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本書的主要研究內容與框架

本書以管理仿生、臨空產業培育與發展相關理論探討為理論基礎,以國內外臨空經濟區的成長軌跡與邏輯發展為研究前提,基于管理仿生視角分別研究鄭州航空經濟綜合實驗區臨空產業生態建設與生態成長戰略。通過對鄭州航空經濟綜合實驗區臨空產業發展環境研究,提出鄭州航空經濟綜合實驗區臨空產業生態發展戰略;通過對鄭州航空經濟綜合實驗區臨空產業企業群生態分布、生態選擇與生態適應等相關問題的研究,探索鄭州航空經濟綜合實驗區臨空產業企業群落的生態成長機理以及制約機制;通過產業容量限制下鄭州航空經濟綜合實驗區臨空企業成長的邏輯斯蒂求解、臨空產業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實驗區內群聚企業生態系統的共生與協同進化分析,確立鄭州航空經濟綜合實驗區臨空產業生態位構建,提出鄭州航空經濟綜合實驗區臨空產業發展策略與戰略管理選擇;通過構建臨空產業集群內企業成長的因素分析模型,揭示不同因素對臨空產業集群內企業成長的影響,提出促進臨空產業集群內企業生態成長能力相關對策。并以此為基礎,確立鄭州航空經濟綜合實驗區臨空產業的戰略管理定位和健康管理理念。

一 本書的主要研究內容

(一)臨空經濟、臨空經濟區、臨空產業相關理論探討

臨空經濟是由于以航空運輸(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為指向的產業在經濟發展中將形成具有自我增強機制的集聚效應,不斷引致周邊產業的調整與趨同,并且這些產業在機場周邊形成的經濟發展走廊、臨空型制造業產業集群以及各類與航空運輸相關的產業集群,進而形成以臨空指向產業為主導、多種產業有機關聯的獨特經濟發展模式。

臨空經濟區是由于航空運輸的巨大效應,促使航空港相鄰地區及空港走廊沿線地區出現生產、技術、資本、貿易、人口的集聚,從而形成的多功能經濟區域。從國內外實踐看,臨空經濟區大多集中在空港周圍6~20公里范圍內,或在空港交通走廊沿線15分鐘車程范圍內,以空港為核心,大力發展臨空產業,與空港形成相互關聯、相關依存、相互促進的互動關系。

臨空產業的發展同兩個方面有關,一個是產業自身,另一個是交通運輸變革。根據產業形態的劃分標準,產業形態一般區分為資源密集型的產業形態、以資金密集型為主的產業形態和信息為主的產業形態。當經濟處于資源密集型產業為主的形態時,必然會形成以鐵路、水路為主的運輸方式;當經濟演變為以資金密集型產業為主的形態時,必然會形成以公路為主的綜合運輸方式;而當經濟進入信息化時代的時候,特別是進入高技術、高知識含量的經濟的時候,就會形成綜合交通形態,這個時候,航空運輸的地位會迅速上升,臨空經濟也就會隨著發展。臨空經濟與產業形態的關系,并不是單向的,而是相互作用的,臨空經濟一方面以運輸形態演變為前提;另一方面臨空經濟的發展,也會促進產業的轉型和經濟形態的變化。

(二)臨空經濟區產業發展的國內外實踐與鄭州航空經濟綜合實驗區臨空產業發展的實踐探索

國外臨空經濟區建設起步于1959年的愛爾蘭香農機場自由區,之后歐美各機場也積極開展臨空經濟區建設,其臨空經濟區的產業發展已較為成熟,經驗豐富。中國臨空經濟區建設從1992年全面啟動,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在臨空經濟區產業發展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從國外臨空經濟區的產業發展實踐來看,主要有航空物流產業主導型、航空制造產業驅動型、區位資源環境導向型、綜合樞紐導向型產業發展模式。從國內臨空經濟區的產業發展實踐來看,北京順義臨空經濟區、上海浦東國際機場航空城、上海虹橋臨空經濟區、廣州花都空港經濟區的產業發展都可以為鄭州航空經濟綜合實驗區臨空產業生態建設與健康發展提供參考。

研究國內外臨空經濟區產業發展的實踐經驗,我們發現,臨空經濟區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逐步演進的結果,其產業的生態建設是一個不斷優化的過程,許多臨空經濟區產業生態建設都與周邊區域經濟的發展是分不開的。其共同的經驗借鑒是:航空物流業向高端演進;航空制造業向高新技術方向發展;貿易經濟貫穿發展主線;臨空指向生產性服務業成為發展主導;產業發展多元化;政府推出多項支持措施。

近年來,鄭州航空經濟綜合實驗區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一個載體、三個體系”的戰略部署,按照“四集一轉”和“提升速度、提高水平、擴大效果”的總體要求,緊緊圍繞“建設大樞紐、發展大物流、培育大產業、塑造大都市”的發展主線,著力培育以航空物流、高端制造、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現代產業體系,其中鄭州航空港航空物流作為鄭州市物流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將與鐵路物流、公路物流相銜接,共同將鄭州打造為國際物流中心。航空產業的發展將促進機場的發展,從而帶動鄭州經濟的外向型發展。高端旅游商貿業能和鄭州市的會展業形成聯動,并促進旅游業、商貿等第三產業的發展。

(三)臨空經濟區產業發展模式研究

就經濟發展而言,航空樞紐是其所在區域經濟的發動機,憑借優越的地理優勢,航空樞紐促使產業集聚其經濟活動又將對其所在區域產生直接或間接的作用,服務和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隨著樞紐機場規模擴張、客流量和貨流量大幅增長以及航線網絡在全球的擴展,樞紐機場開始逐漸對周邊地區的土地利用模式產生影響,原先的土地利用模式也隨著樞紐機場集聚效應、擴散效應的加強開始發生變化,促使機場周邊地區的經濟和產業結構發生改變;樞紐機場逐漸同周邊區域進行融合,逐步形成一個以樞紐機場為核心,航空產業、航空物流業、高新產品制造業、國際商務會展業和娛樂體育休閑業五大產業集聚的經濟區域,即臨空經濟區。

(四)臨空經濟區產業生態建設問題研究

鄭州航空經濟綜合實驗區是中國首個航空港經濟發展先行區,它是以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國際機場附近的新鄭綜合保稅區(即鄭州航空港區)為核心的航空經濟體和航空都市區,是鄭州市朝著國際航空物流中心、國際化陸港城市、國際性的綜合物流區、高端制造業基地和服務業基地方向發展的主要載體。鄭州航空經濟綜合實驗區的建設具有良好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經濟環境、政策環境和技術環境。

鄭州航空經濟綜合實驗區產業生態的選擇應該依托新鄭國際機場的區位條件以及鄭州市主導優勢產業的發展基礎,依據臨空產業布局的一般規律,以拓展臨空產業鏈、發展臨空產業集群、增強臨空產業創新能力為重點。其落腳點應該是,打造臨空產業集群,實現航空港區產業結構的多元化,經濟可持續發展,全面提升航空港區產業競爭優勢,使之成為中原城市群乃至中部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

根據鄭州航空經濟綜合實驗區產業生態建設的優勢和劣勢,依據產業生態發展理論,在吸取國內外港區先發實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結合國際產業發展趨勢,通過實驗區產業生態的選擇與建設,在實驗區內形成各種區位優勢明顯、功能分工明確的產業生態工業網絡,不同的工業系統和產業群落之間有效合作。在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力范圍內,在物質能量代謝、空間格局及人類生態關系等方面進行優化,發揮實驗區整體優勢,提高整體生態環境和區域產業競爭力,在鄭州航空經濟綜合實驗區形成自然—社會—產業經濟協調發展的新型生態產業模式。

實驗區產業生態建設戰略的實施需要進行充分論證,健全先期規劃,保證實施的可行性,要以完善的基礎設施為企業的進駐提供便利,在實施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政府的有效引導作用,對實驗區產業的進入要擇優準入,促使航空港區產業良好集聚,為航空港區長久的生態友好發展奠定基礎。

(五)臨空經濟區產業生態發展研究

實驗區是一個典型的臨空經濟產業集聚區,產業集聚區內企業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集群生態系統。實驗區發展的載體是企業。企業與環境、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相互適應,構成了實驗區產業生態發展的基礎。

鄭州航空經濟綜合實驗區產業生態發展應遵循臨空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研究其產業生態形成與發展過程,同時關注實驗區臨空經濟和臨空產業的發展效應。以此為基礎,研究實驗區的產業選擇與企業適應,實驗區的產業容量、群聚企業成長的密度調節與策略選擇,實驗區產業集群的平衡與穩定條件,實驗區群聚企業的共生與協同進化,最終實現實驗區的產業生態位選擇與戰略確立。

根據產業集聚協同演化理論,針對實驗區產業集群演進的不同階段,應分別采取不同策略,以保證實驗區產業集群持續健康的演進、發展。在實驗區產業集群成長期,要禁止或者避免初步集聚起來的集群企業間的模仿性活動、惡性競爭、打價格戰以及過度投資等;在實驗區產業集群成熟期,在面臨相同的機會或威脅的時候,企業的決策傾向戰略趨同,勢必給集群協同演化帶來危險,要求集群企業在相互協同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和適應能力,使整個集群富有活力、競爭力;在實驗區產業集群衰退期,企業各種活動趨于保守,政府或相關集群主體應采取適當和有效的措施,及時調整結構,促進產業升級,鼓勵并強化創新,完善市場組織網絡,通過戰略調整和再定位,促使集群重新進入快速增長的軌道,并保持較強的競爭和創新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六)臨空經濟區企業生態成長能力研究

臨空產業集群的健康發展離不開集群內企業的成長,隨著臨空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在臨空產業集群內的發展環境瞬息萬變,機遇和挑戰并存,企業如何利用集群內外的資源,使企業獲得長遠發展,建立一個健康且充滿活力的臨空產業生態集群是實驗區建設面臨的重大問題。

臨空產業集群內企業成長不只是伴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或者企業員工人數的增多,還和國際化、輕型化、高附加值、高時間價值、網絡化、高技術含量等特征相結合,具有相對的高成長性。處于臨空產業集群內的企業比非臨空產業集群企業可以獲得更多更好的社會資本,從而有助于企業獲得更加充分的信息和知識資源,從而獲得更多的成長動力。

根據生命型企業成長理論,企業是一個具有生命的個體,企業作為一個具有生命的個體自身就會擁有適應環境的能力和不斷的優化自身的能力,而且企業之間以及企業與外部環境之間都會進行能量和物質的交換,這樣,從另外一個視角可以找到研究企業成長影響因素的途徑。

影響臨空產業集群內企業成長的因素包括:企業對內部資源的整合能力、企業對集群內資源的獲取能力、集群外政策法律環境的影響、資源選取和能力建造機制、企業外部網絡的形成。企業對內部資源的整合能力、企業對集群內資源獲取的能力、集群外政策法律環境是影響企業成長能力的三大主要直接因素;企業資源選取和能力建造機制以及企業外部網絡的形成對企業成長能力的影響是一種中介因素,起到了一定作用。企業想要得到集群內部所提供的資源,仍然要通過其對內部資源的整合,這樣才能對企業的成長有所幫助。

首先,臨空產業集群內的企業一定要重視企業的稟賦,先從根本上解決企業的成長問題;其次,企業要利用企業在集群內的資源優勢,充分的對集群內的資源進行整合利用,提高企業的整體素質;再次,企業要與外部的企業建立合作關系,要相互共享資源,這樣能夠為企業源源不斷地提供企業所需的資源;最后,企業還要適應產業集群的政策法律,政府如果能夠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會進一步助推集群內企業生態健康成長。

(七)臨空產業健康管理問題研究

航空經濟區的發展同機場本身的發展及機場周邊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航空經濟區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需要社會各個方面提供支持,需要從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分類實施指導和管理。

實驗區群聚企業生態系統管理是在對實驗區群聚企業生態系統組成、結構和功能過程加以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制定適應性的管理策略,以恢復或維持生態系統整體性和可持續性。

企業群聚生態系統健康是企業群聚生態系統健康管理的目標,也是企業群聚生態系統調控的主要內容。企業群聚生態系統健康管理的目的在于合理適度的開發和利用企業生態系統,保持生態系統的健康和服務,創建和諧、高效、永續的生態系統。

鄭州航空經濟綜合實驗區群聚企業生態系統的管理,應遵循循環利用性原則、整體性原則、動態性原則和再生性原則。根據實驗區群聚企業生態系統管理的邊界、時空尺度、結構、功能、系統整體性、演化的階段性、系統管理的復雜性,實驗區群聚企業生態系統的健康管理應主要采取以下幾種形式:動態性管理、層級性管理、創造性管理、有限性管理、多樣性管理和兩重性管理。

二 本書的研究框架(見圖1-1)

圖1-1 本書的研究框架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登封市| 肃宁县| 石狮市| 沙田区| 双柏县| 肃北| 麦盖提县| 兴海县| 都江堰市| 八宿县| 杭州市| 开远市| 济宁市| 吉隆县| 水城县| 满洲里市| 庄浪县| 淮南市| 满城县| 九龙县| 双鸭山市| 杭锦后旗| 阳东县| 濉溪县| 南部县| 景东| 常山县| 康定县| 克什克腾旗| 广安市| 息烽县| 揭东县| 潮州市| 湖北省| 华宁县| 富源县| 冀州市| 太仓市| 遂平县| 凤庆县| 鹰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