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體性》篇

夫情動而言形,理發而文見,蓋沿隱以至顯,因內而符外者也(1)。然才有庸儁,氣有剛柔,學有淺深,習有雅鄭(2),并情性所鑠,陶染所凝,是以筆區云譎,文苑波詭者矣(3)。故辭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風趣剛柔,寧或改其氣;事義淺深,未聞乖其學;體式雅鄭,鮮有反其習(4)。各師成心,其異如面(5)。若總其歸途,則數窮八體(6):一曰典雅,二曰遠奧,三曰精約,四曰顯附,五曰繁縟,六曰壯麗,七曰新奇,八曰輕靡。典雅者,镕式經誥,方軌儒門者也(7);遠奧者,復采曲文,經理玄宗者也(8);精約者,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者也(9);顯附者,辭直義暢,切理厭心者也(10);繁縟者,博喻釀采,煒燁枝派者也(11);壯麗者,高論宏裁,卓爍異采者也(12);新奇者,擯古競今,危側趣詭者也(13);輕靡者,浮文弱植,縹緲附俗者也(14)。故雅與奇反,奧與顯殊,繁與約舛,壯與輕乖,文辭根葉,苑囿其中矣(15)

若夫八體屢遷,功以學成,才力居中,肇自血氣(16);氣以實志,志以定言,吐納英華,莫非情性(17)。是以賈生俊發,故文潔而體清(18);長卿傲誕,故理侈而辭溢(19);子云沉寂,故志隱而味深(20);子政簡易,故趣昭而事博(21);孟堅雅懿,故裁密而思靡(22);平子淹通,故慮周而藻密(23);仲宣躁競,故穎出而才果(24);公幹氣褊,故言壯而情駭(25);嗣宗俶儻,故響逸而調遠(26);叔夜俊俠,故興高而采烈(27);安仁輕敏,故鋒發而韻流(28);士衡矜重,故情繁而辭隱(29)。觸類以推,表里必符。豈非自然之恒資,才氣之大略哉(30)

夫才有天資,學慎始習,斫梓染絲,功在初化,器成定,難可翻移(31)。故童子雕琢,必先雅制,沿根討葉,思轉自圓(32)。八體雖殊,會通合數(33),得其環中,則輻輳相成。故宜摹體以定習,因性以練才(34),文之司南(35),用此道也。

贊曰:才性異區,文體繁詭(36)。辭為膚根,志實骨髓(37)。雅麗黼黻,淫巧朱紫(38)。習亦凝真,功沿漸靡(39)

簡析:

本篇論文學風格與作家個性的關系。劉勰論文學風格的篇章甚多,如二十篇文體論中有很多論到作家作品風格,《定勢》篇專論文體風格,《時序》篇論及時代風格,《才略》篇論及作家風格等等,涉及文學風格理論各個方面,而《體性》篇所論是最為重要的,專論作家不同個性氣質對作品風格的決定性影響。本篇首先指出文學創作過程是由隱到顯、由內到外的,所以外在的風格是內在的個性氣質之體現。而決定作家個性氣質的因素有才、氣、學、習四個方面,并詳細分析了這四個方面的特點及其形成原因,明確提出才、氣是屬于先天的自然稟賦,學、習則是后天的努力結果,因此作家個性氣質既是情性之展現,也是陶染之產物。而且后天學問知識的深淺厚薄和環境習俗的熏陶感染,還可以彌補先天稟賦的不足。強調人為努力的重要作用,這是和荀子的人性論有密切關系的。荀子認為人性有“性”和“偽”(人為)兩個方面,也就是先天的本性和后天的人為兩個部分,雖然人性本惡,但可以通過學習使之變善。劉勰正是用這種人性論觀點來看待作家個性氣質特點的,盡管作家個性氣質為先天稟賦所決定,但是也受后天學習狀況和環境習俗的深刻影響,甚至后者可以潛移默化地改變前者。這是劉勰對曹丕論風格(“文以氣為主”)只重先天氣質的重要補充和極大發展。

劉勰把文學風格歸納為八種基本類型,并指出它們是兩兩相對的四組八種風格,這明顯是受《周易》八卦的影響而提出的。八卦就是兩兩相對的四組八種符號,代表了宇宙間的八種基本事物。文學反映自然社會,與八卦符號象征宇宙萬物,是相類似的。當然文學的基本風格是否一定總結為八種,是可以探討的,然而劉勰之所以這樣歸納也是有他的道理的,不是隨意任性提出的。他既提出八種基本風格,又不認為文學只有八種風格,認為具體的千變萬化的文學風格乃是“八體屢遷,功以學成”的結果。他對八種基本風格特色做了定義般的理論概括,也是非常精準的。例如“典雅”是“镕式經誥,方軌儒門”,具有儒家特色;“遠奧”是“復采曲文,經理玄宗”,具有道家風范等。學界關于劉勰對這八種風格的最后兩種“新奇”和“輕靡”,是否具有貶意有不同看法。我們認為劉勰在這里是根據創作實際所作的客觀分析,并無專門貶低這兩種的意思。至于他喜歡什么樣的風格則是另一回事,需要另作研究。劉勰精確地列舉了十二位重要作家的個性和風格,作為典范例子,說明他們的文學風格正是他們個性氣質之體現。這里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他沒有把其中任何一位作家的風格納入八類中的某一類,說明八種基本類型是在研究無數文學風格后的歸納總結,而每一個作家的風格都是有獨特性的,他可能含有八種基本類型中的好幾類,是融合多種風格因素而最后定型的。

本篇最后他對才和學的關系做出了十分深刻的論述:“才有天資,學慎始習。”進一步強調人的天賦才性雖然是無法改變的,但是后天的學和習是可以自己把握的,所以學和習顯得特別重要,“習亦凝真,功沿漸靡”。同時,作家在創作中,應該根據自己的才性特點去學習研究,這樣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此他提出了“摹體以定習,因性以練才”的重要思想。作家應該根據自己的特長去選擇合適的風格,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語譯:

文學創作是作家感情激動而以語言呈現出來,思想理念要藉助文辭來展示,這是一個由隱藏于心靈到顯現于眼前,由內在的變成外在的過程。才能有聰慧和平庸的差異,氣質(個性)有剛勁與柔和的不同,學識有深刻和淺薄的分別,習染有雅正與鄙俗的懸殊。這都是人天賦本性的閃現,也是后天環境感染所凝聚成的。無韻之筆區域里云彩詭譎紛繁復雜,有韻之文范圍內波浪翻滾變化莫測。辭藻義理的平庸或英俊,都不會和作家才華相違逆;作品風格的剛勁或柔和,豈能和作家氣質(個性)不一致;事義內容的深邃或淺薄,自然不會與其學識高下有差異;文章體式的雅正或俚俗,也絕不會和環境習俗成背反。各人創作都師法自己心情容貌,就像各人面孔都不相同一樣。假如總結歸納各種不同風格的途徑,可以分為八種基本類型:一是典雅,二是遠奧,三是精約,四是顯附,五是繁縟,六是壯麗,七是新奇,八是輕靡。典雅的特點是:镕鑄經典誥訓體式,模仿儒家法則規矩。遠奧的特點是:辭采深隱文意曲折,經營整理玄學宗派。精約的特點是:精要簡約核字省句,剖析細致務減繁濫。顯附的特點是:文辭直率含義暢達,事理切合心意滿足。繁縟的特點是:比喻廣博辭采豐富,枝葉繁茂色澤絢爛。壯麗的特點是:議論高超識見宏肆,光輝四溢辭采紛呈。新奇的特點是:厭棄古制競為今體,追求險僻趣味詭奇。輕靡的特點是:輕浮淫靡軟弱無力,飄渺不實附和世俗。故而典雅和新奇是相反的,遠奧和顯附是殊異的,繁縟和精約是舛悖的,壯麗和輕靡是乖違的。大大小小各類作品的根莖枝葉,都生長在這個文學園地之中。

八種基本文學風格相互之間經常發生交叉影響,最終的結果還是要依靠深入學習來完成。才華發自內心起著決定作用,它來源于人的天賦血氣個性,血氣充實了內心意志,內心意志決定了語言文辭,文章吐露英華才氣,正是作家本身情性的體現。所以賈誼氣質英俊奔放,故其作品文辭潔凈體式清峻;司馬相如性格高傲夸誕,故其作品情理奢侈文辭繁溢;揚雄為人深沉寂靜,故其作品志趣隱奧趣味深長;劉向人品寬簡平易,故其作品情趣昭晰事理廣博;班固性情文雅溫和,故其作品體裁綿密思致周全;張衡好學深博通達,故其作品思慮周到文辭嚴密;王粲性情煩躁銳利,故其作品鋒芒畢露才思果斷;劉楨個性急遽狹隘,故其作品言辭壯闊情思驚駭;阮籍俶儻落拓不羈,故其作品音響高逸格調悠遠;嵇康為人英俊豪俠,故其作品興致高昂辭采激烈;潘岳輕敏近趨勢利,故其作品鋒芒外露音韻流暢;陸機儒雅莊重矜持,故其作品情思繁富文辭深隱。按照這些事例來加以推想,外表和內里必然是符合一致的。難道不是自然稟賦的資質,才華氣性的大概情況嗎?

才能雖然依賴天資稟賦,而后天學習從一開始就要十分謹慎。猶如工匠制作木器、織女染色絲綢,決定其功效在初始之時,如若木器制成、絲綢染好,要想改變就很困難了。初學者的撰寫作品,必須先從雅正體制開始,由根到葉逐步發展,才能思路圓轉靈活運用。八種基本風格雖然各不相同,但可以融會變通合乎規矩法則,有如莊子所說把握了車輪中間的軸心,則眾輻輳聚即可運轉自如,適應無窮無盡的變化。所以要模仿某種風格體制來確定寫作習慣,適應自己個性特點來發揮才華。這才是寫作文章的指南針,是正確的道路與方法。

總論:才能性情各不相同,文辭風格紛紜奇詭。語言辭藻肌肉皮膚,心意情志精神骨髓。典雅華麗白黑青赤,朱紫雜匯淫聲越軌。勤奮學習補足才氣,逐漸浸潤功效始美。

注訂:

(1)“情”,指文學作品的內容;“言”,指文學作品的形式。“形”,呈現。《詩大序》:“情動于中而形于言。”“中”,指心。情隱于內,而言形于外。《文心雕龍·情采》篇:“五情發而為辭章。”《文心雕龍·知音》篇:“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

(2)“儁”,同“俊”,才智聰慧。“習”,環境習染。“雅鄭”,雅俗。《論語·衛靈公》:“鄭聲淫。”《論語·陽貨》:“惡鄭聲之亂雅樂也。”

(3)“鑠”,《說文》:“銷金也。”與“爍”通,熔化之意。“筆區”“文苑”,均指文學創作領域,此處用當時區分文筆的意思,有韻者為文,無韻者為筆。“云譎”和“波詭”同,指文和筆的領域的變化都極其紛繁復雜。

(4)“辭理”,文學作品的形式和內容。王叔岷《文心雕龍綴補》:“案‘風趣’猶風格,風格之剛柔,由人之氣質而定。”“氣”,作家的氣質個性。《文心雕龍·事類》篇:“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事義”,指作品所寫的具體內容。“體式”,作品的體制格式。古代文論中的“體”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體裁,二是風格。這兩句是說文章體式的雅俗和作家生活環境的習染有關。

(5)“成心”,《莊子·齊物論》:“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郭象注曰:“夫心之足以制一身之用者,謂之成心。”成玄英疏:“夫域情滯著,執一家之偏見者,謂之成心。”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猶個性。”牟世金《文心雕龍譯注》:“本性,指作者的才、氣、學、習。”林云銘《莊子因》:“成心,謂人心之所至,便有成見在胸中,牢不可破,無知愚皆然。”

(6)“總”,綜合。“歸途”,形成不同特點風格的途徑。“窮”,盡。基本的風格類型是否一定歸納為八種,這是可以探討的。例如中唐皎然在《詩式》中分詩的風格為十九種,晚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分詩的風格為二十四種不同境界。劉勰之所以分為八種基本風格,是參照《周易》八卦而來的。他認為八卦代表了宇宙間八種基本事物,而宇宙萬物正是從這八種基本事物演化而來。文學作品是表現宇宙萬物的,它的多種多樣正是從宇宙萬物的紛繁復雜而來的,如陸機《文賦》所說:“體有萬殊,物無一量。”所以,文學作品的風格雖然千變萬化,但是也可以歸納為八種基本的風格類型。下面對每一種均有具體分析。

(7)“镕式”,熔鑄取法,融會參照。“經誥”,指儒家經典。王叔岷《文心雕龍綴補》:“案‘方軌’猶‘并駕’。《戰國策·齊策一》:‘車不得方軌。’”《史記·蘇秦列傳》:“車不得方軌,騎不得并行。”《文心雕龍·定勢》篇:“模經為式者,自入典雅之懿。”《文心雕龍·詔策》篇:“潘勖《九錫》,典雅逸群。”

(8)“復采曲文”,原作“馥采典文”。范文瀾《文心雕龍注》:“‘馥’,當作‘復’。《總術》篇云:‘奧者復隱。’”劉永濟《文心雕龍校釋》:“疑‘馥’當作‘復’,‘典’當作‘曲’,皆字形之誤。復者,隱復也;曲者,深曲也。談玄之文,必隱復而深曲,《征圣》篇論《易經》有‘四象精義以曲隱’可證。舍人每以復、隱、曲、奧等詞連用,如《原道》篇‘繇辭炳曜’‘符采復隱’,《練字》篇‘復文隱訓’,《征圣》篇‘精義曲隱’,《總術》篇‘奧者復隱’,《隱秀》篇‘隱以復意為工’,又‘深文隱蔚,余味曲包’,《序志》篇‘或有曲意密源,似近而遠’,皆可證此篇所謂‘遠奧’之義。”按:劉說甚是。“經理”,治理、經營。“玄宗”,道家玄學之宗派支流。黃叔琳改“玄宗”為“元宗”,系清人避康熙諱。

(9)《昭明文選》張衡《西京賦》:“剖析毫厘,擘肌分理。”

(10)《文心雕龍·事類》篇:“綜學在博,取事貴約,校練務精,捃理須核。”《文心雕龍·諸子》篇:“辭約而精,《尹文》得其要。”《小爾雅·廣詁》:“附,近也。”“厭心”,即饜心。《漢書·王莽傳》:“克厭上帝之心。”顏師古注:“厭,滿也。”

(11)“釀采”,劉永濟《文心雕龍校釋》:“按‘釀’疑‘醲’誤。醲,酒厚也,與博義相應。《時序》篇有‘澹思醲采’句,是其證。”王利器同。劉說可作參考。《文心雕龍·議對》篇:“文以辨潔為能,不以繁縟為巧。”《文心雕龍·定勢》篇:“斷辭辨約者,率乖繁縟。”

(12)楊明照《增訂文心雕龍校注》:“‘卓’疑‘焯’之誤。《文選》揚雄《羽獵賦》:‘隋珠和氏,焯爍其陂。’李注:‘焯,古灼字。’(《漢書·揚雄傳上》顏注:“焯爍,光貌。”)左思《蜀都賦》:‘符采彪炳,輝麗灼爍。’(劉注:“灼爍,艷色也。”)嵇康《琴賦》:‘華容灼爍,發采揚明。’《古文苑》宋玉《舞賦》:‘珠翠灼爍而照曜兮。’(章注:“灼爍,鮮明貌。”)張衡《觀舞賦》:‘光灼爍以發揚。’并其證。”按:“卓爍”亦通,謂閃爍卓越也。

(13)《文心雕龍·定勢》篇:“自近代辭人,率好詭巧,原其為體,訛勢所變,厭黷舊式,故穿鑿取新,察其訛意,似難而實無他術也,反正而已。故文反正為乏,辭反正為奇。效奇之法,必顛倒文句,上字而抑下,中辭而出外,回互不常,則新色耳。”

(14)“弱植”,懦弱無所建樹。顏延之《和謝監靈運》:“弱植慕端操,窘步懼先迷。”秦觀《春日雜興》詩之三:“志士恥弱植,卷跡甘饑寒。”

(15)劉勰把八體分為互相對立的四組,也是從《周易》八卦而來的。八卦也是互相對立的四組。“苑囿”,園林,指文學園地。

(16)“屢遷”,經常發生交叉變化。陸機《文賦》:“其為物也多姿,其為體也屢遷。”“功以學成”,指篇章最終的成功還是依靠學力深廣。《文心雕龍·事類》篇:“才自內發,學以外成。”“居中”,居于心中。《朱子全書·性理》:“氣一也,主于心者,則為志氣;主于形體者,則為血氣。”“血氣”,人的先天氣質個性。

(17)“志”,即是“情性”,也即作者的思想感情。《左傳》昭公九年:“味以行氣,氣以實志,志以定言,言以出令。”杜預注:“氣和,則志充。在心為志,發口為言。”孔穎達《正義》:“調和飲食之味以養人,所以行人氣也。氣得和順,所以充人志也。志意充滿,慮之于心,所以定言語也。詳審言語,宣之于口,所以出號令也。”《禮記·樂記》:“和順積中,而英華發外。”孔穎達《正義》:“謂思念善事日久,是和順積于心中。言詞聲音發見于外,是英華發于身外。”

(18)“賈生”,賈誼。黃侃《文心雕龍札記》:“《史記·屈賈列傳》:‘廷尉乃言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是時賈生年二十余,最為少。每詔令議下,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盡為之對。’此俊發之征。”《文心雕龍·才略》篇:“賈誼才穎,陵軼飛兔,議愜而賦清,豈虛至哉!”《文心雕龍·哀吊》篇:“自賈誼浮湘,發憤吊屈,體周而事和,辭清而理哀。”

(19)司馬相如,字長卿。黃侃《文心雕龍札記》:“《文選》謝惠連《秋懷詩》注引嵇康《高士傳贊》曰:‘長卿慢世,越禮自放。犢鼻居市,不恥其狀。托疾避官,蔑此卿相。乃賦《大人》,超然莫尚。’此傲誕之征。”《文心雕龍·詮賦》篇:“相如《上林》,繁類以成艷。”《文心雕龍·才略》篇:“相如好書,師范屈宋,洞入夸艷,致名辭宗,然覆取精意,理不勝辭。故揚子以為文麗用寡者長卿,誠哉是言也。”

(20)“沉寂”,或作“沈寂”。揚雄,字子云。黃侃《文心雕龍札記》:“《漢書·揚雄傳》曰:‘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靜亡為,少嗜欲。’此沈寂之征。”《文心雕龍·才略》篇:“子云屬意,辭人最深,觀其涯度幽遠,搜選詭麗,而竭才以鉆思,故能理贍而辭堅矣。”《文心雕龍·詮賦》篇:“子云《甘泉》,構深偉之風。”《文心雕龍·練字》篇:“揚、馬之作,趣幽旨深。”

(21)劉向,字子政。黃侃《文心雕龍札記》:“《漢書·楚元王傳·劉向傳》曰:‘向為人簡易,無威儀,廉靖樂道,不交接世俗。’此簡易之征。”《文心雕龍·才略》篇說:“《新序》該練。”

(22)班固,字孟堅。黃侃《文心雕龍札記》:“《后漢書·班固傳》:‘及長,遂博貫載籍,九流百家之言無不窮究。性寬和容眾,不以才能高人。’此雅懿之征。”《文心雕龍·封禪》篇:“《典引》所敘,雅有懿乎?”《文心雕龍·詮賦》篇:“孟堅《兩都》,明絢以雅贍。”《文心雕龍·雜文》篇:“班固《賓戲》,含懿采之華。”《后漢書·班固傳論》:“固文贍而事詳。若固之序事,不激詭,不抑抗,贍而不穢,詳而有體,使讀之者亹亹而不倦。”

(23)張衡,字平子。黃侃《文心雕龍札記》:“《后漢書·張衡傳》:‘通五經,貫六藝,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此淹通之征。”《文心雕龍·雜文》篇:“張衡《七辨》,結采綿靡。”

(24)王粲,字仲宣。“躁競”,原作“躁銳”。范文瀾《文心雕龍注》:“按《程器》:‘仲宣輕脆以躁競。’此‘銳’疑是‘競’字之誤。《三國志·魏書·杜襲傳》:‘(王)粲性躁競。’此彥和所本。”楊明照《增訂文心雕龍校注》:“按以《程器》篇‘仲宣輕脆以躁競’驗之,‘銳’疑為‘競’之誤。《三國志·魏書·杜襲傳》:‘魏國既建,為侍中,與王粲、和洽并用。粲強識博聞,故太祖游觀出入,多得驂乘;至其見敬,不及洽襲。襲嘗獨見,至于夜半。粲性躁競,起坐曰:不知公對杜襲道何等也?洽笑答曰:天下事豈有盡邪!卿晝侍可矣。悒悒于此,欲兼之乎?’此則‘銳’應作‘競’必矣。”“躁競”,急噪好勝。《三國志·魏書·王粲傳》:“善屬文,舉筆便成,無所改定,時人常以為宿構。然正復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文心雕龍·才略》篇:“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辭少瑕累,摘其詩賦,則七子之冠冕乎?”《文心雕龍·神思》篇:“仲宣舉筆似宿構。”

(25)劉楨,字公幹。黃侃《文心雕龍札記》:“《三國志·魏書·王粲傳》注引《典略》載楨平視太子夫人甄氏事。謝靈運《擬鄴中集詩序》曰:‘楨卓犖偏人。’此氣褊之征。”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劉楨詩序》曰:“卓犖偏人,而文最有氣,所得頗經奇。”曹丕《典論·論文》說:“公幹壯而不密。”《文心雕龍·才略》篇:“劉楨情高以會采。”鍾嶸《詩品》評劉楨詩:“仗氣愛奇,動多振絕,真骨凌霜,高風跨俗,但氣過其文,雕潤恨少。”

(26)阮籍,字嗣宗。黃侃《文心雕龍札記》:“《三國志·魏書·王粲傳》:‘籍才藻艷逸,而倜儻放蕩,行己寡欲,以莊周為模。’此俶儻之征。”《文心雕龍·明詩》篇:“阮旨遙深。”《晉書·阮籍傳》:“籍容貌瑰杰,志氣宏放,傲然獨得,任性不羈,而喜怒不形于色。”鍾嶸《詩品》說:“《詠懷》之作,可以陶性靈,發幽思,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洋洋乎會于風雅,使人忘其鄙近,自致遠大,頗多感慨之詞,厥旨淵放,歸趣難求。”《昭明文選》阮籍《詠懷詩》李善注引顏延之曰:“嗣宗身仕亂朝,常恐罹謗遇禍,因茲發詠,故每有憂生之嗟。雖志在刺譏,而文多隱避,百代之下,難以情測。”

(27)嵇康,字叔夜。黃侃《文心雕龍札記》:“《三國志·魏書·王粲傳》:‘康文辭壯麗,好言老莊而尚奇任俠。’注引《康別傳》曰:‘孫登謂康曰,君性烈而才俊。’此任俠之征。”《文心雕龍·明詩》篇:“嵇志清峻。”《文心雕龍·書記》篇:“嵇康《絕交》,實志高而文偉矣。”《三國志·魏書·王粲傳》注引嵇喜《嵇康傳》:“家世儒學,少有俊才,曠邁不群,高亮任性,不修名譽,寬簡有大量,學不師授,博洽多聞。長而好老莊之業,恬靜無欲。”

(28)潘岳,字安仁。黃侃《文心雕龍札記》:“《晉書·潘岳傳》曰:‘岳性輕躁趨世利,與石崇等諂事賈謐,每候其出,輒望塵而拜。構愍懷文,岳之辭也。’此輕敏之征。”《昭明文選》潘岳《籍田賦》李善注引臧榮緒《晉書》:“岳總角辯慧,摛藻清艷。”《文心雕龍·才略》篇:“潘岳敏給,辭自和暢。”《晉書·潘岳傳》:“岳美姿儀,辭藻艷麗,尤善為哀誄之文。”《世說新語·文學》篇劉孝標注引《續文章志》:“岳為文,選言簡章,清綺絕倫。”

(29)陸機,字士衡。黃侃《文心雕龍札記》:“《晉書·陸機傳》曰:‘機服膺儒術,非禮不動。’此矜重之征。”《文心雕龍·才略》篇:“陸機才欲窺深,辭務索廣,故思能入巧而不制繁。”《文心雕龍·镕裁》篇:“士衡才優,而綴詞尤繁。……及云之論機,亟恨其多。”《文心雕龍·哀吊》篇:“陸機之《吊魏武》,序巧而文繁。”

(30)以上共十二例,均說明作家的個性決定了他的作品風格特色。上句言作家個性,下句言其作品風格。駱鴻凱《文選學》:“上句斥其材性,下句證以其人之文體。”《周易·系辭上》:“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淮南子·精神訓》:“外為表而內為里。”“自然之恒資”,指作家的天生秉賦之自然本性。黃侃《文心雕龍札記》:“才氣之大略,此語甚明,蓋謂因文觀人,亦但得其大端而已。”

(31)“才有”,范文瀾注謂“有當作由”,無據。“斫梓”,砍伐木材,制作器具。《尚書·梓材》:“若作梓材,既勤樸斫,惟其涂丹雘。”孔安國傳:“為政之術,如梓人治材為器,已勞力樸治斫削,惟其當涂以漆丹以朱而后成。以言教化亦須禮義然后治。”“染絲”,《墨子·所染》:“子墨子言,見染絲者而嘆曰:‘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必,而已則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五入,染五次。必,讀若畢。

(32)《法言·吾子》:“或問吾子少而好賦?曰然,童子雕蟲篆刻。俄而曰:壯夫不為也。”陸機《文賦》:“或因枝以振葉,或沿波而討源。”

(33)《周易·系辭上》:“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孔穎達《正義》:“觀看其物之會合變通。”“合數”,合乎正確的法則和規律。

(34)“環中”,車輪中空之軸心。《莊子·齊物論》:“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蔣錫昌《莊子哲學·齊物論校釋》:“‘環’者乃門上下兩橫檻之洞,所以承受樞之旋轉者也。樞一得環中,便可旋轉自如,而應無窮。此謂今如以無對待之道為樞,使入天下之環,以對一切是非,則其應亦無窮也。”《莊子·則陽》篇:“冉相氏得其環中以隨成,與物無終無始,無幾無時。”郭象注:“居空以隨物,物自成。”也就是說,一切任乎自然則能無為而無不為。“輻輳”,輻,車輪中直木,它集中于軸心車轂上叫“輳”。《漢書·叔孫通傳》:“四方輻輳。”顏師古注:“輳,聚也,言如車輻之聚于轂也。”此意基本風格雖只八種,但是掌握了它們的基本特色后,即可以靈活運用,使之互相交叉融合,則可產生千變萬化的無數有特色風格。駱鴻凱《文選學》:“學古人文,宜取性之所近,斯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若性質恬曠而務求華艷,才情綺麗而強擬沈郁,始雖效顰,終失故步。”

(35)《韓非子·有度》:“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

(36)葛洪《抱樸子·外篇·勖學》:“才性有優劣。”“文體”,梅慶生本、黃叔琳本等作“文辭”。

(37)“膚根”,或謂當作“肌膚”。王利器《文心雕龍校證》:“‘肌膚’原作‘膚根’。范注:‘膚根,根當作葉。’按當作‘肌膚’。《附會》篇:‘事義為骨髓,辭采為肌膚。’以‘骨髓’與‘肌膚’對文,與此正同,今據改。《辨騷》篇亦云:‘骨鯁所樹,肌膚所附。’”楊明照《增訂文心雕龍校注》:“《漢書·禮樂志》:‘夫樂本性情,浹肌膚而藏骨髓。’《淮南子·原道訓》:‘不浸于肌膚,不浹于骨髓。’《抱樸子·外篇·辭義》:‘屬筆之家,亦各有病;其淺者,則患乎妍而無據,證援不給,皮膚鮮澤,而骨鯁迥弱也。’皆用人體為喻,以‘肌膚’‘皮膚’與‘骨髓’或‘骨鯁’對舉,表其淺深之異。則此亦當如是。”王、楊說有一定道理,可參考,然無版本根據,各本皆為“膚根”。“膚根”,即指“肌膚”。“辭”與“志”對舉,表示作品的形式和內容,“膚根”與“骨髓”對舉,表示深淺輕重的不同。

(38)“雅麗黼黻”和“淫巧朱紫”是對立的。前者為典雅正色,后者為淫亂邪色。詹锳《文心雕龍義證》:“《情采》篇:‘五色雜而成黼黻。’‘黼黻’,古禮服上繡飾之文。白與黑相間叫做黼,黑與青相間叫做黻。”又曰:“《正緯》篇贊:‘世歷二漢,朱紫騰沸。’《論語·陽貨》:‘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朱注:‘朱,正色;紫,間色。’按‘朱紫’謂間色亂正色。《后漢書·陳元傳》:‘夫明者獨見不惑于朱紫。’此句意謂巧麗過分,便會造成‘紫之奪朱’。”

(39)“習亦凝真”,范文瀾《文心雕龍注》:“真者才氣之謂,言陶染學習之功,亦可凝積而補成才氣也。”《孔子家語》卷九:“孔子曰:‘然少成則若性也,習慣若自然也。’”《文心雕龍·時序》篇:“蓋歷政講聚,故漸靡儒風者也。”《漢書·淮南衡山濟北王傳贊》:“此非獨王也,亦其俗薄,臣下漸靡使然。”顏師古注:“靡謂相隨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吕梁市| 舟曲县| 神木县| 日土县| 五大连池市| 海林市| 获嘉县| 宣化县| 桃园县| 安图县| 吐鲁番市| 金沙县| 海伦市| 岳阳县| 西青区| 通许县| 五家渠市| 寻乌县| 榆中县| 涟水县| 张家界市| 英吉沙县| 德惠市| 中阳县| 伊川县| 汝南县| 苏州市| 桑日县| 博野县| 唐山市| 金华市| 额济纳旗| 高邑县| 甘孜县| 信阳市| 长海县| 金堂县| 商水县| 东阿县| 阜新| 洪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