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RIFAS足踝外科手術技術:熱點精析
- (日)高尾昌人主編
- 3997字
- 2025-03-15 07:29:39
手術詳解
1.體位
患者仰臥位,支架托支撐小腿,抬高約15cm(圖1-5a)。常規消毒和鋪單。大腿部安裝止血帶備用,常規不使用止血帶,僅在出血阻礙鏡下視野時使用。
脛骨前肌(tibialis anterior,TA)外側緣(圖1-5b箭頭)、脛距關節(talocrural joint,TC)和外踝(lateral malleolus,LM)做標記后,于TC水平線和TA外側緣的交叉點標記關節鏡前內中入路(medial midline,MM),在LM內側緣延長線上距離TC以遠約10mm處標記關節鏡前外側輔助入路(accessory anterolateral,AAL)。

圖1-5 a. 體位。b. 體表解剖標志和切口入路標記
要點:止血帶的使用
使用止血帶會給肌肉組織帶來一定的損傷,對術后康復訓練產生不良的影響,從而延緩運動功能的恢復[39]。所以,特別是對運動員應盡量避免使用止血帶。不得已使用時,止血帶壓力為收縮期血壓+100~150mmHg[40],加壓時間為2小時以內[41]。松止血帶30分鐘后全身代謝才會恢復正常,所以如果繼續使用止血帶,至少要保持30分鐘的間隔[42,43]。
2.關節內注射灌注液
將22G針頭從MM入路插入踝關節內,注入10ml關節手術用的灌注液(調整后的乳酸林格液)(圖1-6)。
要點:刺入22G針頭
如果MM入路的位置正確地對應脛距關節間隙,22G針頭可以毫無抵抗地全部刺入。
3.制造MM入路
使用11號尖刀在22G針頭刺入部行約5mm的縱向皮膚切開(圖1-7a)。僅切開真皮層,蚊式鉗鈍性分離皮下組織和關節囊直達關節內(圖1-7b)。

圖1-6 關節內注入灌注液

圖1-7 a. 尖刀切開MM入路皮膚。b. 蚊式鉗鈍性分離

圖1-8 MM和AM入路鏡下ATFL的觀察范圍對比

圖1-9 a. MM入路定位。b. 踝前神經血管束解剖。*為踝前神經血管束
要點:MM和AM入路鏡下ATFL的觀察范圍對比
前內側入路(antero-medial,AM)位于TA內側,而前內中入路(MM)位于TA外側。從AM入路觀察只能看到ATFL的腓骨(LM)附著部,而從MM入路觀察可以看到ATFL的腓骨附著部至距骨(T)附著部的整體范圍,手術操作也相對更容易(圖1-8)。
踝前神經血管束(圖1-9b*)位于長伸肌腱(extensor hallucis longus,EHL)和趾長伸肌腱(extensor digitorum longus,EDL)之間的深層行走,MM入路位于脛前肌腱(tibialis anterior,TA)和EHL之間可以避免神經血管損傷。
4.關節鏡的插入和ATFL的觀察
將關節鏡的鈍棒和外套筒通過MM入路插入踝關節內(圖1-10a),拔出鈍棒后,將直徑2.7mm的鏡頭插入外套筒,觀察關節內情況(圖1-10b)。
要點:鏡下關節內的觀察順序
為了避免遺漏,最好按照順序一步步地進行鏡下觀察。在本中心,探查順序如下:距骨滑車中間部(ITD)→距骨滑車內側角(MC)→距骨滑車內側部(MTD)→距骨內踝間隙→內踝關節面遠端(MMT)→脛骨前緣(AT)→距骨滑車前緣(ATD)→距骨體外側部(LTD)→下脛腓前韌帶(anterior inferior tibiofibular ligament,AITFL)→距骨外踝間隙(LM)→外踝關節面遠端(CT)→距腓前韌帶(ATFL)(圖1-11)。

圖1-10 a. 關節鏡鈍棒和外套筒插入關節內。b. 關節鏡插入關節內

圖1-11 鏡下關節內的觀察順序

圖1-12 a. 鏡下AITFL近端。b. 鏡下AITFL遠端。*為AITFL。PL,脛骨遠端關節面;LM,外踝;TD,距骨滑車;CT,外踝關節面遠端
按以上鏡下探查順序觀察后,將光源電纜朝向外側,關節鏡前端朝向內下方,沿著AITFL(圖1-12*)的近端(圖1-12a)向遠端(圖1-12b)查看,就可以觀察外踝關節面。
接下來就可以觀察到整個ATFL走行,確認殘留韌帶纖維的狀況。正常情況下ATFL和AITFL在腓骨附著部相連續性,但在本例中二者分離(圖1-13*),ATFL向下移位,失去了張力。

圖1-13 鏡下ATFL和AITFL。*ATFL和AITFL在腓骨附著部分離

圖1-14 a. 刺入22G針頭。b. 鏡下針頭位置

圖1-15 尖刀切開AAL入路
5.制造AAL入路
稍微背伸踝關節使外側的關節囊松弛。一邊觀察ATFL,一邊在從皮膚上看到的光環中心部刺入22G針頭(圖1-14a)。關節鏡下確認針尖在ATFL的前上方,通過移動針頭可以容易地接近外踝和ATFL(圖1-14b)。
拔出22G針頭,將11號尖刀從入針點刺入關節囊,沿縱性方向切開約5mm(圖1-15)。用直蚊式鉗鈍性分離軟組織,制作AAL入路(圖1-16)。

圖1-16 直蚊式鉗完成AAL入路

圖1-17 a. 插入導鉆套。b. 鉆孔定位
要點:AAL入路制作技巧
在以往制作AAL入路和MM入路一樣,只用手術刀切開真皮層,然后用直蚊式鉗分離軟組織,再穿透關節囊。但是在術中,灌洗液浸潤到AAL入路周圍的皮下組織,導致軟組織腫脹,阻礙了關節鏡的視野。因此,本中心將尖刀沿縱行方向直接從皮膚上切開至關節囊,減輕了皮下組織滲液導致的腫脹,這樣可以保持較長時間的良好視野。
6.置入錨釘
從AAL入路插入導鉆套(圖1-17a),鉆孔定位于下脛腓前韌帶的遠端(外踝關節面遠端以近5mm、外側5mm的位置)(圖1-17b)。
相對于腓骨長軸成略小于45°角并且與距骨外側壁平行鉆孔,注意不要穿透對背側及內外側腓骨皮質[43](圖1-18a),然后,通過導鉆套敲入錨釘(圖1-18b)。
錨釘置入后,交替牽拉縫線的兩端,查看縫線是否順利地滑動,而且錨釘不從骨道內脫出(圖1-19)。

圖1-18 a. 導鉆套角度。b. 敲入錨釘

圖1-19 確定縫線滑動性及錨釘牢固性
專欄 ◆ 尋求更好的縫合線錨釘
各個運動醫學公司都銷售不同的縫合線錨釘產品,但這些錨釘產品性能沒有太大的差別,難以選擇。作者通過嘗試,選用了最適合筆者的技術和理論的產品。
當初筆者認為錨釘骨道的直徑盡可能越小越好,采用了1.4mm型號的錨釘(JuggerKnotTM),縫線為1號線(MaxBraid,Zimmer Biomet)。但是因為出現好幾次在打結操作中縫線斷裂的病例,所以改為1.5mm型號的錨釘(JuggerKnotTM),縫線為2號線(MaxBraid,Zimmer Biomet),之后沒有出現術中斷線。在骨質比較脆弱的兒童和中老年女性中,出現過打結操作中錨釘從骨道脫出的情況,所以對于有脫出風險的病例,本中心曾用過在骨道內固定牢固的錨釘(SUTUREFIX Ultra Soft AnchorTM,Smith&Nephew)。當前使用的是在骨道內固定效果更強的錨釘(Q-FIXTM,Smith&Nephew)。但這些錨釘的缺點是骨道直徑比JuggerKnot錨釘的骨道更大,手術操作也稍復雜。
目前,還沒有發現契合我理想的縫合線錨釘,期待更好的產品出現。

圖1-20 a. 外側韌帶的大體解剖。b. 陳舊性外側韌帶損傷的示意圖。c. 外側韌帶修復的示意圖
要點:縫合線錨釘的腓骨骨道定位
距腓前韌帶(ATFL)和跟腓韌帶(CFL)通過外側距跟韌帶(lateral talocalcaneal ligament,LTC)連結,一體化附著在外踝(LM)上(圖1-20a)。腓骨遠端的無名結節FOT(fibular obscure tubercle)存在于ATFL和CFL的附著部交匯點,是制作骨道時的良好地標[37]。FOT位于關節鏡下外踝關節面的遠端以近5mm,以外5mm處,是ATFL腓骨附著點外上緣的位置。
另一個地標是下脛腓前韌帶(AITFL),在正常情況下,ATFL的前方纖維與AITFL的遠端纖維合并附著在外踝上(圖1-20a*),因此,可以在AITFL腓骨附著部的遠端鉆骨道。
陳舊性外側韌帶損傷中,大部分例子都是ATFL,CFL和LTC作為一個單元從腓骨上剝離[30](圖1-20b),在ATFL的腓骨附著點外上緣的骨道(圖1-20b白色圈)置入縫合線錨釘,只修復ATFL,就可以自動修復CFL和LTC(圖1-20c)。
7.過線技術
在18G針頭上穿過2-0尼龍線(圖1-21a),于AAL入路將帶線針頭插入關節內(圖1-21b)。
針頭盡可能在ATFL的深部(后方)貫穿韌帶,順時針方向旋轉針頭數次,使尼龍線纏繞針頭(圖1-22a),然后同次數逆時針方向旋轉針頭,形成逐漸擴大的尼龍線套圈(圖1-22b)。

圖1-21 a. 帶線針頭。b. AAL入路插入帶線針頭

圖1-22 a. 旋轉帶線針頭。b. 制作線圈

圖1-23 a. 插入探鉤。b. 勾住套圈
于AAL入路將頭端設計有小掛鉤的探鉤插入關節內(圖1-23a),利用頭端的小掛鉤勾住尼龍線套圈(圖1-23b)。
先拔出針頭(圖1-24a),再拔出探鉤,將尼龍線套圈引導到AAL入路外(圖1-24b)。
要點:拔出針頭后再引導尼龍線套圈到AAL入路外
如不拔出針頭就拔出探鉤,尼龍線可能會在針尖處斷裂。因此先拔出針頭再拔出探鉤,將尼龍線套圈引導到AAL入路外。
要點:探鉤前端的新設計
為了更安全高效地進行手術,改良和開發手術器械是必要的。以往的探鉤在從關節內拔出時,有鉤傷軟部組織的危險。因此,與施樂輝日本公司的技術人員合作,將掛鉤的前端改良成了位于軸的同側面內側,且尖端朝向軸中心方向的所謂“睡眠結構”的形狀(圖1-25)(CROCHET掛鉤type T2TM,施樂輝日本分公司)。由此,降低了拔出探鉤頭時鉤傷軟組織的風險。

圖1-24 a. 拔出針頭。b. 拔出探鉤和尼龍線套圈

圖1-25 頭端設計有小掛鉤的探鉤

圖1-26 a. 一條錨釘尾線插入尼龍線套環。b. 拔出尼龍線。c. 錨釘尾線實現殘留韌帶過線

圖1-27 制作第一個線結。*為第一個套環

圖1-28 制作第二個線結。為第二個套環
將錨釘的一條尾線的1/2部分插入尼龍線套環中(圖1-26a),將尼龍線拔出(圖1-26b),引導該條尾線以折返線圈形式貫穿殘留韌帶(圖1-26c)。
8.改良lasso-loop縫合[20]
過線的錨釘尾線旋轉半圈后,形成第一個套環,將對側尾線(藍色線)穿入套環內(圖1-27*)。
過線的錨釘尾線再旋轉半圈,形成第二個套環(圖1-28),將過線的尾線穿入自身旋轉形成的第二個套環內(圖1-28紅線)。
拉緊過線的錨釘縫線(圖1-29紅線),收緊第二個套環形成的遠端線結。
要點:拉線和線結收緊
打結時,用力拉緊過線的錨釘尾線(紅線),先收緊第二個套環形成遠端線結,再拉緊對側尾線(藍線),該線在近端線結內滑行,將韌帶殘留端拉到腓骨附著部。收緊使二者緊貼,因有收緊的遠端線結的壓迫可避免近端線結松動導致的不貼服現象。在這個過程中,把線結收緊很關鍵。
術者用腹部頂住足底將踝關節維持背伸0°位,用力拉緊對側的尾線(圖1-30藍線),該線在近端線結內滑行,將韌帶殘留端拉到腓骨附著部。

圖1-29 收緊遠端線結

圖1-30 打結
將韌帶殘留端拉到腓骨附著部后,再繼續拉緊對側尾線,因有收緊的遠端線結的壓迫可避免近端線結松動導致的不貼服現象。(圖1-31a為打結前,圖1-31b為打結后)。
之后再做兩個打結(圖1-32a)和用推結器推緊線結(圖1-32b)。
要點:改良lasso-loop縫合法
lasso-loop縫合法最早是由肩關節外科醫生Lafosse在2006年發表的文章中提出的止點重建縫合方法(圖1-33)[44],因縫合的牢固性強[45],lasso-loop縫合法被廣泛應用于包括肩關節在內的各種鏡下止點重建手術。但該方法在打結過程中會出現對側線(藍線)的松弛現象,導致ATFL斷端不貼服腓骨附著部和韌帶松弛。改良lasso-loop縫合中,因對側尾線先穿入過線尾線旋轉的第一個套圈,過線的尾線再穿過自身旋轉形成的第二個套環內。系結時,用力拉緊過線的錨釘尾線,收緊遠端線結,再拉緊對側尾線,該線在近端線結內滑行,將韌帶殘留端拉到腓骨附著部。因有收緊的遠端線結的壓迫可避免近端線結松動導致的不貼服現象,可以得到穩定牢固的線結強度。應用改良lasso-loop縫合法后幾乎沒有復發的例子,患者可以更早地恢復體育運動。

圖1-31 a. 鏡下打結前。b. 鏡下打結后

圖1-32 a. 追加兩個打結。b. 用推結器推結

圖1-33 lasso-loop縫合法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