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代序二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與新中國70年成功實踐暨第四屆全國黨校系統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學科研座談會”上的講話(2019年7月20日)
- 馬克思人學的存在論闡釋
- 陳曙光
- 5083字
- 2025-03-31 17:38:47
甄占民[1]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深入總結我們黨治國理政的經驗無疑是慶祝新中國70歲華誕的重要內容。目前全黨正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深入研究守初心、擔使命的深刻內涵和實踐要求無疑是理論工作者的重要責任。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召開這次座談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圍繞新中國70年成功實踐,探討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問題,有助于我們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把握初心初衷和使命擔當,進一步回答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有助于我們深化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程的認識,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深刻改變中國的生動實踐,進一步回答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有助于我們深化對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非凡意義的認識,更好地探討“中國經驗”“中國奇跡”,進一步回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可以說,這次座談會時機特殊、意義特殊,展現了黨校人、馬院人對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深厚情懷;展現了我們對黨校姓黨、思想建黨、理論強黨的不懈追求;展現了我們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責任擔當。
在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緊密互動中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斷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是我們黨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鮮明主題,也是新中國成立70年來最為寶貴的歷史經驗。70年來,我們黨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以新的時代內涵和新的實踐特色,又不斷從新的歷史實踐和歷史經驗中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從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再到創立鄧小平理論,到形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到形成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都是如此。歷史也充分表明,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緊密互動,成就了我們黨,成就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就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也可以說,正是靠著不懈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造,我們黨一次次在回答“時代之問”上達到了新的高度,一次次在“從哪里來、向何處去”的問題上產生了新的思想飛躍,一次次在推動歷史進步上掀開了新的歷史篇章。
越是波瀾壯闊的實踐,越是呼喚新的思想引領,也越能孕育新的偉大思想。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順應時代發展大勢,勇于回答“新的時代之問”,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開辟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如果我們仔細分析這一思想的創立過程,就會清晰感到,一系列新的重大思想觀點的提出、一系列新的重大戰略舉措的確立,都是在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緊密聯系中不斷深化和完善的;如果我們深深領悟這一思想的鮮明特質,也會深深感到,貫穿其中的就是習近平總書記馬克思主義政治家、思想家、戰略家的非凡理論勇氣、卓越政治智慧、強烈使命擔當,“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赤子情懷,應時代之變遷、領時代之先聲、立時代之潮流的領袖氣度。應該說,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堅持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相統一,彰顯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獨特思想魅力和強大實踐引領力。
在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緊密互動中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是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基本規律;從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上學好、用好、講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我們堅持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遵循。近年來,全國黨校(行政學院)系統把學習研究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重中之重,在推進這一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上做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得到了廣大學員和社會各方面的普遍好評。如何往“深”里鉆、往“透”里講,引導黨員干部在學懂、弄通、做實上再往前邁進一步?一個重要方面,還是要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上多努力、下功夫。從當前看,有兩個方面的問題特別值得我們重視。
第一個問題,深入研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大歷史意義,特別是原創性貢獻。
理論的價值在于原創性,原創性貢獻越大則歷史作用就會越深遠。這對于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我們說,形成黨的理論創新成果,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重要的體現是什么?就是在緊跟時代中實現了理論上的創新創造;我們說,要充分認識這一思想的時代意義、理論意義、實踐意義、世界意義,意義在哪里?關鍵是有理論上創新創造價值;我們說,增強貫徹落實創新理論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前提也是要真正弄清這一思想的原創性貢獻。
“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理論的原創性,不是指一般的看法、辦法和措施,更多的是指對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性或本質性的新揭示,是指具有長遠和全局意義的思想理念和戰略舉措的新創造,從而在社會歷史進程中發揮引領作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穿著許多新視角、新范疇、新的分析框架,打破了慣常的視野局限、思維局限與理論局限,既有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進一步揭示,又有關于當今時代問題的新思想新觀點,既有對社會主義理論基本范疇的豐富,又有對一些重要思想觀點內涵的拓展,說出了很多前人沒有說過的“新話”,闡明了很多前人沒有闡明的道理,提出了許多前人沒有提出的戰略之舉。
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原創性貢獻,思想理論界作了不少研究闡釋。有的從馬克思主義三大組成部分角度來闡述,即闡明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方面的貢獻;有的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角度來闡述,即闡明這一思想在揭示社會主義本質特征、目標追求、發展動力等方面的貢獻;有的從現代化發展戰略的角度來闡述,包括闡明在戰略目標、戰略路徑、戰略布局等方面的貢獻。所有這些,都對我們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如果從政治與學理的結合上把握這一思想的原創性貢獻,“三大規律”是很好的切入視角。為什么是一個好視角?從字面上講容易理解: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是一個層層遞進、逐步深入的思路;從更深層面來思考,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我們黨遇到的最經常、最集中的問題,就是這“三大規律”的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也指出,“以全新的視野”深化了對“三大規律”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第二個問題,深入研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基本內涵,特別是系統化的理論體系。
任何一種思想學說都有一定的系統性。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同樣具有系統化的鮮明特征。從黨的歷史進程看,每一次重大理論創新成果的確立,每一次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都是在系統回答時代課題中實現的,也是以系統化的思想觀點來呈現的。
比如,關于毛澤東思想,黨的歷史上有兩次集中的闡述。第一次,是黨的七大上劉少奇在修改黨章的報告中的闡述,強調毛澤東思想是“中國人民完整的革命建國理論”。第二次,是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毛澤東思想獨創性貢獻作出集中概括,強調“它在土地革命戰爭后期和抗日戰爭時期得到系統總結和多方面展開而達到成熟,在解放戰爭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繼續得到發展”,同時系統闡述了其“6個關于”和“3個靈魂”的內涵。
比如,關于鄧小平理論,實際上也有兩次集中的闡述。第一次是黨的十四大,當時的提法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指出這個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第二次是黨的十五大,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明確概括為“鄧小平理論”,又一次強調這一理論抓住“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也有其內在的系統性。黨中央印發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以下簡稱《學習綱要》)不僅強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嚴整、邏輯嚴密、內涵豐富、博大精深”,而且圍繞黨的十九大報告特別是“八個明確”“十四個堅持”的核心內容進行了更為邏輯化、系統化的闡述,這也是《學習綱要》的一個突出貢獻。
我們可以結合研讀《學習綱要》,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體系做進一步的研究,包括這一思想的歷史方位;包括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向目標;包括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立場和領導力量;包括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布局、戰略布局和戰略安排;包括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個領域的理念思路和大政方針;包括貫穿這一思想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等,都值得我們深入研究探討。
這次會議,同時是第四屆全國黨校系統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學科研座談會。前三屆,各位專家、代表圍繞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學科研提出了一些真知灼見,很好地推動了工作的展開。這里,我想從工作層面,就進一步做好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學科研工作提幾點要求。
第一,切實加強黨校系統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科)建設。2016年12月,我們在第二屆全國黨校系統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科研座談會上說過,如果要說黨校工作的“四梁八柱”,那么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科研就是“第一根梁,第一根柱”。加強馬克思主義學院工作,就是要加強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圍繞“馬克思主義”這條主線搞好教學科研,將“源頭”和“潮頭”結合起來。我們既要加強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恩格斯等經典作家思想即“源頭”的研究,又要加強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尤其是最新理論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即“潮頭”的研究。我們既要堅持“老祖宗”,又要發展“老祖宗”,還要講“老祖宗”沒有講過的新話。
第二,深入推進黨校系統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科)的協同創新。我們要廣泛交流,集思廣益,探討馬院之間的交流平臺、合作機制。比如,搭建教學擂臺。大家可以圍繞馬院承擔的經典著作導讀或專題課程進行集體備課和集體評課,共同推進教學管理與教學方法創新;可以圍繞打造精品課程進行集體攻關。比如,搭建傳播平臺。黨校系統馬院要進一步加強學術互動,形成有特色的學術交流平臺和品牌;集體合作撰寫發表具有全局性和戰略性意義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報告,打造馬克思主義研究權威的理論發布平臺。再如,搭建交流合作舞臺。加強黨校系統馬院教師的交流互訪以及共同合作,更好地為教師提供各種舞臺,提升教師在全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界的能見度、知名度、美譽度。2015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講話中明確提出:“要在研究上多下功夫,多搞‘集成’和‘總裝’,多搞‘自主創新’和‘綜合創新’,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作出貢獻。”黨校系統馬院要進一步推進資源整合,強化力量協同,形成相得益彰、共生多贏的良好發展態勢,不斷提升黨校系統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科研工作的學科引領力、社會影響力和學術團隊凝聚力。
第三,充分發揮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科)在思想理論領域的引領作用。何毅亭同志曾在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成立大會上講過“三個一流”和“三個走在前列”。這實際上就是馬院的目標、使命。“一流的馬克思主義思想陣地”、“在加強思想理論引領、構建中國特色話語體系方面走在前列”,是這一目標、使命的重要內容。馬院的各位專家學者要走出書齋、走出課堂,積極主動關注思想理論領域的重大問題,在重大事件重大節點上發出聲音,在堅守重大政治原則和大是大非等重大問題上亮出觀點,在守住思想輿論領域紅色主陣地,壓縮負面黑色地帶,爭取灰色地帶重大時段上體現擔當、敢于發聲。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提升馬院的學術引領力、社會影響力、平臺輻射力。
第四,注重培養壯大黨校系統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隊伍。我們要牢固樹立人才強院意識,切實尊重學術發展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打造一支忠誠黨的事業、堅守人民立場、有學術影響力的人才隊伍。我們要堅持德才兼備原則和生產力標準,創造有利于人才成長的環境和氛圍。我們要加大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通過培養與引進相結合的方式,著力培養具有全國影響、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方面有深厚造詣的學術名師和學科帶頭人。我們還要加大青年教師培養力度,注重資源向青年教師傾斜,注重加強名師大家、學科負責人與青年教師的結對,注重扶持青年教師研究團隊,盡快讓青年教師脫穎而出、擔當大任。
注釋
[1]甄占民,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副校(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