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高麗太監
- 倚天:我靠尋蹤,滿手神功
- 慕百峰
- 2018字
- 2025-03-22 19:14:39
次日清晨,宋青書剛練完一會內功,哈總管就急匆匆過來找他:
“宋兄弟,樸不花帶人來了!王爺和世子、郡主也都到了大殿設宴迎接。”
“好吧,那就去看看。”宋青書隨口道。
汝陽王府的建設在整個大都都算比較有特色的,因為多了幾分漢人的風格,也有一些儒家氣息。
汝陽王察罕帖木兒是個元廷的后起之秀。
如果要比較一下的話,他的崛起之路很像曾國藩。
清朝末年的太平天國差一點掀翻大清,腐朽的八旗不堪一擊。最后清廷沒辦法了,就讓地方豪族自行組織團練,拉起隊伍來對抗太平天國。
曾國藩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組建了湘軍,繼而位極人臣。
察罕帖木兒差不多,他本來是個生活在河南的普通豪強。而且真要論起來的話,他的祖上甚至并非純正的蒙古人,而是出身探馬赤軍,也就是常說的西域雜胡。所以更不可能是蒙古皇族。
察罕帖木兒漢學造詣很深,年輕時還參加過科舉,就是沒考上。
紅巾軍起義后,元兵也不堪一擊。
于是元廷就讓各地豪族組織地方部隊,對抗義軍。
察罕帖木兒得到機會,拉起了一支隊伍,迅速崛起為元末最強的一支軍事力量。
察罕帖木兒東征西討,先擊潰了紅巾主力淮西義軍,然后揮師入陜,將一度縱橫陜甘一帶的西路紅巾軍打得一蹶不振。
在察罕的奮力轉戰下,整個北方紅巾勢力幾乎可以說陷入了低潮,讓元朝有了幾分回光返照的跡象。
由于他軍功太盛,高官厚祿滾滾而來。
但元廷嘛,一直黨爭不斷。
察罕帖木兒做大后,封為汝陽王,元廷對他也有了更大的戒心。
元廷看他越來越強,甚至對朝堂也沒那么尊重,于是又扶持了另一支很強的武裝力量——樞密使孛羅帖木兒,與之對抗。
(孛羅帖木兒的官銜也很多,而且樞密使這種職位其實很復雜。
按道理,樞密使是元朝最高軍事長官,但一般是虛設,由皇太子兼任。真正的樞密院一把手叫做“知樞密院事”。
但就像金老爺子簡化汝陽王的背景,咱們也簡單點,就用樞密使這個字數少的代稱吧。)
宋青書與哈總管來到大殿外圍,看到走在最前頭的就是太監樸不花。
樸不花這個高麗人與奇皇后是同鄉。
但他的名字是后取的,“不花”明顯是個蒙古名,意思是公牛。
——一個太監取這么個名字,顯得倒是威猛無邊。
樸不花的身后還有幾個文人打扮的儒生。
哈總管對宋青書說:“那個身材高大點的儒生,叫做薛朝晤,是至正十四年的右榜狀元。”
也就是上一屆科舉的蒙古、色目榜狀元。
“看著不像蒙古人。”宋青書道。
“薛狀元是遼東人士。”
“遼東?那和高麗很近。”
“要不能和奇皇后跟前的紅人樸不花這么熟絡。”
除了這個薛狀元,另外還有幾個高麗人,看走路的樣子就知道是練武的。
樸不花見到汝陽王,尖聲尖氣道:“王爺好啊!現在您可是不得了的人物,下官對您仰慕得很。”
汝陽王道:“樸大學士風采依舊。本王軍務繁忙,這次回京未能到貴處拜會,還請見諒。”
樸不花道:“好說,好說。”
汝陽王故意用了“大學生”的稱謂,因為現在樸不花也是集賢大學士。
樸不花這個太監的官職同樣挺多,集賢院大學生說出來比較好聽,比直接叫他“樸公公”還給面子。
樸不花在大殿中坐下,向身邊一個小宦官點了點頭,給汝陽王呈上了一紙卷軸。
“王爺,這是我專門求來的一幅黃公望的畫,特贈予王爺。”
黃公望是元代一頂一的大畫家,《富春山居圖》就出自黃公望之手。
汝陽王自然知道黃公望的大名,笑了笑說:“這么貴重的畫,小王只怕擔待不起。”
“王爺哪里話!王爺手握兵權,威震中原,怎么擔待不起。”
“可惜小王不懂書畫。”汝陽王依舊推辭。
樸不花哈哈一笑:“汝陽王竟然也沾染了南朝士子的恭謹自謙風氣,誰不知汝陽王精通漢人學問,能文能武。其實吧,要我說,就應如此,光會打仗哪里夠?不懂點詩書經卷,怎么管南方萬里沃土和那些最不聽話的南人。”
樸不花這句話明顯是順著汝陽王而說。
汝陽王道:“正是如此。”
樸不花說:“所以我也帶來了上一屆右榜狀元薛朝晤,向王爺請教。”
汝陽王皺了皺眉頭,“請教怎么說得上。”
薛狀元躬身道:“薛某自應向王爺學習。”
樸不花不等汝陽王拒絕,接著說:“王爺久居中原腹地,一定懂很多文人的風流雅事,哪像我們天天只知飲酒作樂。王爺這種能邊飲酒,邊作詩的,才是名士。”
坐在汝陽王身后的世子王保保有些不忿,他已經看出來了:樸不花明顯是發覺汝陽王不想收自己的禮,也不想與他們結盟,所以就開始為難汝陽王。
王保保想要說話,卻被一旁的紹敏郡主趙敏制止了。
趙敏朝王保保搖了搖頭,低聲道:“哥,父王說了,我們要忍。”
王保保攥了攥拳,嘴中暗罵了一句,只能繼續老實巴交坐著。
他們在汝陽王的教育下都讀過不少書,秦漢唐時期那些大宦官的事跡不是不知道。
有些宦官不僅身體殘缺,心理也變得極度扭曲,似乎唯一的樂趣就是讓天下大亂。
現在汝陽王有更重要的事要做,不能被朝廷這些爭權奪利的事情糾纏住。等他實力再強大點,情況就會大不相同。
目前的他只是暫時壓制住了江北義軍,江南還有幾支更加強大的義軍等著。
——即便打敗所有江北義軍,對大局也沒有太大影響。
元朝太依賴江浙魚米之鄉,要不怎么會有京杭大運河。
如果江南賦稅和錢糧仍舊無法征收上來,大元的通貨膨脹只會越發強烈,整個元廷早晚都會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