為中國人民建設銀行,負責國家用于基本建設的預算撥款和自籌資金撥付。4年之后,對內改為財政部基本建設財務司。雖然1962年再次分離出來成為單設機構,但就其職能來看,主要從事國家基本建設投資撥款的撥付、監督與結算業務,不開展信貸業務,只是財政的一個職能部門,也不算是真正的銀行。
我國郵政儲蓄事業可追溯至1898年,當時創辦的中國郵政局主要從事郵政匯兌業務,后在其匯兌儲金業務的基礎上成立了郵政儲金匯業總局。到1935年,二者合并,改稱“郵政儲金匯業局”,于1942年7月被納入當時的“四行兩局”金融體系。新中國成立后,郵政儲金匯業局先是被郵政系統接收,在中國人民銀行的統一指導下開展工作,后于1950年被撤銷,郵政儲金業務也自1953年開始停辦。因此,改革開放前并沒有專門從事郵政儲蓄業務的金融機構。
除銀行類金融機構,其他種類的金融機構也是名存實亡。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在沒收官僚資本保險公司和改造私營保險公司的基礎上于1949年10月成立,最初隸屬于中國人民銀行,1952年歸財政部領導。1955年,我國完全廢除保險經紀人制度。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之后,根據“公有制內部不存在商品貨幣關系”的理論,國內保險業務經全國財政會議討論決定全面停辦,涉外保險業務得以保留并繼續經營,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轉由中國人民銀行國外業務管理局領導,僅經辦少量的國際業務。
考慮到我國農村地廣人多,國家銀行不可能在所有的地方都設立機構,為了幫助困難農民解決生產和生活上的問題,嚴厲打擊和制止高利貸活動,更好地支持農業的發展,中國人民銀行在全國開辦了農村信用合作社。到1953年底,全國試辦的信用合作組織已經超過25000個,但各地的信用社名稱并不統一,直到1954年中國人民銀行才發布《農村信用合作社組織名稱按共同綱領規定稱為“信用合作社”的通知》規范此類機構的組織名稱。在改革開放以前,農村信用合作社一直是中國人民銀行領導之下的機構,而且許多地方信用合作社與國家銀行在當地的營業所合二為一,實際上可以認為是國家銀行在農村的基層組織。
此外,改革開放前,我國金融業的對外開放程度十分有限,除極少數國家和地區外,我國銀行機構基本與國外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沒有業務往來,僅中國銀行從事一些特定的外匯業務,滿足國家創匯換匯需求。匯率制度方面,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我國匯率安排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為1950~1952年,人民幣沒有規定含金量,匯率制定的方法是“物價對比法”,匯率制度為管理浮動匯率制,相對市場化。第二階段為1953~1972年,計劃經濟制度下要求匯率保持一定的穩定性,由國家實行管控,匯率制度為單一的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第三階段為1973~1978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之后,西方國家普遍開始實行浮動匯率制。為避免匯率波動頻繁對我國經濟帶來沖擊,保持對外貿易關系穩定,我國采取的匯率制度為釘住一籃子貨幣的浮動匯率制。總之,在改革開放以前,中國金融對外開放窗口幾乎沒有打開,人民幣匯率也只是計劃經濟制度下的一種調節工具,沒有反映市場真實情況。
三 改革開放前中國金融業的特點
與當時實施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改革開放前我國金融業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大一統”的銀行經營模式
中國人民銀行集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的作用于一身,既負責貨幣發行和金融管理,又具體從事各種業務經營。在當時特定的經濟環境下,這種銀行模式有利于政策的上傳下達、指揮的協調一致和對經濟全局的控制。
(二)“大財政、小銀行”的宏觀管理體系
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的生產、銷售都是由國家負責統一安排的,基本建設投資規模也由國家統一確定,銀行主要負責組織和安排資金,處于從屬的地位,實際上起著會計出納的作用。
(三)銀行內部的計劃管理
全國銀行各分支機構的人財物由總行集中統一管理、統一核算,吸收的存款交由總行統一調配,貸款按照總行信貸計劃和指令發放。
(四)信用的單一化
由于企業生產資料的供應和產品的銷售都由國家統一安排,因此,商業信用被取消,企業之間不能發生信用關系,整個社會的信用方式集中于銀行信用,非銀行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等也就無從存在。
總之,在改革開放以前,我國金融業在國民經濟中所處地位不高,作用單一,未能充分發揮其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應有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