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紹興絕筆
- 憂郁之花李清照
- 穿越的意境
- 4575字
- 2025-03-24 07:47:50
1157年,紹興的春雨,仿若被天公的哀愁浸透,淅淅瀝瀝,如絲如縷,綿綿不絕地灑落人間。那雨絲打在竹屋的檐上,濺起細密如霰的水花,繼而順著竹片天然的脈絡,蜿蜒曲折地滑落,最終滴入屋前那早已積滿雨水的泥洼之中,洇出一片片形狀各異的濕痕,宛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畫,卻暈染著無盡的落寞。
竹屋內,光線晦暗陰沉,恰似李清照此刻的心境。她臥于那張陳舊卻整潔的木榻之上,錦被層層擁裹,卻依舊難掩她那一身深入骨髓的憔悴。她的面龐消瘦不堪,原本如秋水般靈動的雙眸,此刻深陷下去,黯淡無光,仿若兩汪枯竭的泉眼,只有偶爾閃過的一絲神采,方能讓人勉強憶起往昔那個才情卓絕、傾動汴京的奇女子。
貼身伺候的丫鬟小翠,輕手輕腳地走進屋內,手中穩穩捧著一碗剛煎好的藥,熱氣騰騰氤氳,藥香瞬間彌漫在這狹小的空間,卻怎么也沖不散那沉沉仿若實質的病氣。小翠微微屈膝,柔聲道:“夫人,該用藥了,喝了藥,身子便能好受些。”她的眼中滿是疼惜與擔憂,仿若看著自家嫡親的長輩受苦一般。
李清照微微搖頭,干裂起皮的嘴唇輕啟,聲音虛弱得仿若被這春雨浸濕,透著無盡的疲憊:“先放著吧,我實在聞不得這味兒,聞著只覺心頭更堵。”說罷,她抬手輕輕撫了撫胸口,似想壓下那股翻涌的不適。
窗外,雨幕茫茫,竹影搖曳婆娑,恰似她飄搖半生的命運。她的目光透過那扇陳舊的木窗,望向遠方,思緒卻早已飄遠。往昔春日,她與趙明誠同游汴京園林,那時節,繁花似錦,蜂蝶翩躚,他淺笑低語,輕輕執起她的一縷發絲,將一朵嬌艷欲滴的春花溫柔簪于發間,柔聲道:“我家清照,本就生得花容月貌,如今簪了這花,更是美得讓人心醉。”那時的春風,暖得醉人,拂過面龐,仿若帶著絲絲甜意。可如今,風依舊,人卻陰陽兩隔,只留她在這孤寂清冷的竹屋,獨品苦澀,每念及此,淚水便在淚光中打轉,卻倔強地不肯落下。
雨勢稍歇,幾縷微光仿若掙破重重陰霾,艱難地透進窗欞,灑在榻邊堆滿的詩稿上。李清照仿若感知到那一抹光亮的召喚,強撐起身子,她那顫抖的手緩緩伸向那最上面的《漱玉詞》手稿。手指觸碰到紙張的瞬間,仿若觸碰到了往昔的歲月,翻開,行行字跡映入眼簾,時光仿若瞬間回溯,那些與趙明誠賭書潑茶的溫馨日子重現眼前。
一日午后,陽光透過窗欞,灑下細碎的光影。趙明誠興沖沖踏入家門,手中緊握著一本古籍善本,那模樣,仿若尋到了稀世珍寶。他高聲喚她:“清照,快看我今日尋得何物!”聲音里滿是藏不住的喜悅與得意。李清照擱下手中筆,快步迎上,眼中滿是驚喜,仿若孩童見到心儀的糖果。二人并肩坐于案前,頭挨著頭,細細品鑒那古籍中的精妙之處,偶有見解相左,便爭論不休。李清照柳眉輕蹙,據理力爭:“相公,你瞧此處,分明是這般釋義才更為妥帖,你那般解讀,可是曲解了前人之意。”趙明誠卻撫掌大笑:“娘子所言雖有理,可我這看法,也并非全無依據,咱們且再斟酌斟酌。”末了,相視大笑,笑聲在屋內回蕩,滿是甜蜜。他常笑言:“有妻如此,夫復何求,只愿歲歲與你共品詩書,如此,便是神仙眷侶的日子。”
這般甜蜜,卻成了心頭最痛的回憶,仿若一把銳利的匕首,每每想起,便在心頭狠狠劃上一刀。如今她咳血不止,殷紅的血滴落在手稿上,洇開一朵朵刺目的紅梅,恰似他們未竟的姻緣,絢爛卻凄美。她望著那血跡,淚如雨下,喃喃自語:“明誠,你走得太早,獨留我一人在這塵世,叫我如何是好……”
李清照病情愈發沉重,仿若一盞將盡的油燈,油枯燈滅只在瞬息之間。她深知時日無多,強打起精神,召來弟子。弟子們聽聞先生召喚,匆匆趕來,魚貫而入,眼中含淚,圍聚在榻前,仿若一群受驚的雛鳥,守著將逝的親鳥。
她示意一名最年幼的弟子近前,指著手稿上的“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輕聲道:“孩子,讀來聽聽。”那弟子稚氣未脫,小臉緊繃,卻也深知師意,清聲誦讀,聲音雖稚嫩,卻透著堅定:“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李清照目光悠遠,仿若穿透時空,望向那金戈鐵馬的往昔,緩緩開口:“徒兒們,為師作此詩,不單為詠史,更是抒懷。想當年,家國動蕩,你師叔……”提及趙明誠,她頓了頓,眼中淚光閃爍,仿若繁星墜入滄海,“他一生愛書成癡,收集古籍文物,耗費諸多心血,卻也心懷壯志,盼著能為家國出份力。只是造化弄人,在那亂世之中,諸多無奈,諸多遺憾。為師望你們日后無論身處何境,都要有這股子豪杰之氣,莫要被苦難消磨,定要守住本心,傳承文脈。”弟子們紛紛點頭,暗自握緊雙拳,銘記師訓,有人哽咽道:“先生放心,徒兒們定不負所望。”
夜色仿若一塊巨大的黑色綢緞,沉甸甸地壓下來,將竹屋裹在其中。屋內燭火搖曳,光影在李清照臉上跳動,更添幾分凄涼。她摸索著從枕下取出半塊玉佩,那是與趙明誠的定情之物,溫潤的玉質在微光下泛著柔光,似藏著往昔的溫柔繾綣。她摩挲著玉佩,指尖滑過熟悉的紋路,恍惚間,又見他當年深情模樣,于花燈下執手相贈,低語盟誓:“清照,此玉佩一分為二,你我各執一半,往后歲月,見玉佩如見彼此,生死不離。”
淚,無聲滑落,滴落在玉佩上,濺起微小的水花。她緩緩起身,仿若用盡全身力氣,移步至被炭火映得通紅的火盆前。火盆中,炭火熊熊燃燒,火舌肆意舔舐著盆中的炭火,熾熱難耐,仿若要將這世間的一切悲傷都焚燒殆盡。弟子們見狀驚呼:“先生,不可!”他們上前欲阻攔,卻又不敢太過莽撞,只能焦急地站在一旁。
李清照卻仿若未聞,眼神決絕,抬手,將那半塊玉佩投入火中。火焰瞬間騰起,仿若一頭饑餓的猛獸,瞬間吞噬了玉佩,也似要燃盡她最后的眷戀。“明誠,我來尋你了……”她喃喃自語,心如死灰,身形晃了晃,險些跌倒。弟子們趕忙扶住她,卻見她目光空洞,仿若靈魂已隨著那玉佩而去。
幾日后,雨過天晴,仿若上天也為這位奇女子收住了悲傷的淚水。日光透過竹葉縫隙,灑下細碎金芒,仿若給大地披上一層金色的紗衣。弟子們強忍悲痛,著手整理李清照遺物,每拿起一件,便仿若看到先生往昔的模樣,淚水便在眼眶中打轉。
在箱底,他們發現一本古樸日記。翻開,行行娟秀小字,皆是她與趙明誠的過往。有初遇時的羞澀,“今日花朝節,游于巷陌,遇他駐足書攤,側目間,心意萌動。彼時日光正好,灑在他身上,仿若為他鍍上一層光暈,我竟看得癡了。”有愛戀時的甜蜜,“明誠為我尋得久覓的詞譜,燭下共讀,相視間,暖意在眸。他輕輕握住我的手,仿若握住了世間最珍貴的寶貝,那一刻,我愿時光永駐。”更有戰亂離散后的悲苦,“烽火連天,與君分隔,夜夜難眠,唯盼歸期,卻聞噩耗,肝腸寸斷。望著那一輪孤月,想著遠方的他,不知生死,我滿心悲戚,仿若這世間只剩我一人。”
弟子們逐頁翻看,淚水潸然,浸濕書頁,仿若陪著先生重走了一回那跌宕人生。此時,屋外微風輕拂,竹葉沙沙作響,似是先生往昔的淺吟低唱;遠處山巒,霧靄漸散,仿若她一生的哀愁,終在時光中慢慢淡去,只留下這滿紙深情,供后人憑吊,讓那朵憂郁之花,永綻于文學星河,芬芳千古。
回憶如潮水般涌來,將李清照徹底淹沒。她想起新婚燕爾之時,趙明誠總會在晨起時,悄悄在她的梳妝臺上留下一首情詩,或是為她精心挑選的一支珠釵。她讀著那些飽含深情的詩句,嘴角不自覺地上揚,滿心歡喜地戴上珠釵,對著鏡子左顧右盼,期待著與他相見的那一刻。而趙明誠看到盛裝打扮的她,眼中也會閃過驚艷與傾慕,輕輕將她擁入懷中,在她耳邊低語:“我的清照,每日都美得不同,讓我心動不已。”
那些日子,他們一同漫步在汴京的街頭巷尾,探尋著各種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兒。有一回,他們發現了一個賣舊書的小攤,攤主是個年邁的老者,書目雜亂無章地擺放著。趙明誠興奮地一頭扎進去,像個尋寶的孩子,不一會兒就抱出一大摞書,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李清照在一旁看著,既覺得好笑,又被他的熱情所感染。回到家中,他們便迫不及待地翻開那些書,逐頁研讀,遇到有趣的段落,就互相分享,笑聲不斷回蕩在屋內。
然而,幸福的時光總是短暫的。隨著金兵南下,戰火迅速蔓延,汴京不再是那個繁華的都城。大街小巷彌漫著硝煙,百姓們流離失所,哭聲震天。趙明誠身為官員,肩負著守城的重任,可局勢愈發危急,他的臉上漸漸失去了往日的笑容,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憂慮。
李清照看著丈夫日漸憔悴,心疼不已,她想盡辦法安慰他,為他準備可口的飯菜,在他熬夜處理公務時,默默陪在他身邊,為他添燈加油。但戰爭的殘酷超乎想象,城終究還是破了。在混亂中,他們被迫分離,李清照望著趙明誠遠去的背影,淚水奪眶而出,她大聲呼喊著他的名字,可聲音卻被嘈雜的人群和戰火聲淹沒。
此后的日子,李清照獨自踏上了逃亡之路。一路上,她遭遇了無數艱難險阻。有時,她不得不風餐露宿,在荒郊野外的破廟中過夜,聽著外面呼嘯的風聲和野獸的嘶吼,心中充滿了恐懼。有一次,她好不容易積攢的一點干糧被難民搶走,她又餓又累,幾乎昏厥過去。但即便如此,她始終緊緊抱著那箱承載著他們回憶的書籍文物,那是趙明誠的心血,也是他們愛情的見證,她絕不忍心舍棄。
輾轉多地后,李清照來到了紹興。此時的她,身心俱疲,疾病纏身。竹屋成了她最后的棲身之所,可她心中的思念與哀愁卻從未停歇。她常常在深夜驚醒,夢中都是趙明誠的身影,他們或是在園林中嬉戲,或是在書案前共讀,可每當醒來,面對的卻只有黑暗和孤寂。
在病情日益加重的日子里,李清照與小翠的相處愈發親昵。小翠雖只是個丫鬟,但在李清照心中,她早已如同親人一般。小翠會在李清照咳得喘不過氣時,輕輕為她捶背,眼中滿是焦急與關切;會在李清照不愿吃藥時,想盡辦法哄她,一會兒說藥里加了甜甜的蜂蜜,一會兒又說吃了藥病好得快就能出去看花了。李清照看著小翠忙前忙后的身影,心中滿是感激,她有時會拉著小翠的手,輕聲說:“小翠,若沒有你,我這最后的日子可怎么過喲。”小翠則紅著眼眶回答:“夫人,您別說這些喪氣話,您一定會好起來的。”
而李清照的弟子們,聽聞先生病重,紛紛從各地趕來。他們中有才學初露鋒芒的少年,也有在詩詞上已有一定造詣的青年。他們圍坐在先生榻前,心中滿是悲痛與不舍。除了聆聽先生最后的教誨,他們還會在閑暇時,為先生誦讀詩詞,希望能給先生帶來些許慰藉。有的弟子帶來了自己新寫的詩作,忐忑地請先生指點,李清照雖身體虛弱,但仍會認真閱讀,給出中肯的建議,她看著這些年輕的面龐,眼中滿是期許,希望他們能在詩詞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在生命的最后時刻,李清照的心中滿是復雜的情感。她留戀這個世界,留戀與趙明誠的回憶,留戀弟子們的陪伴,留戀小翠的照顧。但同時,她又深感疲憊,疾病的折磨讓她不堪重負,失去愛人的痛苦讓她心如死灰。當她將那半塊玉佩投入火中時,她仿佛看到了自己的一生在眼前閃過,那些美好的、痛苦的、歡笑的、悲傷的瞬間,都交織在一起。
隨著火焰吞噬玉佩,李清照的生命之火也漸漸熄滅。弟子們悲痛欲絕,小翠哭得昏厥過去。他們為先生整理遺物,每一件物品都承載著先生的故事。那本古樸的日記,成了他們了解先生內心世界的窗口,他們逐字逐句地研讀,仿佛能看到先生年輕時的嬌羞、熱戀時的甜蜜、戰亂時的悲苦。
屋外,微風依舊輕拂著竹葉,發出沙沙的聲響,那聲音仿佛是李清照在輕聲訴說著她的故事。遠處山巒,霧靄徹底散去,陽光灑在大地上,一切都顯得那么寧靜。而李清照,這位憂郁之花,雖然生命已逝,但她的詩詞、她的愛情、她的故事,卻永遠留在了人間,供后人憑吊,在文學星河中綻放出永不磨滅的光芒。她用一生譜寫的樂章,無論是歡快的音符還是悲傷的旋律,都成了中華文化寶庫中璀璨的明珠,讓無數人為之動容,為之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