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執禮繼續高聲宣讀:“太子太師徐處仁,捐糧八千擔,暫列第四。
徐太師德高望重,為我大宋鞠躬盡瘁,此次捐糧救國,實乃表率。”臺下眾人紛紛點頭,對徐處仁的善舉表示贊賞。
“潘樓趙元奴趙娘子,捐糧七千五百擔,暫居第五。趙娘子與李娘子之高義,令無數須眉汗顏。”
眾人聽聞,不禁對趙元奴另眼相看,掌聲四起。
李師師和趙元奴都是徽宗的宮外皇妃,汴京城內知曉這個事實的不在少數。所以對她二人拿出這么多糧草并不奇怪。
“鄭太后的弟弟鄭紳,捐糧七千擔,位列第六。”
鄭紳面帶微笑,朝著臺下拱手示意,盡顯風度。
“樊樓東家孫氏,捐糧六千六百擔,暫列第七。孫家慷慨解囊,無愧樊樓無愧汴京第一酒樓之稱。”
孫老爺站在一旁,神色謙遜,接受著眾人的目光。
“汴京第一糧商鄭大郎,捐糧六千五百擔,位居第八。鄭大郎在糧食生意上頗有建樹,此次捐糧,無愧第一糧商之稱。”
此時的鄭大郎微微頷首,神情中透著自豪。
“前任太宰白時中,捐糧六千擔,暫列第九。白太宰雖已卸任,仍心系家國,令人欽佩。”
臺下有人小聲議論著白時中家族的舉動,對他們的慷慨表示認可。
“景王,捐糧五千石,位列第十。景王不愧是諸王之楷模。”
景王趙杞,之前在朝堂上就是一個小透明,最近兩次出手都讓趙諶對他刮目相看。
十大候選首善公布完畢,臺下百姓交頭接耳,對這些人的善舉紛紛稱贊。
然而,這名單也激起了不少富戶王公的攀比之心。
一些原本猶豫的富戶,看到這些人如此慷慨,覺得自己若不有所表示,便會在眾人面前失了面子。于是,一場捐糧競賽悄然展開。
“我家老爺決定再捐兩千擔!”一位管家模樣的人在臺下大聲喊道。
“我們綢緞莊也再加一千五百擔!”一位富商不甘示弱。
主和派大臣李邦彥、唐恪等,見此情形,為了不被眾人指責,也紛紛加入了捐糧的行列。
李邦彥說道:“國家有難,我等豈能見死不救,我捐一萬擔!”
唐恪也跟著表態:“我捐八千擔!”
一時間,捐糧的數額不斷攀升,大會氣氛達到了高潮。
就在眾人熱情高漲之時,人群中突然傳出一個不和諧的聲音。
“哼,你們以為捐的糧真能用到汴京守軍和百姓身上?說不定都被皇室私吞了!”
此言一出,原本熱烈的氣氛瞬間冷卻下來,眾人的目光中開始出現疑慮。
趙諶聽到這話,心中一沉,臉色頓時變得冷峻起來。
他知道,這是有人故意在擾亂民心。
梅執禮也面露怒色,大聲呵斥道:“何人在此胡言亂語,擾亂大會秩序!”
然而,質疑的聲音并沒有就此停止,反而在人群中引發了一陣騷動。
一些不明真相的百姓開始竊竊私語,原本高漲的熱情被這突如其來的質疑澆滅了不少。
趙諶深吸一口氣,走上前,目光堅定地掃視著臺下眾人,大聲說道:“各位父老鄉親,我大宋皇室,自祖宗以來,便以天下百姓為念。
如今國難當頭,皇室上下,無不憂心忡忡,全力抗金。此次捐糧義舉,旨在匯聚眾人之力,保衛汴京,拯救百姓于水火。每一粒糧食,都將有專人負責,登記造冊,確保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但仍有部分百姓面露懷疑之色,顯然對趙諶的話將信將疑。
這時,榮德帝姬趙金奴率先站了出來,她神色莊重地說道:“若有皇室成員敢私吞捐糧,本宮第一個不答應。”
李師師也緊接著說道:“我愿與各位一同監督糧食的去向。”
然而,這些解釋似乎并未完全打消眾人的疑慮。
人群中又有人喊道:“口說無憑,我們如何能信?”
趙諶沉思片刻,說道:“即刻成立一個監督小組,由汴京百姓推舉幾位德高望重之人加入,與戶部官員一同監督捐糧的收發與分配。
每一筆糧食的去向,都將張榜公布,讓大家一目了然。如此,各位可放心了吧?”
百姓們聽了,相互對視,開始小聲議論起來。
這時,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者站了出來,說道:“太子殿下,老朽活了大半輩子,也見過不少事。老朽愿意相信太子殿下不會欺騙我們。”
趙諶連忙說道:“老丈所言極是。不知老丈可有合適的人選推薦?”
老者思索片刻,說道:“王夫子,在這汴京城里,教書育人幾十年,德高望重,公正無私,可擔此任。還有張郎中,平日里治病救人,口碑極佳,也可加入。”
眾人紛紛點頭表示贊同。
趙諶當即說道:“好,就依老丈所言。即刻請王夫子和張郎中前來。”
很快,王夫子和張郎中被請到了臺上。趙諶向他們說明了情況,兩人欣然答應。
趙諶接著說道:“兩位德高望重,此次監督責任重大,還望二位盡心盡力。”王夫子和孫郎中齊聲說道:“太子殿下放心,我等定不負所托。”
接下來,現場的百姓又推薦了李師師、鄭大郎和樊樓孫東家進入監督小組。
經過這一番波折,百姓們的疑慮逐漸打消,捐糧的熱情又重新高漲起來。越來越多的人慷慨解囊,捐糧的數額不斷刷新。
“富商王財茂,捐糧一千五百擔。”
“士紳李逸風,捐糧一千二百擔。”
“綢緞莊老板周富海,捐糧一千擔。”
“鹽商馬如龍,捐糧一千擔。”
這些非富即貴之人的名字,在廣場上回蕩,他們的捐糧善舉,為這場義舉大會注入了一股力量。
一些富商和士紳覺得自己的捐糧數額若能再增加,或許就能進入十大首善之列,獲得無上的榮譽。
而那些已經在備選名單中的人,也擔心被后來者超越,紛紛決定追加捐糧。
“我家老爺決定再捐五百擔!”一位管家模樣的人大聲說道。
“我們綢緞莊也再加三百擔!”綢緞莊的伙計也不甘示弱。
在這股熱潮中,眾人紛紛攀比,捐糧數額不斷攀升。
榮德帝姬得知有人試圖超越自己,她微微一笑,說道:“國難當前,豈能讓他人專美于前。再捐兩千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