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失業青年的社區創業筆記
2023年3月,上海某老式居民樓的鐵門貼著褪色的封條。28歲的蘇曉微拖著行李箱站在巷口,盯著手機里那條冰冷的裁員通知——教培行業“雙減”政策落地后,她所在的教育公司第三次大規模裁員,這次輪到了她。
一、裂縫里的光
失業第二周,社區居委會在微信群招募物資配送志愿者。曉微報了名,每天騎著二手電瓶車穿梭于五條弄堂,為居家隔離的居民運送蔬菜包。
七號樓301住著獨居的周阿婆,老人總把政府發放的午餐肉塞進曉微的帆布袋:“小蘇老師,我孫子讀初三,網課聽不懂數學……”九號樓底商的水果店主老張,邊打包爛掉的草莓邊嘆氣:“三個月沒交房租,女兒藝考集訓費還差兩萬。”
某天配送結束,曉微在電動車后座發現一張字條:“可以教初中數學嗎?按課時付費。——602王女士”潮濕的紙角洇著藍墨水,讓她想起曾經批改作業的日子。
二、重啟的支點
曉微在社區公告欄貼出A4紙打印的廣告:“線下小班輔導,每課時40元”。當晚微信炸出二十多條詢問,多是雙職工家庭的孩子——網課時代留下的知識斷層,正在吞噬普通家長的信心。
她在周阿婆家客廳支起白板,六個初中生圍坐在褪色的紅木餐桌旁。解題到第五天,王女士的女兒突然舉手:“蘇老師,能再講一遍韋達定理嗎?”女孩手背結著凍瘡,草稿紙邊角寫滿演算過程。
月底結算,曉微捏著皺巴巴的3820元現金失眠了。這筆錢不及從前工資的三分之一,卻讓她在凌晨三點爬起來整理教案。窗外飄著細雨,對面樓宇間亮著零星燈火,像散落的星子。
三、裂縫生長
2023年6月,社區解除封控。曉微的“客廳課堂”擴展到四個小區,二十多個孩子擠在居民家的舊沙發上課。水果店老張主動借出倉庫:“我閨女考上美院了!這屋子你隨便用,就當沾沾文曲星的喜氣。”
轉折發生在八月酷暑。工商執法人員敲開倉庫鐵門:“無證經營教育機構涉嫌違規。”曉微蹲在滿地沒收的課桌椅中間,盯著墻上的兒童涂鴉發呆——那是某個學生畫的向日葵,歪歪扭扭寫著“謝謝小蘇老師”。
當晚,602王女士發來長語音:“大伙兒在居委會幫你爭取到了‘社區便民服務點’資質,現在政策鼓勵靈活就業……”背景音里混雜著周阿婆的上海方言、老張的大嗓門,還有孩子稚嫩的“老師別走”。
四、微光成炬
2024年春天,“巷陌學堂”掛牌成立。曉微將課程拆解成“15分鐘知識膠囊”,通過居委會的智慧社區平臺推送。退休教師組成銀發督導團,全職媽媽們考取助教資格證,水果倉庫變成“共享自習室”,政府發放的15萬元小微企業補助金則用于購買虛擬現實設備——孩子們戴上VR眼鏡,就能“走進”故宮現場寫生,或者置身敦煌洞窟聽地理課。
平安夜,曉微收到特殊禮物:某位家長將自家車庫改造成“星空自習室”。透明頂棚灑落月光,墻上貼著學員們的錄取通知書復印件,從職業院校到985高校,紅藍封皮在暖光燈下泛著細碎的光。
五、照亮彼此的星辰
2025年清明,曉微作為“社區微創業者代表”接受央視采訪。鏡頭掃過巷口的智能儲物柜——這里如今既是教材中轉站,也是獨居老人的送藥窗口。記者問起創業初心,她翻開泛黃的筆記本,指著一張拍攝于2023年的照片:逼仄樓道里,六個孩子踮腳夠著白板頂端,陽光穿過防盜窗鐵欄,在他們背上烙下金色的格紋。
“政策寒冬會凍僵一個人的生計,但凍不住一群人的希望。”身后電子屏正播放最新數據:全國社區微服務企業已吸納超300萬就業者,這個數字仍在每天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