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國內研究現狀述評

我國專家學者對低碳經濟發展也極為關注,對低碳經濟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對發達國家低碳經濟研究進行介紹

專家學者們認為低碳經濟是在大氣溫室效應增強以及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日趨嚴重的背景下提出的,低碳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必將形成一種新的產品質量測定標準和一種新的價值衡量標準,必將催生新一輪的科技革命,最終形成全新的經濟格局。低碳經濟理論主要包括生態足跡理論、脫鉤發展理論、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理論、“城市礦山”理論等(馮之浚等,2009;劉再起等,2010;許滌龍等,2010;尹希果等,2010)。

2.區域低碳經濟發展研究

(1)我國低碳經濟發展背景、面臨困難、可能途徑、潛力分析、對策建議(王克群,2009;李建建等,2009;趙玉敏,2009;陳曉春等,2010;袁富華,2010)。專家學者(趙建軍,2009)認為低碳經濟時代已經到來,但我國仍然面臨著高能耗、高排放的制約,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產能相對落后的以工業為主體的經濟結構,整體科技水平落后,低碳生活理念尚未形成等瓶頸制約。為此,要積極開展低碳經濟科技示范,積極探索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構建適應低碳發展的法規制度,構建低碳視域下的文化價值觀。

(2)低碳經濟技術范式。王文軍(2009)認為低碳經濟發展要采用源頭控制、過程控制、目標控制有機結合的范式,這種范式體系是對循環經濟的改進、深化和創新,其體系開發的主要內容包括技術、制度與公眾參與等,做好產業結構調整、加大研發力度、開展國際合作、加強宣傳引導是實現低碳經濟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

(3)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付允等,2008;胡鞍鋼,2008;金樂琴、劉瑞,2009;王多云等,2010)。付允從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對節能減排方式以及低碳經濟發展方向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化石能源低碳化、建立碳交易機制等政策措施。胡鞍鋼認為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潛力巨大,應在低碳產品生產、碳交易平臺建設、外貿產品結構調整等方面保持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金樂琴等主要對碳稅、碳交易、低碳經濟試點區等進行了相應的研究,并提出對策建議。

(4)低碳經濟評價。相關學者(胡大立等,2010)從低碳經濟內涵及產業鏈路徑出發,遵循系統優化與層次化相結合、科學性與可行性相結合、全面性和代表性相結合、動態性和穩定性相結合、定性分析與定量計算相結合等原則,構建了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具體包括目標層、準則層、指標層三個層次,共計6個子模塊和20個指標。還有學者對低碳經濟發展進行相應的評價(譚丹、黃賢金,2008;許滌龍等,2010)。

(5)低碳經濟發展戰略(趙志凌等,2010;張正斌等,2011;劉慧等,2011;劉衛東等,2010)。學者熊焰認為,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必須走低碳轉型之路,根據低碳轉型的“受迫性”、自愿性、全面性、收斂性和“漸進性”等相關特質,因地制宜地、科學合理地確定低碳轉型路徑。

(6)低碳城市評價與規劃建設(顧朝林,2008;戴亦欣,2009;付允等,2010)。相關學者(畢軍)在總結低碳城市內涵、國內外低碳城市建設現狀的基礎上,重點從物質流視角分析了低碳城市建設路徑——能源低碳化、生產低碳化、消費低碳化和排放低碳化,提出了低碳經濟與低碳社會有機結合、建立國家地區城市低碳數據庫、明確低碳城市內涵與評價指標、積極開展科技創新、合理引導產業發展、政府企業居民多方參與低碳城市建設等對策建議。

3.行業低碳發展研究

行業低碳發展研究主要包括:低碳經濟與工業結構優化升級(丁永波,2011),低碳經濟與農業發展(趙其國等,2009;許廣月,2010)。相關學者認為低碳農業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要根據低碳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科學確立低碳農業的減源型和增匯型發展模式,積極進行低碳鄉村建設,明確低碳農業發展路徑,順利實現由高碳農業向低碳農業的轉型目標,等等。

4.低碳經濟發展實踐

廣東、湖北、上海、天津、重慶等地已著手開展低碳實驗經濟區、低碳省和低碳城市建設等工作(林宏,2009),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已要求上述省市將低碳試點方案納入本地“十二五”規劃。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宁市| 乌兰察布市| 轮台县| 灵丘县| 南澳县| 桐柏县| 高碑店市| 保靖县| 家居| 繁昌县| 桑植县| 兴海县| 抚顺县| 平阳县| 西昌市| 洮南市| 莒南县| 花垣县| 永州市| 茌平县| 山丹县| 陕西省| 肃南| 张北县| 内丘县| 榆社县| 榆社县| 阿克苏市| 黄大仙区| 大关县| 三原县| 华容县| 锡林郭勒盟| 无极县| 祥云县| 榕江县| 长沙市| 嘉定区| 澄江县| 二连浩特市| 察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