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探花郎
- 倚天:我靠尋蹤,滿手神功
- 慕百峰
- 2011字
- 2025-03-25 15:34:51
此后的幾天,宋青書每日還會來影堂給韓姬講一段佛經。
他其實知道韓姬想要什么,——自然不可能只是佛經這么簡單。
粗略數來,大都的汝陽王府也有二十多名姬妾。
而元兵還有隨軍攜帶一些姬妾的習慣,所以軍營中以及汝陽王的大本營河南,絕對也有姬妾。
像韓姬這樣的,獲寵一小段時間,往往就會失寵。
越是如此,韓姬越是心中像有小兔子一樣亂撞。
但宋青書可是哈總管的“師父”,他學了個皮毛都能如魚得水,更何況師父本人。
至于宋青書的內心,還是有點小心思的,他想利用一下韓姬,得到汝陽王這次調動軍馬的一些情報,哪怕只是一絲情報也夠了,也不指望能獲取多少細節。
但這么大的事情,沒有百分百的把握前,宋青書絕不會冒一絲風險。
——
時間過得很快,很快到了殿試的日子。
元代的殿試制度絕對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與宋代不同,更與此后的明清不同。
首先就是人數問題:特別少。
宋青書這次參加殿試的只有區區五十人。
主要是元代參加會試的人就非常少,多的時候也就三百來個,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錄取。
會試的滿額是420人,只不過從來沒有滿額過。——哪像宋代,有時候會試參加人數達到六七千。
少也就罷了。
按道理,殿試應該是在皇宮內,由皇帝親自出席。可元代不是這樣,不僅考試地點在皇宮外的翰林院,皇帝本人也在整個殿試過程中從不出場。
這明顯就是蒙古皇帝對科舉制度有疏遠的態度。
自然了,在殿試唱名后,元代進士的一系列慶祝活動也不如宋代隆重熱烈。
要不后世有人評價說“元朝無殿試”。
畢竟殿試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皇帝親臨。然后把“座主門生”化為“天子門生”,從而加強皇權。所以明清皇帝都對殿試很重視。
元代……算了,不說了。
宋青書來到翰林院外,與其他五十人一起進入,一人一座。
每人旁邊都有個怯薛歹看守。
試卷發下來后,上面只有一道策題。
策題是由考官出的,一共四道,然后讓皇帝從中選一道出來作為試題。
而后續明清的皇帝有些會親自出題。
至于考試內容和要求,毫無疑問:蒙古、色目人與漢人的還是不一樣。
漢人這邊的要求是一千字以上;蒙古、色目人的要求則是五百字以上。
殿試只考一天。
宋青書拿起毛筆,蘸滿墨水,落筆時,腦海中自然而然出現了提示:
【小李探花·之二】
宋青書馬上如有神助,筆走龍蛇,寫得行云流水、飄逸灑脫。
仿佛知道了標準答案一般。
——
殿試之后六天就會放榜。
當天,平章政事來到皇宮大內,想要面承元順帝,給他看三甲名單,以確定最終的名次。雖然元代皇帝大多不會管這件事,但萬一他要是有什么想法哪。
來到大殿外,卻被一名侍衛擋?。骸氨菹抡谛蕾p天魔舞,不要打擾?!?
平章政事只能照做,斜眼看過去:大殿里十六個穿著怪異服裝卻時不時露出玉足、大腿的漂亮女子,跳著一種似胡非胡的舞蹈。舞姿有些妖嬈,但旁邊十一個宮女組成的樂隊演奏的卻是藏傳佛教佛堂中的莊嚴音樂。
二者結合,透著一股說不出的詭異之感。
但御座上的元順帝卻十分享受,雙眼虛浮,卻看得津津有味。
舞蹈結束后,一名番僧道:“陛下,小僧還有‘大喜樂禪定’一法獻上?!?
元順帝大喜:“快快講來?!?
門外的平章政事心中憤憤不平,什么“大喜樂禪定”,就是西域番僧進獻的所謂雙修之法。
這些西域番僧,大多強娶三四個良家婦女,稱之為“供養”。
現在又用妖法迷惑圣上,罪該萬死。
偏偏皇帝卻沉迷其中。
平章政事俯身叩首道:“皇上,恩科名單送到?!?
元順帝面色不悅,淡淡道:“拿過來吧。”
平章政事起身步入殿中,一個太監取過名單,放在了元順帝面前。
元順帝只看了一眼,就隨口道:“左榜第一名姓宋不合適,放在……第三吧?!?
平章政事道:“臣遵旨。”
元順帝不耐煩道:“好了,快去張榜唱名吧!”
平章政事還想說什么,但終究沒敢,倒退著走了出來。
殿中那名胡僧隨即道:“皇上開了恩科,自然也要開恩澤?!?
元順帝喜不自勝:“快快快!”
——
唱名的地點位于興圣宮,同時會在大門外張貼左、右兩榜。
左榜榜單一甲第三名赫然便是“宋青修”三字。
看來就算照著標準答案寫,也保不了第一啊。
好在探花郎就是宋青書的最終目標,做人不能太貪。
宋青書清晰感覺到腦海中已經浮現出想要的能力:
【獲得小李飛刀】
【獲得尋歡輕功】
完美!
李尋歡在暗器方面堪稱天下無雙。
他的輕功同樣不俗,能在積雪之上施展“蜻蜓三抄水”。
將來自己身兼武當梯云縱、香帥輕功、尋歡輕功,在輕功這方面幾乎可以說無敵了。
就算“萬里獨行”田伯光見了,也得直呼六六六!
宋青書心情很不錯。
而在此之外,腦海中還有一行字:
【同時獲得香帥能力與探花郎能力,額外解鎖‘竊玉偷香’】
我去,這是……什么?
這個系統往往就是言簡意賅,一句廢話都不多,只留給宋青書自己去試試。
以后看看再說吧。
張榜結束,他們這五十名進士還要去積水潭岸邊的萬春園開個同年會,這么做顯然是學的唐代曲江宴遺風。
宋青書聽見其中幾個進士不住暢想要為大元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報銷朝廷兢兢業業云云。
心中覺得很黑色幽默,那些蒙古色目人還是有機會做到省院臺之類高官的,雖然升遷速度比不上怯薛歹,但好歹有機會。
而漢人這些進士是完全排除在省院臺高官之外,只能去地方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