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數據漩渦
“點贊破百萬了!“凌晨三點,林夏盯著手機屏幕的瞳孔微微震顫。作為“江城紀實“短視頻團隊的主編,她看著那條《獨居老人遭遇新型詐騙》的報道數據曲線,喉嚨發緊——這條通過鄰居口述剪輯的視頻,正以每分鐘三千轉發的速度吞噬著流量池。
茶水間里,實習生小陳端著咖啡湊近:“林姐,派出所剛發通告說案件還在調查......“話沒說完就被林夏打斷:“輿情窗口就三天,等警方通報出來黃花菜都涼了。“她劃動著熱搜榜單,目光鎖定在第三條:#江城兒童走失事件家屬跪求線索#。
(二)失控的鏡頭
江濱公園監控盲區,失蹤兒童母親跪在鵝卵石路上的畫面,被二十多部手機圍成半圓。林夏示意攝影師調低補光燈亮度,“要突出眼角的淚痕“,她低聲叮囑時,余光掃見舉著“愛心尋子“燈牌的網紅正在調試直播濾鏡。
“我們是江城紀實,能采訪您幾個問題嗎?“林夏蹲下身,捕捉到女人無名指上的婚戒劃痕。當問到“孩子失蹤前是否發生過爭吵“,女人突然抓起碎石砸向鏡頭:“你們這些吃人血饅頭的!“飛濺的碎屑在林夏手背劃出血線,背后卻傳來此起彼伏的快門聲。
(三)拼圖游戲
剪輯室里,鍵盤聲密集如雨。“把砸鏡頭那段剪進去,標題就叫《尋子母親情緒崩潰真相》。“林夏咬著創可貼包裝,反復觀看行車記錄儀拍到的模糊身影——某個戴鴨舌帽的男人牽著孩子走過斑馬線,這幀畫面被AI修復后點擊量激增。
輿情監控屏突然紅光閃爍,彈窗跳出某大V的深度分析:“從母親指甲油顏色推斷失蹤時間為下午茶時段“。小陳猶豫著遞上文件:“物業說地下車庫監控拍到......“話音未落,林夏手機震動,警方通報截圖已在工作群瘋傳。
(四)坍塌的流量
陽光穿透警局玻璃幕墻,林夏看見失蹤男孩正趴在女警膝頭玩拼圖。真相荒誕得令人窒息:單親母親因孩子期末考失利,策劃了這場“挫折教育“,而車庫監控清晰顯示是她親手將孩子送進閨蜜車輛。那些精心剪輯的痛哭畫面,不過是場沉浸式表演。
更諷刺的是,林夏團隊那條置頂視頻下,網友正為“家庭教育是否該用極端手段“吵得不可開交,百萬點贊化作三百萬條互噴彈幕。當她顫抖著點擊刪除鍵時,后臺跳出新提示:“您創作的內容涉嫌消費苦難,賬號封禁30天“。
(五)廢墟上的微光
三個月后,林夏在城中村遇見舉著紙箱的男孩。他正把“尋找流浪貓小白“的啟事貼在電線桿上,歪扭的字體旁畫著貓爪印。“阿姨要幫忙轉發嗎?“孩子仰起頭,林夏怔怔望著他手腕上的電話手表——那是她匿名寄去的兒童定位器。
暮色中,她拍下這張啟事上傳到新注冊的賬號,定位顯示五百米外的寵物醫院。關掉流量分析插件時,晚風送來不知誰家電視的聲音:“本臺評論指出,構建清朗網絡空間需建立信息溯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