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 別問為什么
- 支海民
- 3549字
- 2015-02-21 07:45:24
說到北宋末年的事,有一個人必須大書一筆,那人姓鐘名師道。鐘師道何許人也?鐘師道是咱陜西冷娃。鐘師道的祖先是誰?鐘師道乃先秦大將蒙恬轉世。咱們三秦這塊土地,自古以來英雄輩出。你看那兵馬俑里的將士們,一個個氣宇軒昂,表情嚴肅,把男子漢的陽剛之氣展露無遺。聽說當初塑造那些人物的英雄形象時,塑造師讓將士們站在跟前,然后看一眼抹一把泥,所以那些兵馬俑塑造得栩栩如生,非常逼真。
話說鐘師道看了欽宗勤王詔書,聞知東京告急,迅速調集陜甘兩省兵馬十多萬,詐稱百萬雄師,一路東進,沿路百姓扶老攜幼,歡送子弟兵前往東京勤王。到達東京時第一次東京保衛戰已經結束,鐘師道下令軍隊退回到陜西境內潼關駐扎,潼關離東京較近,一旦首都有事只消三日便可直抵東京。那鐘師道跟楊家將一樣,世代忠良。祖父跟父親都為保衛祖國大西北立下汗馬功勞,特別是防備西戎東犯,西夏南進,常年跟匈奴、胡人打仗,部隊軍事素質高,是一支善于打硬仗,敢于五十米刺刀見紅的英雄部隊。
那蠻夷第一次攻打東京失敗之后,金太宗從會寧移駕南下,在燕京召開了一次秘密的軍事會議,會議召開之前,金太宗首先召見了大宋降將郭藥師,對郭藥師大加褒獎。知道為什么嗎?這就是歷代侵略者的慣用伎倆,他們并不是對投降者非常賞識,而是從骨子里看不起那些軟骨頭蟲,貪生怕死鬼。之所以對漢奸們進行嘉獎,是因為漢奸們對他們還有用。從歷史上看,一般當漢奸的人都不會有什么好下場。
參加那次軍事會議的盡是些社會名流,在侵略戰爭中屢立戰功的精兵良將,有粘罕、兀術、翰離不、訛里朵,那些人的名字都叫得怪里怪氣的,記不全,也不需要記全,只記下幾個重要人物就行了。
那次會議的主要議題只有一個,就是如何卷土重來,二次攻打東京。跟大宋召開會議不同的是:欽宗主持會議時,整個大殿里吵成一片,大家意見分歧很大,主戰的主和的都有。而人家金太宗主持開會,大家意見基本一致,就是如何消滅大宋,拓展金國疆土。當然也有不同意見,只是策略上有所分歧罷了,大家經過探討,消除分歧,很快達成一致。于是一場東京攻堅戰的方略形成了。會議決定由翰離不和訛里朵擔當先鋒,粘罕統領大軍做后應。即日宰畜祭祖,誓師東進。為了確保戰爭的勝利,金太宗完顏什么(名字記不下,以后叫完顏得了)也不回會寧了,就在燕京坐鎮督戰。
卻說東京這邊經過休整,部隊恢復了元氣,老百姓看新皇帝比老皇帝有志氣、有骨氣,敢于承擔責任,有吃苦精神,都紛紛表示擁戴新皇帝,欽宗的人氣指數直線上升。
快馬來報,太原守將鐘師遠死戰被俘,寧死不屈,割頸自刎。哥哥鐘師道聞訊大哭,面北祭拜,誓言不除蠻夷絕不收兵!即日拔營東進,離東京四十里扎營,欲與蠻夷決一死戰。
不久,蠻夷鐵騎又將東京城包圍。陜甘子弟兵副將眺平仲好大喜功,率兵卒偷襲敵營,結果中了蠻夷奸計,損兵折將,陜甘子弟兵元氣大傷。蠻夷雖然沒有攻下東京,但是損失不大。敵我雙方在東京城外對峙,形成僵持局面。
欽宗皇帝深知長久下去,對我方不利,于是又召開軍事會議商討對策,想不到偌大的勤政殿竟然鴉雀無聲,主戰派主和派都不發言,好像所有的人都預感到形勢不妙。欽宗皇帝一聲哀嘆,又問道:誰愿去跟金軍和談?
只聽得一人高聲奏到:微臣愿往。
欽宗用目觀看,竟是李綱。李綱原來是主戰派,為什么此時卻主動請纓前去和談?諸位有所不知,那李綱害怕派張邦昌李邦彥之流前去和談,出賣大宋江山。還不如自己去比較合適,倘若那金國要價不高,李綱也會相機而行,金國如果欺我大宋太甚,李綱就血濺金營,讓那些蠻夷看看,我大宋也有英雄好漢!想到此,李綱又大聲奏道:老臣愿往求和!
欽宗皇帝此時比誰都明白,知道派李綱去和談非談砸不可。于是婉言相勸:李愛卿是朕的左膀右臂,朕怕那蠻夷反復無常,派愛卿去和談實在不放心。
可那滿朝文武一個個大眼瞪小眼,你瞅我我瞅你,誰也不愿去當那替死鬼。欽宗無奈,只得派了一個樞密院副使去談和。那金國也忒囂張,獅子大張口,索要戰爭賠賞,黃金若干、白銀若干、綾羅綢緞若干,還要割讓疆土,還要我大宋皇帝俯首稱臣,還要欽宗皇帝將那金太宗叫“叔”,還要大宋派朝廷重臣和皇家王子到金國做人質……令人費解的是,那康王趙構(就是徽宗太上皇的第九個兒子、欽宗皇帝的九弟)和太宰張邦昌竟然主動請纓要到金國去做人質,你道這怪也不怪?
這些歷史資料史書上都有,說一段史書上沒有的。不經意間,萍妃身懷六甲。可是東京城的形勢一天比一天緊張,欽宗皇帝不得不為萍妃考慮,怎樣把萍妃安排到一個安全的地方?
無奈萍妃無論如何也不離開欽宗夫君,萍妃哭訴到:臣妾蒙君王寵幸,肝腦涂地,雖九死也難以報答君王的知遇之恩,今君王有難,臣妾哪能離開君王而茍且偷生?臣妾生是君王的人,死是君王的鬼。絕對不會離開君王一步!
那欽宗皇帝看萍妃說得情真意切,潸然淚下:賢妃,朕的賢德妃呀!你道朕舍得離開你嗎?朕舍不得、舍不得呀!但是形勢嚴峻,朕不能不為咱們的后代著想。為了我們的孩子,我們必須暫時分開,但絕對不是生離死別,只要打敗蠻夷,朕在十里長亭迎接賢妃歸來。
那萍妃雖然有一千個不愿意,一萬個舍不得,無奈形勢所迫,不得不離開夫君。夫妻倆抱在一起哭了好長時間,欽宗一邊哭一邊在想:把愛妃托付給誰最好?
正在這時,有一個人影浮上欽宗皇帝的腦海,那就是萍妃當年的舞蹈老師素,萍娃子自從選為欽宗的愛妃以后,為了社交的需要,曾經把素請到后宮去演席歌舞,鞏固以前的學習成果,欽宗就認識了素。素雖然沒有萍妃長得漂亮,但是身上帶著知識分子的那種干練和聰穎。大凡帝王,都從先輩們那里繼承了一種遺傳基因,那就是沉溺女色。欽宗也不例外,二十幾歲的一個年輕小伙子,身邊竟然有幾十個嬪妃。但是,這絲毫也不能改變萍妃在欽宗皇帝心目中的地位,北京大學著名歷史學家白居易老教授在總結這一段歷史時感慨萬千,曾經寫過一首詩,我只記得其中兩句:后宮粉黛三千人、三千寵愛集一身。可見萍妃對欽宗皇帝來說是多么的重要。
好了,咱們就說素。素來到后宮,專門給萍妃輔導舞蹈,那萍妃由于地位變了,跳舞時也就沒有以前那么認真和吃苦,這是必然現象。素在給萍妃輔導時也不敢嚴格要求,反正就那么回事,應付一下子得了,落得輕松。兩人有時在皇家花園攜手游玩,無人時也互相談談各自的過去,那素說起自己進宮以前相好的那個小情人來依然一往情深,可是萍妃卻很少談到她那相濡以沫的丟兒,丟兒在萍妃的心目中好似一葉孤舟,漸行漸遠。看來,人隨著社會地位的改變,愛情觀也在潛移默化地發生變化。
此時,有一種感覺、有一種看不見摸不著卻能感覺得到的情緒侵蝕著素的內心,那就是欽宗皇帝看素時的眼神。那眼神里有一種饑渴、一種訴求、一種愛憐、一種期盼。素的心里不能不激起陣陣漣漪,女人在撲捉愛情信息方面特別敏感,那一段時間素失神落魄,寢食不安,晝思夜想,陷進愛情的旋渦里不能自拔。
素也知道,自己充當了可恥的第三者,但是沒有辦法,誰叫那欽宗是一代君王!愛情這棵幼苗自從出土那一天起,無一日不是伴隨著財富、身份、地位一起成長。什么公主愛上了乞丐,那純碎是一段神話!人還是要現實一點,必須抓住那稍縱即逝的機遇不放!所以,那素也逢場作戲,用眼神向欽宗皇帝把信息反饋過去,這就是大家經常運用的那句成語:以目傳情。其實,素其所以在欽宗面前賣弄風騷,還有更大的陰謀,容我給你慢慢道來。那欽宗皇帝收到了素傳遞過來的信息,暫時忘記了東京城外的幾十萬敵兵,忙里偷閑,跟素相約,三更過后,在羅面巷接頭,不見不散。
偌大個東京城,羅面巷在哪里?諸位有所不知,那東京城跟咱們BJ一樣,也分內城外城,外城里邊住著平常百姓,內城就是紫禁城,過去叫做皇城。皇城里有一個角落,專門為皇親國戚們的日常生活服務,里邊有膳食巷、裁縫巷、胭脂巷、蔬菜巷、柴薪巷、羅面巷。還有許多巷子,也就不一一羅列了。那舞蹈學習班就在羅面巷對面,素就住在舞蹈學習班里面,在羅面巷跟欽宗皇帝見面最方便。
話說三更鼓響,那欽宗皇帝瞅萍妃熟睡之際,偷偷地下床更衣穿靴,溜出了后宮,來到羅面巷,看見素已經在那里等候,他一個箭步沖上去,抱住素就啃,那素軟軟地倒在欽宗皇帝的懷里,把舌頭伸進欽宗皇帝的嘴里,盡情地享受著欽宗皇帝的愛撫。正在如漆似膠之時,突聽一人在二人耳邊柔聲細語:后宮里有的是床,你二人何必在這里偷情,都不怕中風著涼?
你道那說話的人是誰?對了、還真叫你猜對了!說話的人就是萍妃。女人的心最細,萍妃早都看清了兩人的情緒不對頭。其實也沒有什么,萍妃絕對不是那種容易吃醋的女人,君王身邊那么多女人,再多一個素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問題。男歡女愛是人之常情,是男女雙方共同的需要,是一種感情火花的碰撞,神仙都有愛的渴望,何況是人。令萍妃感到生氣的是,你二人既然互相傾慕,就應該大膽表白,這樣偷雞摸狗算什么行為?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我萍妃肚小量窄,容不得夫君納妾。想到此,萍妃潸然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