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背景介紹

在全球化理論特別是世界政體理論中,國際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IO)占據重要地位。它們不但是世界政體中的主要行動者,還是世界文化的重要傳播者,是推動世界同質化進程的主要動力。作為世界文化的傳播者,國際組織對其成員國施加壓力,要求其遵守國際公約和相關責任義務要求,成員國之間因而變得日益相似,不同的國家在多個領域都實行相似的政策,包括教育(Bradley and Ramirez,1996)、環境保護(Frank,Hironaka and Schofer,2000b)、科學(Finnemore,1993)、女性普選權(Ramirez,Soysal and Shanahan,1997)以及社會福利的提供(Strang and Chang,1993)。

國際組織作為制度擴散的動力,對經濟全球化和政治全球化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在經濟全球化方面,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歐盟這些跨國組織是推動經濟一體化、建構國際經濟秩序的核心成員,當然它們也須為南北之間(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差距不斷擴大負一定責任。在政治全球化方面,它們為推動制度一體化和全球整合貢獻巨大。國際組織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視角,使我們可以觀察政治全球化的動力、過程和機制;它也為進行經濟和政治全球化后果的比較和評估提供了經驗基礎。

同樣重要的是,在描述國際組織的作用時,不可避免地討論到它與民族國家的關系——它是擴大還是削弱了民族國家的力量、規模和影響力。國際組織和民族國家都是全球化進程中重要的行動者,探討二者的關系不僅有助于理解全球化進程本身,也能促進我們發展國家理論和全球化理論。

然而,很少有研究具體考察國際組織的來源、國際組織對民族國家的影響,及其對現代政府規模的促進作用。本書聚焦于這幾個重要而又常被忽視的問題。具體來說,本書第五章考察了國際非政府組織(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INGOs)在20世紀后半葉的起源及其發展,第六章和第七章描述分析了20世紀國際非政府組織和政府間組織(Inter-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IGOs)對民族國家這一政治組織形式的促進作用。第八章則以東亞5個國家為研究對象,同時考察分析經濟全球化和政治全球化對政府規模的影響作用。

國際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國際組織是這樣一類組織,它從多個國家吸收會員(international membership),其組織目標、活動范圍涉及多個國家。政府間組織(Inter-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和國際非政府組織(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是國際組織的兩種主要類型。

政府間組織是由主權國家組成的組織,旨在促進主權國家之間的合作、溝通和聯盟關系的形成。現存最古老的政府間組織是1815年由維也納國會創建的“萊茵河航行中央委員會”,其作用是“保證萊茵河和邊緣地區航行的高度安全”對于政府間組織來說,成員國將一些權力轉移給政府間組織,后者又設立了目標和議程,要求成員國加以遵循。政府間組織也可以監督和指導成員國采取具體政策。例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向成員國提供政策建議、融資渠道和金融資源,但這些幫助和服務是有前提的,即成員國須要服從某些條件才能換取金融貸款。成員國(特別是經濟實力較弱的發展中國家)為獲取貸款,往往不得不答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條件。這些條件多涉及改變其現有政治經濟政策的要求,如降低國家對市場的干預、減少社會福利支出、讓市場自行發揮作用等。這些條件常常并不符合貸款國的真正需求,執行后也未必收到良好效果,但卻是以美國、歐盟為首的發達國家建立以他們為核心、以保護他們利益為出發點的國際經濟政策的構成部分。如果貸款國不完全履行這些條件,其貸款資金將被扣留。

國際非政府組織是非營利性的非政府組織,它也從多個國家吸收會員,多以普世性價值為指導原則(如人權、教育、普選權等),其組織目標多涉及改變世界范圍內的某種現狀(如保護環境、減少武器、促進教育等)。最古老和最有影響力的國際非政府組織之一是1863年在瑞士成立的“紅十字國際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ICRC)。它是一個志愿性的國際組織,最初旨在在戰場上提供救濟援助。國際非政府組織在全球范圍內開展“減輕苦難,促進窮人利益,保護環境,提供基本社會服務或開展社區發展”的活動。發展中國家是國際非政府組織的主要重點。許多國際非政府組織的活動填補了地方政府履行基本職能的空白。

國際組織是全球化進程中的一個主要全球參與者。世界政體理論家認為,世界已經成為一個單一的政體、一個統一的社會體系和獨特的世界文化(Boli and Thomas,1999)。這個世界政體不僅僅由國家、跨國公司(TNCs)和利益集團構成,世界政體中還包括世界文化以及傳播世界文化的國際組織。而世界文化則嵌入國際組織(Boli,Loya and Loftin,1999)。世界文化在許多領域重塑了國家,從而促進了世界各地的制度同構。例如,大多數國家已經授予女性選舉權。婦女選舉權的采納不是出于國內政治的必要性,也不是國內利益集團斗爭的產物,更不是國家間競爭的結果。在不賦予婦女投票權的情況下,一個國家一樣可以保持繁榮(例如沙特阿拉伯)。相反,女性的選舉權已經成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并且已經被國際組織和其他全球化進程的參與者傳播到世界各地。世界文化對單個國家施加壓力,而后者尋求國際社會的認可和全球合法性。國家不僅關心經濟繁榮和效率,而且關心合法性(Berkovitch and Bradley,1999;Paxton,Hughes and Green,2006)。作為單一政體的、統一的世界政體直到20世紀的某個時候才形成(筆者將在第六章和第七章中指出)。世界政體的出現只有在單個民族國家之間構成了全球性網絡后才有可能,在這個全球網絡中,各個民族國家彼此緊密相連并相互依存。

國際組織誕生于19世紀。國際組織的數量在進入 20世紀后迅速增長,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顯著減少,二戰以來則迅速恢復了以往的增長態勢。第六章中的圖6.1描述了從1816年到2001年的政府間組織的發展情況。1900年時,政府間組織的總數僅為30個,盡管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大幅下降,到2001年這一數據已穩步增加至6743個。國際非政府組織的數量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達到51個,1915年下降到4個,1943年下降到10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很快回到了快速增長的軌道(Boli and Thomas,1999)。

民族國家

在前現代世界中,大多數國家都不是民族國家。民族國家(nation-state)指這樣一種政體組織樣式,即全體公民地位平等,以憲法約束國家權力,以民族(nation)作為文化整合和政治整合的基礎(Kroneberg and Wimmer,2012;Wimmer and Feinstein,2010)。這與其他幾種政體組織形式,如帝國、王朝、王國、城邦等有顯著分別(Tilly,1992)。如帝國(empire)多由多個民族構成,民族間和民族內部存在等級結構,國家邊界隨中央權力的變化而移動。王朝(dynasty)在西方常指改變帝國的統治者家族的更替,強調統治者血緣的延續和變化。如英國的斯圖亞特王朝和漢諾威王朝的交替。“帝國”的概念強調的是多民族構成的廣泛疆域,其首領不一定是皇帝,如德意志帝國的首腦希特勒稱為“元首”。王國(kingdom)則是指有國王的政體。城邦(city-state)又被稱作“城市國家”,它是以單個城鎮為中心的國家,規模狹小,政治組織也較為松散,居民仍可能存在等級制(如雅典城邦的自由民與奴隸之分)。

但是在過去的兩百年里,所有這些政體組織樣式都統一為民族國家。民族國家是一個權力集中(centralized)、行政管理(administration)功能分化的(diffentiated)、自治的(autonomous)組織體系。在較寬泛的意義上,民族國家的成員在語言、宗教和文化符號上具有高度認同感(McNeely,1995)。正如Wimmers和Feinstein(2010)所闡述的那樣,民族國家是“一個擁有成文憲法的獨立國家,以地位平等的全體公民的名義進行統治”。筆者將在第六章和第七章中詳細討論這一點。這也就是說,它需要一個成文憲法,并且在本質上它不是由占支配地位的種族和宗教團體所控制的,而是以全體公民或“人民”的團結為特征。民族國家這一政體樣式的全球擴張遵循與國際組織相似的模式。正如第六章的圖6.1所示,在19世紀中,民族國家數量增長緩慢(從1816年的4個增加到1900年的36個),而在整個20世紀,除了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急劇下降,它迅速增加到2001年的151個。

民族國家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它是一個管理結構,管理著幾個地理上相鄰的區域,具有集中和分化的組織系統。按照這種觀點,它在資源動員、財富吸取、人員組織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因而能擊敗其他競爭對手,包括帝國、城邦、王國等。因此,在近代以來不同類型的國家間的戰爭中,它笑到了最后(Tilly,1992)。

另一方面,在世界政體理論看來,民族國家是一種文化產品,“民族自決權”(self-determination)、“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和“理性”(rationality)是其三大基本價值。民族自決權要求一個民族(nation)成為一個國家;個人主義和個人權利概念的擴張——人權、公民權利、婦女權利和兒童權利——賦予每一個人以平等地位,并建立國家與公民個人之間的直接聯系。圍繞原子化個人(atomized individuals)來組織社會是民族國家的基礎。理性,特別是目的/工具理性,確保科層制組織能夠以高效、標準化的方式組織人類活動和系統過程,最大可能地消除不公平對待和腐敗。由于民族國家存在這兩個方面,其組織樣式在全球范圍的崛起是追求內部效率和外部合法性的共同結果。

總而言之,作為現代世界最重要的組織之一,民族國家遵循了與國際組織類似的增長模式。國際組織與民族國家之間的共生關系以及民族國家的文化方面是第六章、第七章的切入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徐县| 济南市| 云梦县| 普洱| 尼木县| 绥德县| 镇远县| 新丰县| 五河县| 梅河口市| 房山区| 隆安县| 金乡县| 江陵县| 万荣县| 资源县| 彰武县| 漾濞| 唐河县| 吐鲁番市| 隆昌县| 兴安盟| 延津县| 天水市| 遂川县| 甘南县| 广安市| 静海县| 万年县| 资阳市| 高青县| 平度市| 杭州市| 德清县| 张家界市| 洱源县| 石林| 乌苏市| 竹北市| 鄂尔多斯市| 石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