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靖康烽火
- 憂郁之花李清照
- 穿越的意境
- 8222字
- 2025-03-20 10:42:42
公元 1126年,汴京,這座曾經洋溢著繁華與生機的都城,此刻被戰爭的陰云重重籠罩,猶如一座即將被黑暗吞噬的孤島。朱雀門前,硝煙似濃稠的墨汁,肆意彌漫,刺鼻的煙火味與令人作嘔的血腥氣息交織在一起,在空氣中瘋狂翻涌。夜幕低垂,仿若一塊沉重的鉛板,被戰火無情地撕扯出一道道猙獰的裂口,從中透出的刺目紅光,仿佛是這座城市痛苦掙扎時流下的鮮血。
李清照緊緊地抱著那只裝滿《金石錄》的匣子,匣子堅硬的邊角硌得她的手臂生疼,可她卻渾然不覺。她的身形在寒風中顯得格外單薄,如同一片飄零的落葉,瑟瑟發抖。一頭烏黑的秀發略顯凌亂,幾縷發絲被狂風粗暴地吹到額前,不住地拍打著她那雙滿是決絕的眼眸。她身著一襲素色羅裙,曾經的淡雅素凈如今已沾染了不少塵土與煙灰,裙擺處還殘留著被慌亂中扯破的痕跡,但即便如此,也難以掩蓋她身上那股與生俱來的清冷書卷氣。
此時的她,心中只有一個堅定的念頭: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絕不能讓這承載著她與趙明誠多年心血和無數美好回憶的《金石錄》落入金兵的手中。她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種視死如歸的決絕,仿佛周遭的戰火與喧囂都已與她無關,她的世界里只剩下懷中的匣子和心中的執念。
城墻上,她前些時日題下的《鷓鴣天》,墨跡在戰火的映照下,黑得愈發深沉,宛如這座城市哀傷的淚痕。那詩句“寒日蕭蕭上鎖窗,梧桐應恨夜來霜。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凄涼。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本是她在閑暇時光感懷秋日的惆悵之作,可如今,卻像是命運無情的讖語,每一個字都仿佛是從她心底深處發出的悲嘆,哭訴著往昔的美好如夢幻泡影般即將消逝,只留下無盡的凄涼與絕望。
就在她沉浸在自己的思緒中時,金軍如潮水般洶涌而來,喊殺聲震耳欲聾,仿佛要將整個天地都震碎。李清照咬了咬牙,抱緊匣子,毫不猶豫地向著墻壁沖去,她寧愿以死明志,也不愿在這亂世中茍且偷生。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一只有力的臂膀從身后緊緊地抱住了她。她驚恐地掙扎著,想要掙脫束縛,卻聽到一個熟悉而又焦急的聲音在耳邊響起:“清照,莫要沖動!”是趙明誠。
趙明誠滿臉塵土,汗水在他那溝壑縱橫的臉頰上沖出幾道泥印,雙眼通紅,透著極度的疲憊與堅定的決然。身上的衣衫破損多處,顯然是在這混亂的戰場上一路艱難突圍而來。他用力扳過李清照的身子,雙手緊緊地握住她的雙肩,直視著她的眼睛,大聲吼道:“清照,我們還有機會,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跟我走!”
李清照望著眼前這個熟悉的愛人,看著他那憔悴卻又堅定的面容,眼中淚光閃爍。她心中的絕望與恐懼在這一刻被他的出現稍稍緩解,終是微微點了點頭。
趙明誠看到她點頭,心中松了一口氣,緊緊地拉住她的手,轉身朝著混亂的街巷中奔去。
趙明誠拉著李清照,在混亂不堪的街巷中艱難地穿梭。四周皆是驚慌失措的百姓,哭喊聲、求救聲此起彼伏,仿佛一曲絕望的樂章。孩童的啼哭聲尖銳而刺耳,像是一把把利刃,狠狠地割扯著每一個人的心;老人們無助的嘆息聲,仿佛是末世的挽歌,充滿了無奈與悲哀。房屋燃燒時發出噼里啪啦的聲響,伴隨著金兵的咆哮和戰馬的嘶鳴聲,讓這座曾經繁華的城市仿若人間煉獄。
李清照腳步踉蹌,好幾次險些被慌亂的人群撞倒,趙明誠始終緊緊地拽著她的手,用自己的身體為她擋開人群的沖撞。他們路過一家曾經生意興隆的店鋪,如今卻已被洗劫一空,門板歪斜地倒在一旁,店內的貨物散落一地。珍貴的瓷器摔得粉碎,那些精美的圖案和細膩的質地,如今只能成為人們對往昔繁華的回憶;綾羅綢緞被踐踏在泥濘之中,原本的艷麗色彩已被泥土和鮮血染得面目全非。
李清照看到這一幕,眼中滿是痛心和悲憤。她想起往昔與趙明誠在這汴京的街頭漫步,欣賞著街邊店鋪里琳瑯滿目的商品,那時的他們,生活富足而愜意,沉醉在文學與藝術的天地里,以為歲月會一直如此靜好。可如今,一切都已面目全非,戰火摧毀了他們的家園,也摧毀了他們曾經的夢想。
突然,前方一陣騷亂,幾個金兵揮舞著長刀,肆意地驅趕著一群百姓。那些百姓們驚恐萬分,四處逃竄,卻又無法逃脫金兵的魔掌。趙明誠見狀,臉色一變,忙拉著李清照躲進一條狹窄的小巷。
巷子里陰暗潮濕,彌漫著腐臭的氣味,地面上還積著一灘灘污水。墻壁上長滿了青苔,在微弱的光線下顯得格外陰森。李清照靠在墻壁上,胸口劇烈起伏,手中的匣子卻依舊抱得死死的。
趙明誠喘著粗氣,低聲安慰道:“別怕,清照,我們定能尋得生機。如今局勢雖險,但只要我們小心應對,定能逃出生天。”李清照微微點頭,可眼神中依舊難掩恐懼與憂郁。她輕聲說道:“明誠,我從未想過,我們的生活會變成如今這般模樣。曾經的那些美好時光,難道真的一去不復返了嗎?”
趙明誠看著她,眼中滿是心疼,他輕輕握住她的手,說道:“清照,過去的雖已過去,但未來仍有希望。我們還有彼此,還有《金石錄》,只要我們堅持下去,總有一天能重建我們的生活。”
正說著,巷口又傳來一陣腳步聲,兩人的心瞬間提到了嗓子眼。趙明誠警惕地將李清照護在身后,握緊了拳頭,準備拼死一搏。待看清來人,卻是一位身著宋軍軍服的年輕士兵,只是他身上血跡斑斑,腳步虛浮,顯然受傷不輕。
士兵看到他們,眼中閃過一絲光亮,用盡力氣喊道:“大人,夫人,快隨我走,這邊有小路出城。金兵搜捕得緊,再不走就來不及了!”他的聲音沙啞而急促,帶著濃濃的疲憊與傷痛。
趙明誠猶豫了一下,看向李清照,見她微微點頭,便應了一聲:“多謝壯士,還望你能引領我們出去。”
士兵在前帶路,他們緊跟其后。一路上,士兵的腳步越來越慢,每走一步都仿佛用盡了全身的力氣,但他始終咬牙堅持著。
李清照心中不忍,輕聲問道:“壯士,你傷勢這般重,可要歇歇?我們不著急,你別硬撐著。”
士兵回頭,勉強擠出一絲笑容:“夫人,不礙事,能護得二位周全,小的死也值得。如今汴京危急,大人和夫人都是有學問的人,日后定能為大宋出力,小的這點傷算不了什么。”
沒等李清照再說什么,后方突然傳來金兵的呼喊聲,顯然是他們的行蹤被發現了。士兵臉色一變,急促地說:“大人,夫人,你們快走,我來斷后。我會盡量拖住他們,為你們爭取時間!”
趙明誠上前阻攔:“不可,你已受傷,我們怎能棄你而去。要死一起死,我們不能讓你白白犧牲!”
士兵用力推開趙明誠,眼中滿是決絕:“大人,莫要遲疑,汴京需要您和夫人,小的這條命,就當為大宋盡忠了。你們快些走,再晚就來不及了!”說罷,他轉身,揮舞著手中已卷刃的長刀,向著金兵沖去。
李清照眼睜睜看著士兵單薄的背影沒入敵群,瞬間被金兵的刀光淹沒。一陣慘烈的叫聲傳來,她的心仿若被重錘狠狠擊中,淚水奪眶而出。“壯士……”她忍不住喊出聲來,聲音中充滿了悲痛和無奈。
趙明誠亦是眼眶泛紅,他握緊李清照的手,帶著她拼命向前奔逃。“清照,我們不能辜負壯士的犧牲,一定要活下去!”他咬著牙說道。
許久,身后的喊殺聲漸漸遠去,他們終于逃出了城。城外,夜色深沉,曠野寂靜得可怕,只有風聲在耳邊呼嘯,似是在為這死去的亡魂哀鳴。李清照雙腿一軟,癱倒在地,匣子“哐當”一聲掉在一旁。她雙手掩面,悲痛欲絕,心中對戰爭的痛恨如洶涌的潮水,一波又一波地沖擊著她。
“明誠,為什么?為什么要讓這么多無辜的人死去?這戰爭何時才是盡頭?”李清照泣不成聲地問道。
趙明誠在她身旁蹲下,輕輕將她擁入懷中,說道:“清照,這世道如此,我們無力改變。但我們要記住這些犧牲的人,帶著他們的希望活下去。總有一天,戰爭會結束,和平會到來。”
趙明誠在一旁默默坐下,輕輕拍著李清照的后背,卻不知該如何安慰她。此時的他,心中同樣充滿了悲痛和憤怒,但他知道,他必須堅強,必須成為李清照的依靠。
良久,李清照抬起滿是淚痕的臉,望向遠處那如血的殘陽。此時,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天邊被染成一片絢爛卻又凄美的色彩,可這美景在她眼中卻滿是哀傷。
她緩緩拾起一根枯枝,在地上劃動,口中喃喃吟道:“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往昔元宵佳節的繁華熱鬧在她腦海中如畫卷般徐徐展開,那時的汴京,街頭巷尾張燈結彩,火樹銀花不夜天。她與趙明誠攜手同游,手牽著手漫步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猜燈謎、賞花燈,與親朋好友吟詩弄月,歡聲笑語回蕩在夜空。香車寶馬穿梭于市,人們身著華麗的服飾,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可如今,這一切都已化為泡影,只剩下眼前的殘垣斷壁和無盡的痛苦。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她的聲音哽咽,淚水再次模糊了雙眼。
如今的她,歷經戰亂,顛沛流離,早已沒了當年的閑情雅致。風鬟霜鬢,形容憔悴,哪還有心思去參與那夜間的游樂。只能躲在簾兒底下,聽著別人的歡聲笑語,暗自神傷,回憶往昔的美好時光。
趙明誠在一旁靜靜聽著,眼中滿是心疼。他伸手輕輕拭去她臉上的淚水,說道:“清照,你的詞道盡了我們的心聲。過去的雖已無法挽回,但我們還有未來。無論遇到什么困難,我都會一直在你身邊。”
李清照望著他,眼中滿是感激和愛意。“明誠,有你在,我便有了勇氣。只是這亂世,不知還要讓我們承受多少痛苦。”
夜色愈發深沉,寒意漸濃,仿佛要將整個世界都凍結。趙明誠脫下自己的外袍,輕輕披在李清照身上。李清照裹緊袍子,卻仍覺得心底一片冰涼。她抱緊匣子,仿佛那是她此刻唯一的慰藉,是她與過去美好時光的唯一聯系。
趙明誠輕聲說道:“清照,我們定要活下去,這《金石錄》還等著我們整理修繕,日后,說不定還能重回汴京。就算回不去,我們也能在別處重新開始,將我們的學問和文化傳承下去。”
李清照苦笑一聲:“還能回去嗎?如今這汴京,已面目全非,我怕就算回去,也尋不回往昔的記憶了。那些熟悉的街道、建筑,還有曾經的親朋好友,都已不知去向。”她的聲音透著深深的絕望與憂郁,這場戰亂,不僅摧毀了她的家園,更讓她的心靈遭受重創,留下了難以愈合的創傷。
趙明誠握住她的手,堅定地說:“清照,只要我們在一起,何處不是家。這一路或許艱難,但大宋的火種未滅,總有重建家園的一日。我們要相信,黑暗終會過去,光明總會到來。你看這《金石錄》,它不僅是我們的心血,更是文化的瑰寶,只要它在,我們就有責任將它保護好,傳承下去。”
李清照望著他,眼中閃過一絲微弱的希望之光。是啊,只要他們攜手相伴,還有這承載著文化記憶的《金石錄》,或許真的能等來那一天。“明誠,有你這句話,我便有了力量。我們一起努力,無論未來如何,都要相互扶持,不離不棄。”
他們在曠野中尋了一處隱蔽的山洞,暫作棲身之所。山洞里陰暗潮濕,彌漫著一股霉味,但對于此刻的他們來說,已是難得的庇護所。李清照靠在洞壁上,望著洞外那黑沉沉的夜色,久久難以入眠。
她的腦海中不斷浮現出朱雀門前的戰火、士兵犧牲的背影、汴京昔日的繁華與如今的破敗。她知道,這場戰爭將成為她一生的傷痛,而她手中的筆,將成為她記錄這苦難、抒發這憂郁的唯一武器。
未來的日子,他們將在這亂世中漂泊,可只要心中有希望,或許就能如那洞外的野草,雖歷經風雨,卻依然頑強生長。
在之后的日子里,他們一路南下,每到一處,李清照都會用詩詞記錄下所見所感。山水依舊,可心境已截然不同。路過一片廢墟時,她寫下《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夜盡,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那無盡的哀愁與憂郁,如這綿綿細雨,灑落在每一個讀者的心頭,讓人感同身受她在亂世中的掙扎與彷徨。
而趙明誠,始終陪伴在她身旁,為她收集紙筆,與她一同探討詩詞,守護著她心中那脆弱卻又頑強的文學之花。他們在苦難中相互扶持,用愛與希望抵御著戰爭帶來的陰霾,期盼著和平的曙光早日降臨,讓這朵在憂郁中綻放的文學之花,能再次沐浴在盛世的暖陽之下。
在南下的途中,他們也曾遇到過許多艱難險阻。有一次,他們在山林中迷了路,天色漸晚,四周一片漆黑,只有偶爾傳來的野獸叫聲。李清照心中充滿了恐懼,緊緊地抓住趙明誠的手。趙明誠安慰道:“清照,別怕,有我在。我們一定能找到出路的。”他一邊說著,一邊仔細地觀察著周圍的環境,終于在一棵大樹下發現了一些前人留下的標記。沿著這些標記,他們最終走出了山林。
還有一次,他們的盤纏用盡,只能靠沿途乞討為生。李清照從小生活優渥,何曾受過這樣的苦,但為了活下去,為了與趙明誠在一起,她咬牙堅持著。趙明誠看著她憔悴的模樣,心中滿是愧疚,他說:“清照,是我沒能保護好你,讓你跟著我受苦了。”李清照卻微笑著說:“明誠,只要能和你在一起,再苦我也愿意。我們一起度過了那么多美好的時光,這些困難又算得了什么呢?”
他們的愛情,在這亂世中經受著考驗,卻也因此變得更加堅定。每一次的困難,都讓他們更加珍惜彼此,更加堅定了活下去的信念。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終于來到了一個相對安定的小鎮。在這里,他們租了一間小屋,暫時安定了下來。李清照繼續著她的詩詞創作,趙明誠則四處尋找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以維持他們的生計。
小鎮的生活雖然平淡,但對于他們來說,卻是來之不易的幸福。李清照常常會在小院里,看著遠處的山巒和田野,陷入沉思。她想起了汴京的繁華,想起了那些逝去的親人和朋友,心中依然會涌起一陣悲痛。但她也知道,生活還得繼續,她要帶著希望,好好地活下去。
一天,趙明誠在鎮上的集市上看到了一本殘破的古籍,他想起李清照對古籍的喜愛,便毫不猶豫地買下了它。回到家后,他將古籍遞給李清照,說:“清照,看看這本古籍,說不定對你的研究有幫助。”李清照接過古籍,眼中閃過一絲驚喜,她仔細地翻閱著,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明誠,謝謝你,這真是一份珍貴的禮物。”
在這個小鎮上,他們相互陪伴,相互鼓勵,共同度過了一段平靜的時光。雖然他們依然會想起過去的苦難,但那些經歷也讓他們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
然而,平靜的生活并沒有持續太久。一天,小鎮上突然傳來消息,金兵又要南下,戰火即將蔓延到這里。李清照和趙明誠得知這個消息后,心中充滿了憂慮。他們知道,他們又要開始逃亡的生活了。
“清照,看來我們又要離開了。”趙明誠無奈地說。
李清照點了點頭,眼中閃過一絲堅定:“明誠,無論去哪里,只要我們在一起,就沒有什么好怕的。我們帶著《金石錄》,繼續尋找一個安寧的地方。”
于是,他們匆匆收拾行囊,再次踏上漂泊之路。臨行前,李清照望著這短暫給予他們安寧的小屋,眼中滿是眷戀與不舍,就像要割舍掉一段珍貴卻又不得不放棄的回憶。她輕輕撫摸著屋內那張破舊卻承載了無數溫馨夜晚的木桌,喃喃自語:“不知何時,我們才能再尋得這般安穩之所。”趙明誠走上前,握住她的手,輕聲說道:“只要我們在一起,終會有安身之處,清照,莫要太過傷懷。”
一路上,難民如潮水般涌動,拖家帶口,神色惶惶。道路兩旁,不時可見餓殍倒地,那瘦骨嶙峋的模樣令人觸目驚心,仿佛是這亂世最殘酷的注腳。李清照緊蹙眉頭,眼中滿是悲憫,她對趙明誠說:“這世道,怎將人逼迫至此,百姓何辜,要遭這般苦難。”趙明誠亦是一臉沉痛,回應道:“金兵殘暴,戰火燎原,受苦的皆是我大宋子民。只盼朝廷能早日重振旗鼓,擊退外敵。”
行至一處山間小道,忽然聽聞后方馬蹄聲陣陣,塵煙滾滾,竟是一隊金兵追來。趙明誠大驚,環顧四周,拉著李清照躲進旁邊茂密的灌木叢中。兩人屏氣斂息,心跳如雷。李清照抱緊匣子,額上豆大的汗珠滾落,手不自覺地顫抖。趙明誠緊緊握住她的手,用眼神示意她莫要慌張。好在金兵一路疾馳,并未發現他們,待馬蹄聲遠去,二人才長舒一口氣,從灌木叢中鉆出,繼續前行。
這日,天空陰沉得仿若要塌下來,鉛云厚重地堆積,悶雷在云層深處滾動,一場暴雨即將傾盆而下。他們趕到一個破敗的村落,尋得一間漏雨的茅屋暫避。屋內蛛網橫陳,彌漫著腐朽的氣息,墻角還有幾只老鼠窸窣逃竄。李清照面露疲態,卻仍強打起精神,對趙明誠說:“雖簡陋,好歹能擋擋風雨。”趙明誠點頭,忙著清理出一塊干燥之地,讓李清照坐下。
屋外,雨如珠簾般傾瀉,狂風呼嘯著拍打著茅屋,似要將其連根拔起。屋內,李清照抱緊匣子,聽著風雨肆虐之聲,心中憂慮更甚。她望著趙明誠忙碌的身影,輕聲吟道:“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這風雨飄搖,恰似我大宋江山,也如你我命運,不知何處是盡頭。”趙明誠停下手中動作,走到她身邊坐下,將她輕輕攬入懷中,說道:“清照,莫要灰心,再難的坎,我們都一同邁過了,這風雨總會停歇。”
雨過天晴,他們繼續趕路,前方出現一條寬闊的河流,河水因雨水的注入而湍急奔騰。河邊停著一艘破舊的小船,船家是一位面容滄桑的老者。趙明誠上前詢問能否渡河,老者上下打量他們一番,嘆口氣道:“看二位也是可憐人,上來吧,這亂世,能幫一把是一把。”
上船后,李清照望著渾濁的河水,思緒飄遠。她想起昔日汴京河畔,游船畫舫,歌舞升平,自己與趙明誠常乘船賞景,吟詩弄詞,那時的日子如詩如畫,如今卻只剩這滿目瘡痍。正出神間,小船猛地一晃,原來是河中暗流涌動,船身劇烈顛簸起來。李清照一個不穩,險些摔倒,趙明誠眼疾手快,一把扶住她,喊道:“清照,小心!”船家在船頭奮力撐篙,喊道:“二位坐穩咯,這河水今日格外兇險。”經過一番驚險折騰,小船終于抵達對岸。
上岸后,他們進入一片樹林,天色漸暗,林中陰森靜謐,只有透過樹葉灑下的斑駁光影。忽然,一陣悠揚的笛聲傳來,曲調哀傷婉轉,如泣如訴。李清照尋聲而去,只見一位身著素衣的年輕女子坐在樹下吹奏,面容愁苦,眼中含淚。李清照心生共鳴,上前輕聲問道:“姑娘,你這笛聲如此悲切,可是心中有苦難言?”女子抬起頭,見是李清照,眼中閃過一絲驚訝,起身行禮道:“久聞易安居士大名,小女子家中遭金兵洗劫,親人離散,只剩孤身一人,便以笛抒懷。”李清照眼眶泛紅,握住女子的手說:“姑娘莫要太過哀傷,這亂世,受苦的人太多,我們唯有堅強活下去,或有一日,能盼來太平。”女子點頭,眼中有了一絲希望之光。
趙明誠看著這一幕,心中感慨萬千。他深知,李清照雖自身深陷困境,卻總能對他人的苦難感同身受,她的心,就像這世間最澄澈的湖水,裝著無盡的悲憫與善良。
又經過數日跋涉,他們來到一座稍具規模的城池。城門口,守衛森嚴,難民們排隊等待入城檢查。李清照和趙明誠排在隊伍中,神色疲憊卻又滿懷期待,希望能在這座城中尋得一絲安寧。輪到他們時,守衛見李清照懷抱匣子,面露疑色,喝問道:“這匣子里裝的什么?”趙明誠忙上前解釋:“軍爺,這是內人多年收集整理的古籍文稿,于我二人而言,無比珍貴,并無他物。”守衛狐疑地打量他們,又翻檢了一番行李,見確無異常,才放行。
入城后,他們尋得一處便宜的客棧住下。客棧內人聲嘈雜,多是避難而來的旅人。李清照坐在床邊,打開匣子,看著里面的《金石錄》,心中五味雜陳。趙明誠打來熱水,為她擦拭面容,說道:“清照,這一路辛苦你了,先歇一歇,明日我們再出去看看,能否尋得生計。”李清照握住他的手,微微點頭:“有你在,我便安心,只要《金石錄》無事,一切困苦都能忍受。”
在城中的日子,趙明誠靠著給人抄寫文書,李清照偶爾售賣幾首詩詞,勉強維持生計。閑暇時,他們會在城中漫步,看著街頭巷尾的蕭條景象,回憶汴京的繁華,心中滿是惆悵。一日,他們路過一座廢棄的園子,園內荒草叢生,殘花敗柳,唯有幾株梅花在墻角傲然獨放。李清照見狀,靈感突發,吟道:“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香臉半開嬌旖旎,當庭際,玉人浴出新妝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共賞金尊沉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想當初,這園子定也是繁花似錦,如今卻這般凄涼,恰似我等境遇。”趙明誠在一旁聽著,輕聲贊嘆:“清照,你的詩詞愈發見心境,這寒梅恰似你,雖歷經風雪,卻依舊高潔堅韌。”
然而,平靜的日子沒過多久,金兵的鐵蹄聲再次隱隱傳來,城中人心惶惶。李清照和趙明誠知道,又一場逃亡在所難免。他們回到客棧,匆忙收拾行囊,望著彼此疲憊卻堅定的面容,李清照說道:“明誠,無論前路如何,我們都不能放棄,這《金石錄》定要護好,它是我們的希望,也是大宋文化的火種。”趙明誠握緊她的手,目光灼灼:“清照,我定不會讓你和《金石錄》有事,我們一起,定能熬過這亂世。”說罷,他們再次融入難民的洪流,向著未知的遠方奔去,身后,是被戰火籠罩的城池,身前,是茫茫未知的命運之路,但他們心中的愛與希望,從未熄滅,如同黑夜里的星辰,指引著他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