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選題緣起

作為近年提出的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京津冀協同發展所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是京津冀乃至華北城鎮體系的失衡,即北京[2]、天津兩個城市規模巨大,次級中心城市數量偏少,小城市數量較多。細察之下,又可以發現,地處京津冀范圍之內的石家莊、唐山、秦皇島、廊坊,以及山東、河南、山西等省境內的棗莊、焦作、漯河、駐馬店、陽泉等各級中心城市,均曾擁有一個共同的身份——華北鐵路沿線集鎮。因此,華北鐵路沿線集鎮與區域城鎮體系變動及城鎮化進程之間的關系,應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雖然關于華北集鎮的研究至少可以追溯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但時至今日,華北集鎮研究卻遠遜色于江南市鎮研究。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江南區域史研究”已成為中國史研究領域中的“顯學”。在江南區域史研究中,“明清江南市鎮研究”又是一大熱點。與之相比,關于華北及長江中游、西南、蘇北等地區市鎮的研究雖然已經展開,但成果數量和質量均有明顯差距。形成這種局面的一個重要原因,應是其市鎮工商業的整體發展水平相對較低。

以華北為例,在明清時期的山西澤州,“鎮的共性可以概括為‘巨村為鎮’,即村鎮統一體”[3]。晚清時期,直隸省[4]武清、欒城、青縣、望都等州縣的村落僅有少數是“數百戶上千戶的大村,絕大多數只是數十戶以至數戶十數戶的小村”[5]。其中可以稱為“集鎮”的村莊中“有店,隔數日周圍十數村、數十村村民前來趕集,確與無店無集的村莊不同。但村中數百戶而只商店寥寥數家,而且商店主多不脫離農業”。[6]20世紀30年代,冀魯豫三省集鎮人口規模和商業規模普遍較小。在三省72縣206個集鎮中,人口超過16000人者僅有10個,占5%;8000—15999人者有15個,占7%;4000—7999人者有39個,占19%;2000—3999人者有68個,占33%;2000人以下者有74個,占36%。山東省44縣123個集鎮中,僅有11個商號數在200家以上,商號數在50家以下者多達89個,占到72%以上。河南省7縣97個集鎮中,商號數在100家以上者僅有5個,商號數在50家以下者多達90個,占到92%以上。[7]不僅商號數量較少,而且商戶在集鎮居民中所占比例也比較低。據統計,1937年前河北、山東兩省35個集鎮的居民中,“經商戶所占比重懸殊。高者達百分之三四十,最低者僅及百分之一二,35鎮平均則為11%”。[8]由此可見,近代華北市鎮的工商業發展水平,與李伯重等人提出的“市鎮工商業中的經常性就業人口,往往超過其正式居民的數量。由于市鎮居民人數較多,其‘非農業化’的程度較高,所以近代江南的市鎮屬于城市地區而非農村地區。明清江南的情況也與此相似”[9]的判定之間,仍有比較明顯的差距。

華北等地市鎮與江南市鎮的差異不僅體現在工商業發展水平上,而且表現在名稱上。“交易于市者,南方謂之趁墟,北方謂之趕集,又謂之趕會,京師則謂之趕廟?!?a id="w10">[10]“南人曰市,北人曰集,販夫、販婦之利也”[11],“嶺南謂市為墟……西蜀謂之亥……山東謂之集,每集則百貨俱陳,四遠競湊,大至騾馬、牛羊、奴婢、妻子,小至斗粟、尺布,必于其日聚焉,謂之趕集。嶺南謂之趁墟”[12]。

由此可見,“集鎮”這一名稱既體現了北方特色,又契合了華北大多數市鎮工商業發展水平不高、非農業人口所占比例較小的實際,因此,本書以“集鎮”代替“市鎮”作為主題詞。

有學者曾指出,市鎮“不論是依河還是靠路設市,其本質相同,即都是對各自地域交通狀況的依賴和利用。而尋求交通結點,依賴并利用交通網絡以實現便民和追求最大限度的商業利潤正是市鎮本質特征的反映”[13]。與之相似,集鎮發展與交通之間的關系也十分密切。1937年前的華北集鎮不同于江南市鎮的一個突出特征,應在于鐵路的顯著影響。其一,在從翰香等人列出的20世紀20—30年代冀魯豫50個“中心市鎮”中,有15個設有鐵路車站,占到30%。其中,張店、漯河、駐馬店、石家莊等鎮因鐵路而興,周村、道口、清化、興濟等鎮也受到鐵路的明顯影響。其二,除這15個集鎮外,華北因鐵路而興或受鐵路影響較大的集鎮還有唐山、[14]秦皇島、廊坊、平地泉、坊子、楊家莊、焦作、周口店、坨里、開平、蘆臺、楊村、長辛店、琉璃河、清風店、南口、辛店、觀音堂等。其三,除這些較大集鎮外,為數更多的設有鐵路車站或臨近鐵路車站的小集鎮也受到鐵路或多或少的影響。[15]其四,上述鐵路沿線集鎮中,有一部分在其后數十年中成長為華北地區各級中心城鎮(如河北省會城市石家莊,地級以上城市唐山、秦皇島、漯河、駐馬店、焦作、廊坊以及蘆臺、楊村等縣城),或中心城鎮的轄區(如周村、坊子、張店等)。這表明鐵路沿線集鎮在華北集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對區域社會變遷、城鎮體系變動及城鎮化進程具有重要影響。因此,本書的選題既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也富有現實意義。

就學術價值而言,由于集鎮是一種在工業化、城鎮化、城鄉關系重組過程中勃然興起的,具有“中介性”的,“二、三、一次產業活動共存”的社會聚落系統,[16]因此本書對集鎮的研究將有助于拓展和深化近代華北城市史、鄉村史、城鄉關系史和鐵路沿線社會變遷等領域的研究。在城市史方面,雖然已有學者初步探討了近代華北城鎮體系的變動,[17]但個案研究仍主要集中于天津、北京等大城市和青島、濟南等中等城市,關于唐山、石家莊、秦皇島等小城鎮和集鎮的研究尚未充分展開;[18]城鎮體系研究仍以人口等級規模為重點,城鎮職能組合結構、地域空間結構及城市間聯系與城鎮網絡等方面的研究依然比較薄弱。因此,本書關于集鎮類型、層級、規模、分布、形態等的研究,將有益于城鎮體系研究的深入。在鄉村史方面,由于“集之盛地曰鎮,行商之外,亦有坐賈以設肆焉……物產之豐者,政府課稅以稽其數之出入,是與農村經濟關系至大且巨”[19],因此集鎮亦可成為觀察近代華北鄉村社會的窗口,“可覘該地商業發達與否”,“可察知該地有何特產”,“可察知其地人民之生活狀況”[20]。于是,本書關于華北集鎮產業結構、社會結構、社會組織、社會文化(以教育為例)的研究便有助于考察和認識華北鄉村社會變遷及其近代化進程。在城鄉關系方面,城鄉二元結構是不少研究成果對近代中國城鄉關系基本特征的高度概括。但隨著華北鐵路沿線集鎮的迅速發展,到1937年前,唐山、石家莊、秦皇島、焦作、漯河、駐馬店等集鎮已成為介于城市與村莊之間的重要“一元”。這些集鎮不僅成為天津、北京、漢口、開封等大中城市與鐵路沿線眾多縣城、集鎮、村莊之間商品流通和人員往來的樞紐和中轉地,而且在發展中分別形成了“農村地域上的農村工業部門和農業部門”并存(唐山、焦作、石家莊等)和“位于城市地域上的城市傳統工業區和新興經濟區”共同發展(漯河、駐馬店等)的格局。這表明為研究當代中國城鄉關系和城市化的學者所矚目的城鄉三元結構(城市、集鎮、農村,[21]或城市、城鄉邊緣區、鄉村[22])或“雙重二元經濟結構”[23],在1937年前的華北地區已出現端倪。因此,本書的研究亦將有助于揭示近代華北城鄉關系模式及城鄉經濟關系類型的多樣性和復雜化。在鐵路沿線社會變遷方面,近年來問世的多數同類成果,在研究視角上以鐵路與城市、鄉村或區域社會變遷之間關系為切入點;在研究內容上以鐵路沿線若干典型城市為對象,通過分析鐵路對工商業發展、人口增長及街市擴充等方面的影響,揭示鐵路對近代華北區域城鎮化進程及區域社會變遷的重要影響。其最大優點是能夠通過對典型個案的剖析,揭示鐵路對某些城鎮或鄉村社會變遷(如產業結構、社會結構等)的影響。主要不足則有:一是從鐵路影響的角度研究鄉村社會變遷,本身便蘊含著走向“鐵路決定論”的危險;二是由于鐵路對社會文化變遷的影響更多地體現為間接影響,且影響程度難以準確把握,因此“鐵路與社會變遷”這一視角的研究難以準確地揭示鐵路對社會文化嬗變的影響,也就難以全面地展示鐵路在社會變遷中的作用和角色。本書將主題由“鐵路與沿線集鎮發展”轉變為“鐵路沿線集鎮”,不僅意味著重點由“鐵路與集鎮發展之間的關系”變為“集鎮”本身,而且使原本處于中心和焦點位置的鐵路變為區分不同集鎮類型的一個標識和影響集鎮發展的因素之一。這一轉變將不僅有助于開展鐵路沿線集鎮社會文化嬗變的研究,而且能夠更客觀地展現鐵路與沿線集鎮發展之間的關系,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走向“鐵路決定論”的危險。

就現實意義而言,一方面,本書研究所及的多數集鎮在其后數十年中仍是華北集鎮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本書關于近代華北集鎮發展的研究,對于更客觀地認識當前華北集鎮的發展狀況及其在鄉村產業結構變遷、社會結構變動、社會文化嬗變中的作用和地位,做好集鎮發展規劃,更好地服務鄉村社會等,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另一方面,由于本書涉及的一部分集鎮在其后數十年中成長為華北重要城市(或重要城市的組成部分),因此,本書關于近代華北集鎮發展的研究,不僅有助于以上城市發展史研究的開展,而且對于認識當前的華北社會變遷、城鎮體系變動及城鎮化進程,制定切合華北地區實際的社會經濟發展和城鎮化戰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以及促進華北社會經濟發展等,亦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本書將考察時間的上限確定為1881年,是由于當年中國第一條自建鐵路——唐(山)胥(各莊)鐵路建成通車后,胥各莊成為鐵路沿線集鎮,自此,華北集鎮始有鐵路沿線集鎮與非鐵路沿線集鎮之別;將考察的下限定在1937年,則是由于當年抗戰全面爆發后,華北大部分地區淪陷,集鎮發展和社會變遷進入非常狀態。此外,本書在探討鐵路開通前集鎮發展、鐵路開通后集鎮時空格局的演變、集鎮管理體制變遷等重要論題時,將1911年作為重要時間節點,而非某條標志性鐵路竣工或通車的時間。這主要是基于以下兩點考量:其一,雖然唐胥鐵路于1881年建成通車,但京奉、京漢、京綏、膠濟、正太、道清等鐵路干線到20世紀初才全線竣工通車,津浦鐵路到1911年時才全線貫通,至此,華北鐵路運輸網絡才初步形成并對集鎮發展產生顯著影響;其二,1911年是可以利用地方志等史料對華北集鎮進行分時段統計分析的較為恰當的時間節點之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邯郸县| 义乌市| 唐河县| 万年县| 清原| 三台县| 海伦市| 哈密市| 兴化市| 葵青区| 会昌县| 小金县| 桓仁| 吉林省| 芦溪县| 沙雅县| 阜新市| 信丰县| 青阳县| 日照市| 汉川市| 都匀市| 毕节市| 亚东县| 景洪市| 巴塘县| 清镇市| 茌平县| 霍林郭勒市| 加查县| 合水县| 北辰区| 泾源县| 宜良县| 孝义市| 拉孜县| 乐安县| 耿马| 上犹县| 阿图什市| 中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