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禮器蒙塵
民國十二年谷雨,十八歲的程懷瑾第一次踏入蘇州文氏老宅。青苔沿著影壁縫隙攀爬,他指尖撫過褪色的萬字紋木雕,聽見身后傳來清冷女聲:“程少爺可知,這扇屏風雕的是‘禮門義路’?“
說話女子一襲月白斜襟衫,烏發綰成垂髫式,眉眼如工筆勾勒的蘭草。文澹——文氏宗族最年輕的禮器掌事,此刻正用麂皮擦拭手中青玉圭,刃部裂痕在晨光下泛著冷意。
“《考工記》載玉圭尺寸,天子鎮圭尺有二寸。“程懷瑾走近半步,“只是文小姐手中這柄,怕是短了三分?“
二、世仇暗涌
兩家長輩在花廳枯坐半日,紫檀案幾上茶湯漸涼。程老太爺的拐杖重重頓地:“三十年前那場祭祀,你們文氏執圭者失手摔碎禮器,害我程家被逐出江南文會...“
“程老慎言。“文澹突然掀簾而入,青玉圭橫陳案前,“當年玉圭裂痕平滑,分明是利器所斬。“她指尖劃過玉器斷面,“《周禮》有云‘圭璧以祀日月’,若禮器破損當埋于圜丘。可這柄圭,卻藏著淬火重鑄的痕跡。“
三、裂痕溯源
夜深人靜時,程懷瑾在藏書閣發現泛黃的《文氏族譜》。宣紙間夾著半闕殘譜,墨跡暈染處依稀可辨“光緒廿年,禮器房走水“字樣。他舉著燭臺靠近,火苗突然搖曳——文澹正在陰影中翻閱程家賬冊。
“令祖父曾任蘇州織造局主事。“她舉起冊頁,光緒年間朱筆批注刺目:“禮器用銀三千兩,實支八百兩。“窗外驚雷乍起,照亮她眼中寒芒:“原來程家克扣祭祀銀兩,才讓鑄圭師傅偷工減料。“
四、淬火新生
次日暴雨如注,兩家長輩仍在爭執舊賬。程懷瑾突然奪過青玉圭走向院中:“《禮記》說‘玉不琢不成器’,但諸位可曾想過——“他將玉圭浸入雨水,“真正的禮,究竟是這冰冷的圭臬?“
裂紋在雨水中顯現細微金絲,文澹瞳孔微縮。那是鎏金修補的痕跡,源自她祖父深夜跪在程府門前,用陪葬金鎖熔煉補缺的往事。雷鳴聲中,程老太爺顫抖著摸出半塊玉佩,與文家族老頸間紅繩系著的殘玉嚴絲合縫。
五、禮歸本心
七日后清明,修復完整的青玉圭重歸宗祠。程懷瑾看著文澹將玉圭供于香案,忽然輕笑:“其實那日我說錯了,《考工記》真正的尺寸在人心。“他展開連夜修補的族譜,光緒年間的賬目旁添著新注:“甲子年四月,程文兩家合祭,執圭者二人。“
斜陽穿過格窗,在青玉圭上映出并蒂蓮影。檐角銅鈴輕響,恍若三十年前,兩個少年在禮器房偷嘗桂花醪糟時,不慎碰翻燭臺那聲驚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