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文武之才何其盛
- 劉協:待朕看看爾等的下場!
- 秋郢
- 4242字
- 2025-05-08 07:00:00
管亥考慮了一兩天,終是投入了劉和的麾下。
不僅是管亥,他麾下那些賊眾,亦有不少人陸續前來高唐縣,向這里的守高唐縣令劉備投誠。
他們圍攻縣城數日,沒能獲得任何收獲;在濕水邊的營寨,也被劉和的騎軍所覆滅,僅有的一點輜重糧食全部丟失,如今正是山窮水盡的時候。
有的人餓著肚子,前去尋大首領張繞的主力;有的人結伴散入鄉間,搶劫未疏散民眾的糧食,繼續茍延殘喘;也有人厭倦了這種日子,寧愿冒著被殺的危險去投官軍。
事實上,無論是管亥,還是那些投誠的賊眾,有誰是天生就喜歡造反呢?誰又不想安居樂業?
青州六個郡國,極盛時有編戶七十萬余,人口近四百萬,僅一個平原國就有上百萬人。
經歷過幾次黃巾肆虐,如今人口還有近兩百萬,而州中黃巾則有一百多萬,難道是青州人個個都天生喜歡造反?
不過是秩序崩潰后,沒有及時得到恢復,大部分人被動的卷入到混亂中,無法組織起生產,也沒有了任何產出。然后為了一口吃的,只能放下所有的道德約束,隨著大流四處搶劫。
劉和要平定青州,對黃巾肯定要剿撫并用。除了一些頑固分子或罪大惡極之人,大部分都要導其向善,歸于秩序之下,如此才算撫民有成,為朝廷和地方保留住元氣。
這些率先主動投誠的人,劉和都會善加安撫,給予他們基本的生存口糧。
管亥既然投效,也向劉和透露了張繞所部的詳細軍情。
除開管亥這三萬人的前鋒外,張繞所部還有二十五萬多。與前鋒相比,其中老弱所占的比例更高,戰力自然也不如前鋒。
然而,僅僅只是這人數,都已經足夠把高唐小城給淹沒掉了。
哪怕劉和把所有六千幽州騎、八千郡國兵全部調過來,在野戰之中,要把這么龐大的賊寇擊潰,也沒有足夠充分的把握。
更何況,調動這么多人,準備足夠的糧餉,憑高唐津關的運力,也不是短時間內能夠完成的。就眼下這一千騎軍,三千郡國兵,都足足花費了三天。
而張繞那二十五萬主力,距離高唐縣不足五天路程。
劉和當即立斷,決定先放棄高唐縣和高唐津關,撤往大河對岸防御。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繼續留在高唐縣,等到張繞主力一來,這五千幽州騎、郡國兵絕非其對手,不過是白白浪費軍力。
而劉備在這里堅守這么久,又會同劉和的騎軍擊潰張繞的前鋒,讓他得以俘虜管亥為己用,進而獲得張繞部的詳細軍情,已經是超額完成了預定的警戒任務。
臨走之前,劉和令劉備、趙云等分兵剿滅縣中肆虐的小股黃巾,并布告遠近,通報黃巾賊即將到來的消息,提醒民眾注意逃難。
只是那投效的三千黃巾,倒讓劉和有些為難了。
時間緊迫,運力寶貴,不適合把他們一同運過大河去。
但如果不管的話,待張繞的黃巾主力一到,估計只能繼續從賊。
陳群卻勸劉和道:
“就算從賊也是無妨。他們既有向善之心,又見識過幽州騎的威力,體會過劉國相的仁慈。哪怕再次被黃巾賊裹挾,將來決戰之時,也很容易向劉國相倒戈。”
“劉國相甚至可給予他們十日之糧,先行曉諭他們,不妨暫時先投入黃巾賊中,在賊中宣揚國相的招撫之意,待到他日再行投效。”
“所為難者,劉國相既有安撫士民之志,他日若投效之人甚多,手中的糧食是否能夠支撐?”
“如今不過十月底,哪怕把他們安頓下來,分配田地種下冬麥,也要等到明年四五月才有收成。期間的糧食,只能完全仰仗于劉國相。”
劉和皺緊了眉頭:“這確實是個問題。”
幸好這時候上計掾崔琰渡河而來。他向劉和、陳紀通報了公孫瓚同意合兵討伐黃巾的消息,讓眾人心頭的些許擔憂頓時散去。
公孫瓚麾下的兵力,比劉和更加雄厚。有了他相助,不難擊破這二十五萬黃巾賊。
聽到劉和在為糧食的問題煩惱,崔琰向他提議道:“國相何不預先向徐州收購糧食?今年徐州豐收,如今糧食尚處低價,正適合提前收購囤積。”
“屬下在徐州游歷時,嘗去過東海國,知有豪商糜竺糜子仲,家中資財過億,必然囤積有大量糧食。國相亦為東海人,還是東海王之親族,何不籍著家世和鄉誼,求助于糜子仲呢?”
“其人雖為商賈,卻是雍容有禮,必然愿意襄助。”
“東海糜氏之名,我在家中時亦聞之,只是未曾有過交結,”劉和沉吟著說道,“若如季珪所言,確實可向其求助。所為難者,此事頗費時日,卻是沒有合適的聯絡之人。”
原本崔琰便是最合適的人選,既嫻于辭令,又與那糜竺有過交往,身份也足以代表劉和。
可如今馬上要到年底了,他需要前往長安上計,此事比交涉糜竺更加重要些。
“國相不必擔憂,”崔琰笑道,“青州多士,國相即將臨州,何用擔心沒有合適的人才?”
“有北海劇縣人孫乾孫公祐,頗有辭令外交之才能,曾與屬下一同受業于鄭康成公門下。國相可預先辟其為州中從事,屬下再修書一封,孫公祐必然愿為國相效命。”
“如此就麻煩季珪了!”劉和從善如流,“待朝廷任命下來,我即刻授其簿曹從事之印。”
“唯,”崔琰躬身領命,又順便提醒劉和道,“國相要大批采購糧食,所費的資財必定不少,國相可早作計議。”
“資財之事,確實要先留心一番,”劉和望向麾下眾人,“諸位可有想法么?”
這次回答的卻是幽州從事、別部司馬劉備:“有明公主掌幽州,公子何須擔心資財?自幽州販馬至徐州,可收四倍之利。沿途又都在明公治下,一旦青州稍定,即無須擔心路上的安全。”
“沒想到玄德居然有經濟之才!”劉和大喜。
天子推薦給他的人,果然不同凡響啊!
這劉備既能治縣,又能領軍,還有經濟之才,堪為得力臂助;而那張飛,可以把膂力超群的管亥壓制得動彈不得,必是難得的猛將。
一旁的陳群,聽著崔琰等人侃侃而談,一干問題很快得到妥善解決,也不禁感慨道:
“劉國相麾下,文武之才何其繁盛也!”
……,……
劉和率部過河,讓張繞的近三十萬黃巾賊撲了個空。
在高唐縣內肆虐一番后,張繞有心繼續北上,渡河劫掠平原國廨所在的的平原縣。
可劉和在渡河時,帶走了所有的渡船,黃巾賊只能望河興嘆。
哪怕搜刮到了一些小船,卻也運不了多少人。貿然過河的話,等于是給劉和的幽州騎送戰績。
這種情況下,只能和前年一樣,等待大河封凍,而后舉全軍渡河。
張繞并不擔心會在冰面上被幽州騎突擊。大河畢竟寬闊,就算是封凍,冰層也不會太厚,可以讓人順利過河,卻絕對承受不住騎兵的重量。
更何況,冰面上那么光滑,馬匹能跑得起來么?
而劉和那邊,看著天氣越來越寒冷,知道黃巾賊即將大舉過河,也開始作決戰的準備。
公孫瓚也如約率軍來援,帶來了八千幽州騎,萬余州郡兵,駐扎在馬頰水的南岸。
這條河為上古九河之一,亦為渤海郡、平原國之間的界河。公孫瓚在南岸駐軍,就算是進入到平原國境內了。
劉和以新晉的騎司馬趙云領百騎為護衛,主動帶著崔琰、陳群、劉備前往其軍營相商。
之所以帶上劉備,是聽說他曾與公孫瓚有很深的交情,可以把雙方的關系拉得更近一些。
見面寒暄之后,公孫瓚望著劉和身邊的劉備,果然非常熱情,卻也頗有幾分驚訝:
“玄德一向可好?自討伐張純、張舉之后,已有三年未見,我甚思念之。不意今日居然會于營中,見于伯平之身側!”
“在下輾轉兩三年,賴明公提攜,得以躋身大司馬府,在公子身邊效力,”劉備笑著應道,“雖在異鄉,也常聽到伯珪兄的威名,知伯珪兄功業日盛,在下也頗與有榮焉。”
“玄德也在大司馬府么?如此倒成了同僚,當更加親近才是!”公孫瓚又是一驚,心中卻涌起對劉虞的一些不滿來。
他是大司馬府長史,為屬吏之首。可府中這些新的任命,卻沒有傳達到他的手中。
“我也久未和長史敘談了。稍后當與長史、劉司馬一醉方休!”
劉和也笑著說道,把話題導向正事:“此次黃巾賊來勢洶洶,在高唐縣裹挾民眾之后,人數足有三十萬。便有長史來援,亦當謹慎應對才是。”
說起這件事情,公孫瓚立即嚴肅起來。
畢竟黃巾賊進到平原國之后,下一步便是他的渤海郡和甘陵國。
雖然國相之印還在劉和的手中,但這甘陵一國,如今已被公孫瓚視為自家囊中之物了。
他攤開準備好的皮制地圖,指示著上面的平原國,推斷黃巾賊可能的行軍路線。
作為多次領軍出邊關、擊退烏桓部落的將領,他對戰事有著極強的判斷力,劉和、劉備等人都聽得頗為入神。
到了最后,公孫瓚指著地圖上的馬頰水,向幾人說道:“依我之見,此地即為破敵之處!”
陳群卻不甚贊同,代其父親質疑道:“若以此地為戰場,則大半個平原國皆被黃巾賊肆虐,損失必然慘重。以兩位中郎將的軍力,難道不能拒敵于大河邊上么?”
劉和也有些不忍,卻還是代公孫瓚回答道:
“黃巾賊數量太多,戰陣極厚。唯有依靠幽州突騎之力,才能夠鑿穿其戰陣。然大河之上,冰層厚度不夠,我等無法出動突騎。”
“長文若擔心國內民眾,可請陳國相布告國中,讓民眾前往甘陵國暫避。我將傳令緣邊之隃縣,盡量保障民眾之生計;并以突騎、郡國兵隔開黃巾賊,確保民眾不受荼毒。”
陳群緩緩點了點頭。
雖然不盡如人意,但為了擊破黃巾賊,也只能夠如此了。
……,……
十一月二十四日,黃巾賊主力攻打平原縣。
劉和派出甘陵長史鮮于銀、別部司馬劉備等,領五千郡國兵助陳紀守城;公孫瓚則以渤海太守公孫范率領幽州突騎,居于戰線之外,不住的以騎射或突擊進行襲擾。
這是烏桓部落的戰法,公孫瓚麾下長期和他們打交道,也運用得非常純熟。
張繞一時無法攻破鮮于銀、劉備等人的防守,又被公孫范的幽州騎攪得心煩意亂,心情越來越暴躁。
兩天過后,攻城依舊沒有太大的進展,反而在外圍折損了不少賊眾。張繞一怒之下,干脆棄了平原城,全軍向北,追擊公孫瓚的幽州騎。
他一直追到馬頰水南岸,公孫瓚以郡國兵為主力,依托營寨稍加抵抗后,即放棄營寨渡河北走。張繞見他輕易被擊退,兵力也不多,認為絕非己方之敵手,于是以三萬前鋒過河追擊。
追出大約三里,黃巾賊前鋒的隊列拉得越來越長,卻有數支突騎突然自兩邊殺出,將整個隊列截為數段。
遭到這般突然襲擊,再回想起一個月前在高唐縣濕水邊的遭遇,眾賊人頓時陷入慌亂,依著本能紛紛各自聚攏,成為一坨坨的標靶。
這種毫無陣勢可言的敵眾,乃是突騎最喜歡的肆虐對象。
千人一支的突騎軍,仗著馬匹之利,不住的向小坨的敵人發起進攻。或者以騎射,或者以突擊,每次都能帶走不少外圍的賊人。
一坨坨的黃巾賊,彷佛易化的糖果一般,被突騎舔得越來越小,直至完全崩潰。
極少數的賊人,幸運的躲過了突騎軍的肆虐,得以逃回馬頰水南岸,向大首領張繞帶去了前鋒部隊全軍覆沒的噩耗。
張繞知道中計,幾乎手足冰涼。
之前他收到高唐縣的戰報,只以為是渠帥管亥冒失,自陷于官軍之中,遂使前鋒失去指揮,被官軍趁亂攆過了濕水。
雖然頗為狼狽,但前鋒其實還保留著大部分兵力。由他們自行決出新的渠帥之后,再補充一部分積年的老弟兄,很快就恢復了之前的規模。
其后他以主力進攻高唐縣,高唐縣守軍匆忙撤過大河,也讓張繞更加篤定。
官軍中的幽州騎,實際殺傷力也就一般,不過是仗著馬匹的速度和騎射的本領,可以在軍中從容馳騁往來而已。
卻沒想到幾千幽州騎真的發起力來,能在一個多時辰內,把前鋒三萬人全部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