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9章 青銅志

一、饕餮紋

建元十六年霜降那日,鐘禹跪在鑄銅坊的青石板上,十指深深摳進石縫里的銅屑。青銅鼎腹內壁的饕餮紋在淬火時崩裂出蛛網狀的裂痕,像張嘲笑的大嘴。

“九道火候錯了一道,這鼎就毀了。“師父鐘墨的鹿皮手套拂過鼎耳處的雷紋,“當年周天子鑄九鼎定天下,每個鑄鼎匠都要在鼎內刻下血誓。“

鐘禹望著師父枯枝般的手腕,那上面有十七道新舊疊合的燙疤。鑄銅世家的規矩,每鑄壞一件禮器便要在腕上烙一道印記。青銅汁濺落的焦糊味突然涌進鼻腔,他猛地抓起案上的刻刀。

“慢著。“鐘墨按住他的手腕,“去青要山采五色土的人回來了。“

二、五色壤

青要山的五色土盛在犀角樽里,泛著詭異的磷光。鐘禹用銅匙攪動時,土粒竟發出編鐘相擊的輕鳴。傳說這種土能辨忠奸,當年大禹劃分九州時,便是用此土筑壇祭天。

“殷商遺民最近在淇水畔頻繁出沒。“前來送土的侍衛壓低聲音,“他們在找會鑄鐘鼎的匠人。“

鐘禹指尖一顫,銅匙磕在樽沿發出刺耳聲響。案上攤著半卷《考工記》,“金有六齊“那頁的竹簡被磨得發亮。自周平王東遷后,鑄銅術便逐漸失傳,唯有他們鐘氏還保留著完整的范鑄法。

三、殷商客

第七次開窯那夜,淇水對岸飄來骨笛聲。鐘禹掀開窯口時,青銅汁映出個戴青銅面具的人影。那人拋來塊龜甲,上面用朱砂寫著:“殷人愿以三牲之禮,換鑄鐘之術。“

“看見鼎腹的裂痕了嗎?“面具人的聲音像生銹的刀刮過銅器,“周王室的禮樂早就崩壞了,何必守著將熄的爐火?“

鐘禹握緊淬火用的柳木棒。棒身刻著鐘氏先祖的名諱,最上端那個“奭“字已經模糊——那位助周武王鑄劍滅商的先祖,最終因私通殷商被車裂于市。

四、血鏃范

子夜時分,鐘禹在鑄模中發現支帶血的銅鏃。這種雙翼倒鉤的箭鏃早已禁絕,唯有前朝罪臣受臏刑時才會用。他忽然想起《呂刑》中的記載:“疑獄泛與眾共之,三刺三宥三赦。“

鑄銅坊的滴水計時刻漏突然加速。當第三滴水砸碎在銅盤時,鐘禹掀開地窖的青銅板。歷代鑄壞的禮器堆成小山,最底下壓著個布滿銅綠的匣子,匣中帛書記載著鐘奭真正的死因。

五、九忠鼎

冬至祭祀前夜,九尊青銅鼎終于落成。鐘禹在每尊鼎內壁刻下不同的銘文,當鼎中盛酒時,酒波蕩漾會顯出“忠“字的九種古體。最后一筆落下時,他割開手腕,讓血滴進調泥用的玄酒。

“你知道當年先祖為何私通殷商?“鐘墨撫摸著鼎足的云雷紋,“他在殷墟發現了鑄鼎的真正要義——鼎非鎮國神器,實為照心明鏡。“

六、照膽宴

周天子親臨鑄銅坊那日,淇水突然暴漲。當九鼎被抬至祭壇時,鼎中玄酒竟映出百官倒影。有人影生出牛耳,有人袖藏蛇信,唯鐘禹的倒影與真人無二。

戴著青銅面具的殷商客突然闖入宴席,他的影子在酒面上化作饕餮紋。“你故意在五色土里摻了鐘奭骨灰!“面具碎裂時露出侍衛長的臉,“那些銘文...“

“是鐘氏九代鑄鼎匠的遺訓。“鐘禹將淬火用的柳木棒投入鼎中,火焰騰起時,鼎腹的裂痕竟自動愈合,形成新的蟠螭紋,“第一代先祖刻的是'忠于心火不滅',第九代刻的是'忠于天道不孤'。“

七、淬火聲

大火燒了三天三夜。有人說看見九只青銅鼎化作玄鳥飛向岐山,有人說鐘禹抱著先祖的骨灰匣走入淇水。唯有青要山的采土人記得,那年隆冬忽現的流螢,翅膀上閃著青銅淬火時的青光。

十八年后,有人在殷墟拾到塊帶銘文的陶范,上面歪斜地刻著:“鼎器易鑄,心火難守。三刺其骨,九淬其魂。“陶土中摻著五色土的碎屑,在月光下泛著淡淡的血銹色。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土默特左旗| 宁城县| 崇州市| 乌鲁木齐县| 新宾| 玛纳斯县| 隆德县| 沙雅县| 河西区| 鞍山市| 平罗县| 忻城县| 上犹县| 万州区| 新龙县| 扬中市| 华池县| 铜山县| 中牟县| 昌邑市| 甘德县| 海伦市| 许昌市| 和硕县| 顺平县| 金乡县| 隆子县| 改则县| 太仆寺旗| 灌阳县| 岳普湖县| 桦南县| 莲花县| 大庆市| 南城县| 长沙市| 洛阳市| 宁津县| 荔浦县| 上饶市| 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