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癲癇古今臨證醫案集萃作者名: 劉金民 荊志偉主編本章字數: 616字更新時間: 2025-03-10 19:01:40
三、病因病機
癲癇的病變部位在顛頂(即腦部),以猝暴昏仆和四肢抽搐為主癥。其病因病機可概括為痰、火、驚和先天性因素幾個方面。
(一)積痰
痰與癲癇的發生密切相關,故有“無痰不作癇”之論。初病實證,多由痰熱迷塞心竅所成;久病虛證,多由痰濕擾亂神明而致。熱痰可由氣郁化火,火邪煉液成痰,或過食醇酒肥甘,損傷脾胃而生。濕痰則由脾失健運,聚濕生痰。總之,積痰內伏是癲癇發病的原因之一。
(二)郁火
火由五志過極或房勞過度而生,如郁怒憂思可生肝火;房勞傷腎,腎陰不足,因腎水不濟而心火過盛。火邪一方面煉熬津液,釀成熱痰;另一方面觸動內伏痰濁,使痰隨火升,阻蔽心包,可使癇發,即“無火不動痰”之謂。
(三)驚恐
《證治匯補·癇病》云:“或因卒然聞驚而得,驚則神出舍空,痰涎乘間而歸之。”可見驚對癲癇的發作至關重要。驚則心神失守,如突然感受大驚大恐,包括其他強烈的精神刺激都可導致發癇,此即《諸病源候論》所稱驚怖之后,氣脈不足,因驚而作癇者。
(四)先天性因素
《慎齋遺書·羊癲風》云:“羊癲風,系先天之元陰不足,以致肝邪克土傷心故也。”這里明確提出癲癇的發病與先天性因素有關,由于肝腎陰血不足,心肝之氣易于受損,致使肝氣逆亂,神不守舍,則發昏仆、抽搐之癥。
本病的病因病機,總不離積痰、郁火、驚恐,而其中尤以積痰為主要。另外,由于癲癇多是時發時止,且呈反復發作,日久必然影響五臟的功能,導致五臟氣血陰陽俱虛,即所謂“癇久必歸五臟”,故多見虛實夾雜、正虛邪實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