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葑門外的金箔作坊里,金墨宣正握著祖傳的烏木錘,將兩指寬的金塊鍛成蟬翼般的薄片。銅皮火爐映得她額角發亮,腕上那只鏨刻纏枝紋的銀鐲子叮當作響,倒像是給鐵砧上的敲擊聲打著節拍。
“墨宣,城西劉老板又差人來了。“父親金秉璋掀開靛藍門簾,手里攥著張燙金名片,“他們愿意出三倍價錢收購金家老宅的地皮。“
少女的錘子懸在半空,錘柄沁出的汗漬在爐火里泛著微光。她望著墻上那幅《天工開物》的捶金古畫,畫中匠人的烏錘正落在金箔邊緣,與此刻她手中的動作嚴絲合縫。七百年前金家先祖從金陵遷來,用三十六道秘法將黃金延展到萬分之一寸,連紫禁城太和殿的藻井都鑲著他們的手藝。
“您應了?“墨宣聽見自己的聲音像淬火的金屬般發顫。
“應了這錘子就該生銹了。“金秉璋摘下老花鏡,露出眼尾細密的金粉紋路,“你爺爺臨終前說的'三不賣'還記得?不賣祖宅、不賣秘方、不賣良心。“
暮色漫進窗欞時,墨宣摸到作坊暗格里那本《金玉考》。羊皮封面上結著薄霜似的金屑,內頁夾著張民國三十年的當票,當物欄赫然寫著“金家三十六鏨“。她突然明白為何每代傳人接手時都要在扉頁題句新注——父親寫的是“千錘方得真金色“,祖父留下“寧碎勿曲“,曾祖的朱砂批注已褪成淺粉:“世人皆道黃金貴,不知金心更難得“。
梅雨來得急,檐角銅鈴在風里碎成滿地金聲。墨宣蹲在回廊下燒松香,忽然瞥見青石縫里嵌著半枚開元通寶。二十年前她就是這樣蹲著看父親鍛金,那時父親總說真正的金箔要“聽聲辨色“,鍛到極薄時會發出雛鳳清鳴般的顫音。
“金師傅在嗎?“穿阿瑪尼西裝的男人踏碎水洼進來,鱷魚皮公文包滴滴答答落著雨水,“我們集團想定制批金箔書畫,用在新開的金融大廈里。“
墨宣看著他手機里的設計圖:北宋《千里江山圖》被改成金色3D浮雕,題跋處留著二維碼空位。“金箔要摻銅粉?“她指關節叩著樣品盒,“我們只用9999足金。“
“現代人誰在乎這個?展廳燈光一打,鍍金和真金沒區別。“男人抽出支票簿,“定金五十萬,只要你們在月底...“
銅爐里的火苗突然竄高,映得墨宣瞳孔泛金。她想起昨夜修復的那幅明代《金箔觀音像》,畫中菩薩的瓔珞用了七層暈金法,在電子顯微鏡下能看到0.1毫米的蓮花暗紋。父親說過,當年日軍用刺刀逼著爺爺做軍功勛章,老人故意在合金比例里多添了錫,三個月后那些金章全都長出了綠銹。
“支票您收好。“墨宣將鍛好的金箔舉到窗前,透過薄如晨曦的金片,男人扭曲的臉龐正隨著云翳明滅,“金家作坊有三不接:不接急單,不接假貨,不接昧心生意。“
男人摔門而去時帶翻了門邊的鎏金香爐,香灰撲簌簌落在墨宣剛裝裱的《金剛經》金粉小楷上。她也不惱,用孔雀羽輕輕拂拭,經文中“如露亦如電“的金字在灰燼里愈發璀璨。雨不知何時停了,月光從金箔過濾后淌進來,在青磚地上鋪出條星河。
子夜焚香時,墨宣在《金玉考》新頁寫下:“真金入火廿七遍,始知人間有丹心“。爐灰落進盛著金箔的龍泉青瓷盞,恍如大雪覆金。遠處新蓋的金融中心徹夜通明,那刺目的LED金光,終究照不亮這方寸之間的千年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