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欣聞谷曉紅教授撰著的《名老中醫傳承學》即將付梓。實為醫道傳承,我心系之,亦視之為畢生事業!閱畢本書,所思所慮,何其相似,慨當以慷。何以解憂?唯有文明互鑒后學明德成才擔當。谷曉紅教授對名老中醫道術傳承的歷史、現狀、存在問題做了深入解析并提出了解決策略,創新性地提出了道術傳承的內涵和方法,建立了名老中醫道術傳承范式,搭建了名老中醫研究與推廣應用一體化平臺。此項目意義重大,本書的出版當為守正精華、傳承創新之舉。
十余年前,我就提出過對“學”與“術”的認識,并將其統稱為“學問,道術”。學為學理,術為應用;“學”屬于理論層次,“術”屬于經驗層次;學理為技術之根基,技術為學理之應用。“學”與“理”是緊密相關的,學理不豐則技術必貧,技術不精則學理必淺。理論、學說、思維、觀念等屬于“學”的形而上范疇;方法、技術、手段、策略等屬于“術”的形而下范疇。對中醫而言,“學”源于“術”,“術”驗證“學”,象數易氣執中和合都是傳承工作的重點。與今谷曉紅教授提出的“道”“術”傳承當是現代中醫學科建設的關鍵。
我與北京中醫藥大學溫病教研室淵源深厚,自畢業分配時就來到溫病教研室,跟隨恩師董建華教授學習,受業于戈敬恒、孔光一等老師。恩師布置《溫熱經緯》《溫病條辨》《時病論》為必讀書目。時常感懷當時初出茅廬雖懵懂,承沐師恩誦經典之一言一景。至今想來,雖書聲不斷,手不釋卷,終難以再見諸位恩師傳道窮經之慈祥音容。唯有不改初心,傳承師道,鞠躬盡瘁!
今谷曉紅教授基于前期薈萃的傳承經驗與研究成果,系統總結了名老中醫的道術傳承工作的關鍵環節,以冀能為醫學傳承事業做出貢獻,提供示范,并為之殫精竭慮,奮斗不息。人才強國是我國的重大戰略,中醫藥創新人才的培養對中醫藥的傳承創新發展至關重要,開展名老中醫道術傳承工作就是將領軍的學科創新人才培養落到實處的有效措施之一。
中醫學具有科學與人文雙重屬性,是中國特色的生命科學。醫學是人學,無分中西,以人為本,在自然哲學引領下一切以“人”為對象的學問皆與醫學相關。明醫之為人、為醫、為師、為學,是謂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因此更需要人才去傳承與發揚。
為人之道曉十存。一要工候,以白首之年未嘗釋卷之堅持。二要見識,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之眼界。三要人品,以懷仁精術為病家安危之所系。四要時運,以應時、應勢、應運之所成。五要人情,以謙謙君子之風而享譽杏林。六要旁襯,以組建團隊提攜進步之同道。七不貪利,以高潔之心格物之自制。八寡言語,以謹言慎行言信行果之品行。九不游玩,以十年磨一劍之厚積薄發。十存心地,以醫生存心積善濟人之心胸。以上十點,不惟醫者成功之關鍵,實乃做人之圭臬。
為醫之道備五心。徐大椿發出“為醫固難,而為名醫尤難”的慨嘆。名醫當技藝高超,如扁鵲之生死而肉骨;醫德高尚,如舉孝廉而不就,公車召而不往;平等心、慈悲心和恭敬心,貧富貴賤一視同仁,等等,諸如此類。因此,要想成為名醫,必須“發心”:有惻隱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同時具備“五心”:為醫要有仁心,為學要有恒心,臨證要有信心,診斷治療要精心,對待患者要有耐心。千古流芳之名家必是道術雙馨,就像顧景星對李時珍的評價,“李公份份,樂道遺榮,下學上達,以師古人;既智且仁,道熟以成”。可見,有道有術,方可沾溉后人。
為師之道融美育。對諸生之教學,需靈活多樣、因材施教;傳道授業解惑時,應深入淺出,言之有據,抒發己見。凡成中醫大家名師者,皆為博覽群書,勤求古訓、融會新知的楷模。中醫藥學者不僅要提高治學執教的能力,還要重視美育,提升自身關于美育的認知,并將其付諸終生教育的實踐中。生命美育是醫學人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融美、審美與教育教學于一體。美育提倡“動靜有序,守靜至善,求真立美”,雖人生經歷常有曲折坎坷,但要懂得正負邏輯,覺解順逆而顯隱自如,超越功利主義有助于人類審美理想的實現,這是情感生命的感知。澄源方可暢流,治學執教中醫者,惟重始源、融新知,定心堅志,乃可傳承精華、固本強基,守正創新、行穩致遠。
為學之道重三性。中醫治學需要感性、理性、悟性。中醫學者仁心,為正綱良知惻隱之心,同理心歸屬感,感同身受患者疾苦。感官細察體驗,為感性;傾其所學、閱歷經驗、慎思明辨,為理性;重在悟性,即醫家心靈智慧,吾心體道,善于間性聯想,獲取豐富的直覺,驗之臨床提高療效,造福民生。王玉川老師教導我:“中醫師要有感性、理性和悟性。悟性難得,然最重要。”曾請教先生如何理解悟性。先生指示:“悟即吾心、仁心、天心、宇宙的心;悟即豐富的直覺;頓悟或漸悟緣于實踐、閱歷的修養。”我理解,悟性是創新思維,是理性的升華,悟性與理性互動互用。
中醫學的自然科學內容與人文哲學內容是水乳交融、難以分割的。加之大科學、高概念、數字化新紀元的到來,多元化理念、多模式的研究,朝向個體化醫學、預測醫學、預防醫學、參與醫學做調整,適應轉化醫學與網絡醫學的發展。因此,多元融合的方法與道術結合的研究思路正是很好地對應了中醫傳承的需要。循證醫學、人工智能、質性研究與敘事醫學的有機結合,必將開啟中醫道術研究的新征程。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若體道之領悟,領悟道之難,必當明心求真,立象盡意,恪守“死而不亡者壽”,于“不亡”的時間中,格致誠正以脫俗諦之桎梏,明明德修齊以慰“任我”之志向。
期冀:道術生花,傳承創新,不忘初心,
恪盡職守,臻于至善!聊以為序。

壬寅年夏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