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殿的銅漏滴到卯時三刻,賀知章枯坐在案前,官袍上還沾著昨夜慈恩寺的香灰。指尖撫過青銅酒樽的裂痕,那里嵌著月漣漪最后一縷青絲,在晨光中泛著幽藍。他突然聽見檐角鐵馬叮咚,恍惚是那年青城山雪夜,月漣漪的足鈴混著狐尾掃過積雪的簌簌聲。“賀七郎...“那聲呼喚裹著雪粒砸在心頭,他猛抬頭,卻見奏折上的狼頭圖騰正咧開血盆大口,獠牙間叼著半片《詠柳》殘稿。
“賀監(jiān)!“李白踹開朱漆門,燒尾劍挑著個滴血的包袱,“你要的二十四橋明月光,我給你撈來了!“酒氣混著血腥氣撲面,包袱皮散開,滾出顆羅漢頭顱,眉心卍字印還在滲著金液。杜甫跟在后面直喘,紫毫筆蘸著血在墻上急書“朱門酒肉臭“,字跡卻被不知哪來的狐尾卷走。“李十二你慢些...哎呦我的腰...“
賀知章沒動。他正盯著案頭突然綻放的優(yōu)曇婆羅花,花瓣上凝著月漣漪慣用的冷梅香。那花蕊中浮出個虛影,分明是二十年前鏡湖畔,月漣漪抱著襁褓中的賀鑄哼唱突厥童謠的模樣。“七郎你看,鑄兒會抓筆了...“虛影中的嬰孩攥著截斷尾,蘸血在石板上畫歪歪扭扭的狼頭。
“當啷!“青銅酒樽突然炸裂,碎渣在《封禪書》上拼出“驪山“二字。賀知章官袍一振,碎瓷片雨般釘在柱上,拼成首回文詩。李白湊近細看,醉眼突然清明:“好家伙!這'山驪鎖龍脈,脈龍鎖驪山',莫不是...“
話未說完,波斯貓從梁上撲下,金瞳射出光柱。光幕中現(xiàn)出驪山皇陵景象:三百苦役正鑿刻篡改的《長恨歌》,每鑿一字,山下渭水就倒流三分。玉虛子的拂塵高懸半空,塵絲纏著昏迷的賀鑄,孩童心口的文脈種子已生根,根系順著血脈爬滿《蜀道難》的碑文。
“老牛鼻子找死!“李白劍化青蓮就要騰空,卻被賀知章按住。老學士的手冷得像棺槨里的玉枕,聲音卻溫柔得駭人:“李謫仙可還記得,當年你醉題龍壁,我替你挨的那三十庭杖?“他突然扯開朝服,露出后背交錯的新舊鞭痕——最新那道還滲著血,形狀竟是“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詩句。
杜甫的紫毫筆掉在地上。他看見賀知章的白發(fā)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變黑,皺紋如退潮般消散,官袍下隱隱現(xiàn)出當年青城山那襲月白道袍。“賀監(jiān)你...這是要兵解重修?“
“不過是把二十年陽壽煉成劍氣。“賀知章輕笑,指尖拂過酒樽殘片,每一片都映出月漣漪的眉眼,“漣漪總說,等我寫全《回鄉(xiāng)偶書》便歸隱鏡湖...“他突然劇烈咳嗽,掌心赫然是帶血的“兒童相見不相識“。
驪山方向傳來驚天巨響,地脈龍氣沖霄而起,在半空凝成佛道雙生的詭異法相。賀知章最后看了眼案頭將謝的優(yōu)曇婆羅,花瓣上的虛影正唱到突厥童謠最后一句:“...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他突然縱聲長笑,震得大慶殿梁柱生塵:“好!好一句颯沓如流星!“
那笑聲未絕,人已化作劍虹貫出。李白急追時,只見漫天白發(fā)如雪紛揚,每根發(fā)絲都刻著《詠柳》殘句。杜甫拾起一根,發(fā)現(xiàn)竟是文脈凝成的劍意。“賀監(jiān)這是...把畢生詩文都煉成劍了?“
驪山皇陵前,玉虛子的拂塵卷起第九道龍脈。賀鑄突然睜眼,異瞳射出金青光柱:“阿塔!“孩童這一聲突厥語的“父親“,驚得玉虛子手抖。賀知章的劍虹恰在此刻趕到,白發(fā)纏住拂塵塵絲,竟是當年月漣漪的狐尾招式。
“你...你竟把文脈煉成妖術(shù)!“玉虛子目眥欲裂。賀知章卻溫柔撫上賀鑄的臉,指尖抹去孩子嘴角血痕:“鑄兒,你娘當年最愛說,詩書不該是殺人的刀...“他突然并指為劍,生生剜出自己心口跳動的文脈種子,那上面纏著月漣漪的青絲。
地動山搖間,三百《長恨歌》碑文重歸正序。賀知章抱著消散的賀鑄,最后看了眼優(yōu)曇婆羅花瓣上的虛影——月漣漪正在鏡湖畔笑吟吟研墨,石桌上攤著未寫完的《回鄉(xiāng)偶書》。他輕聲續(xù)上最后一句:“笑問客從何處來...“漫天白發(fā)突然倒卷,裹著文脈種子沒入賀鑄心口。
當夜長安落雪,有人見青城山方向升起雙月。李白抱著昏迷的賀鑄,在雪地上撿到枚金龜符殘片,背面新刻著歪扭的“阿塔“。波斯貓蹲在殘碑上舔爪,金瞳映出千里外鏡湖畔的新墳——無碑無冢,只插著根刻滿《詠柳》的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