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權研究(第20卷)
- 齊延平主編
- 2879字
- 2025-04-08 15:33:05
《人權研究》集刊序
“人權”,乃是人因其為人即應享有的權利,它無疑是人類文明史中一個最能喚起內心激情與理想的詞。人權,在今天已不再是一種抽象的意識形態,而是已成為一門需要熟慮慎思的學問。在呼吁人權的激情稍稍冷卻的時候,挑戰我們的智慧與理性的時代已經來臨。
近代以來國人對人權理想的追求,總難擺脫經濟發展、民族復興的夙愿,曾經的救亡圖存激起的民族主義情緒,始終是我們面對“西方”人權觀念時揮之不去的顧慮。在個人與社群、公民與國家、自由與秩序、普適價值與特殊國情之間,我們一直在做艱難的抉擇。也正因此,為人權理想奔走呼號的人士固然可敬,那些秉持真誠的保留態度的人們也值得尊重。
人權不但張揚個人的自尊、自主、自強,也代表著一種不同于兩千年中國法制傳統的“現代”政治制度,它所依托的話語體系,既需要融合我們自己對理想社會的追求,也對我們既有的生活方式構成了嚴峻挑戰。當意識到必須以一種近乎全新的政治法律制度迎接人權時代的來臨之時,我們必須審慎思考自己脫胎換骨、破舊立新的方式。當經歷“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之后,一個古老的中國無疑遇到了新的問題。在這種格局下,人權的支持者和懷疑者都需要交代內心的理由:人權對中國意味著什么?對于渴望民族復興的中國來說,人權對公共權力的規訓是否意味著削弱我們行動的能力?對于一個缺乏個人主義傳統的國家來說,人權對個人價值的強調是否意味著鼓勵放縱?對于一個較少理性主義的國家來說,人權是否意味著將割裂我們為之眷戀的傳統之根?對于這一源自“西方”的觀念,我們又如何既尊重其普適價值又能不罔顧國情?諸如此類的問題,人權主義者必須做出回答,批評者亦必須做出回應。
人權既是美好的理想,又是政府行動的底線標準。
人權因其美好而成為我們為之奮斗的目標,畢竟,一個大國政道和治道的雙重轉換,確實需要時間來承載思想和制度上的蛻變。但是,對公共權力的民意約束、對表達自由的保護、對信仰自由的尊重、對基本生存底線的維持、對人的個性發展的保障,都昭示了政治文明走向以人權為核心的追求“時不我待”。我們必須承認,人權不是今人栽樹、后人乘涼的美好愿景,而應當成為政府的底線政治倫理。政府的人權倫理不能等待漸進的實現,而是政府之為政府的要件。人權標準是一個“理想”,并不等于、也不應成為故步自封、拒絕制度轉型的理由。
人權規范政府,但并不削弱權威。
近代民族國家的興起和資本主義的擴張,將個人從傳統的群體生活中拋出,個人直面國家,成為現代政治的基本特征。個人主義價值觀的興起,在文化意義上凸現了個性的價值,在制度設計上為保護個人提供了防護性裝置。民主化消除了君主專制和寡頭政治的專橫,但又帶來了“多數派暴政”的危險,而巨型資本漸趨顯現的對個人權利的社會性侵害,也經由政府釋放著它的威脅。因此,人權觀念的主流精神,始終在于防范公共權力。
但是,政府固然沒有能力為非,行善卻也無能為力。缺乏公正而有力政府的社會,同樣是滋生專制和暴政的溫床。我們不會把尊重秩序與愛好專制混為一談,也不會將篤信自由與蔑視法律視為一事。為公共權力設定人權標準,將強化而不是削弱權威,因為只有立基于民主選舉、表達自由、尊重個性之上的公共權力才會獲得正當性。與此同時,權威不等于暴力,它不是說一不二和獨斷專行。只有一個受到民意約束的政府,才能對維護公民的權利和自由保持高度的敏感。在一系列由于公共治理危機引發的嚴峻公共事件不斷叩問我們良心的時候,我們相信,只有健全保障權利的政治安排,才能不致使政府因為無法獲知民眾的多元訴求而閉目塞聽。我們需要牢記,一個基于民意和保障權利的政府才是有力量的。
人權張揚個性,但并不鼓勵放縱。
人權旨在通過強化個人力量來對抗國家,它既張揚個性的價值,也堅信由制度所構造的個人創新精神乃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根本動力。它讓我們重新思考保障公共利益依賴于犧牲個人權益的傳統途徑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是否仍然可行。在人權主義者看來,集體首先是個人的聯合,公共利益也并非在各個場合都先于個人利益,它并不具有超越于個人之上的獨立價值。為了所謂公益而把犧牲個人當作無可置疑的一般原則,將最終使公共利益無所依歸。人權尊重個人自由,也倡導個體責任與自由結伴而行,它旨在改善個人努力的方向,排除在公共安排方面的投機,喚起普遍的慎重和勤奮,阻止社會的原子化和個人的驕奢放縱。自由與責任的結合,使每個人真正成為自我事務的“主權者”。當專斷與暴政試圖損害人的心靈的時候,人權思想具有阻止心靈墮落的功能。一個尊重個人價值的社會,才能滋養自立自強、尊重他人、關愛社群的精神氛圍。一個尊重個人價值的社會,才能真正增進公共利益、獲致國家的富強和民族的復興。
人權尊重理性,但并不拒絕傳統。
面臨現代社會個人與國家的二元對立,我們期望通過培育權利和自由觀念增強個人的力量。人權尊重理性,它將“擺脫一統的思想、習慣的束縛、家庭的清規、階級的觀點,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擺脫民族的偏見;只把傳統視為一種習得的知識,把現存的事實視為創新和改進的有用學習材料”(托克維爾語)。理性主義尊重個體選擇,但它并不是“弱者的武器”,甚至不能假“保護少數”之名行欺侮多數之實。“強者”和“多數”的權利同樣屬于人權的范疇。張揚理性乃是所有人的天賦權利,故人權理念不鼓勵人群對立、均分財富和政治清算。我們主張人權與傳統的融合,意味著我們要把界定“傳統”含義的權利當作個人選擇的領地留給公民自己、把增進公民德行的期望寄托于自由精神的熏陶而不是當權者的教化。我們相信,人權所張揚的理性價值,在審視和反思一切陳規陋習的同時,也能真誠地保留家庭、社群、民族的優良傳統。
人權尊重普適價值,但并不排斥特殊國情。
人權的普適價值,系指不同的民族和文化類型在人權觀念上的基本共識,它旨在喚醒超越國家疆界的同胞情誼,拋卻民族主義的偏私見解。“普適價值”的稱謂的確源于“西方”,但“西方”已不再是一個地理概念而是政治范疇。人權不是“西方”的專屬之物,而是為全人類共享的價值。我們拒絕個別國家揮舞的人權大棒,僅僅是確信那些出于狹隘民族國家利益的人權訴求構成了對人類共同價值的威脅。二戰以后,隨著對威脅人類和平和尊嚴的反思日益深切和國際交往的日益緊密,人權概念從東方和西方兩個角度得到闡釋,它厘定了共同的底線標準,也容忍各國的特殊實踐。沒有哪個國家可以標榜自己為人權的標準版本。但是我們相信,承認人權的特殊性只是為了拓展各族人民推進人權保障的思想潛力,任何國家以其特殊性來否定人權價值都是缺乏遠見的。特殊性的主張不能成為遮羞布,人權在消除不人道、不公正實踐方面的規范意義,應被置于首要地位。正像憲治民主有其改造現實、修正傳統的功能和追求一樣,人權標準與現實之間的緊張關系必須通過優化制度安排、改造陳規陋習來解決。
當下紛繁復雜的人權理論,寄托著人們的期望,也挑戰著人們的理智;既是我們研究的起點,也是我們審視的對象。人權是一門需要理性建構的學科。唯懷有追求自由的執著熱情,又秉持慎思明辨的冷靜見解,才能使之茁茁發展。《人權研究》集刊就是為之搭建的一個發展平臺。
是為序。
徐顯明
2008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