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人心浮動
- 1979:從香江文豪開始
- 河西村人
- 2072字
- 2025-03-19 12:04:06
1980年的當前,香江總共有八十家戲院。
嘉禾院線十六家,邵氏十九家,雙南院線十二家,安樂院線五家,還有麗聲院線九家,其他的全是獨立戲院。
雙南院線是左派院線,安樂院線則是屬于未來影視大佬江之強家族的,目前只放映西片。
麗聲院線雖然有九家戲院,但是因為沒有穩定的片源,和獨立戲院差不多。
要么放映一些老片,要么臨時加盟嘉禾或者邵氏,要么和幾家獨立戲院聯合放映一些獨立電影。
所以香江的主流院線還是嘉禾與邵氏兩家。
隨著這兩年香江電影市場開始繁榮,尤其是程龍的《師弟出馬》票房突破千萬。
麗聲院線的老板雷覺坤終于忍不住親自入場。
雷覺坤是誰?
九龍巴士和九龍建業兩家公司的大股東兼掌舵人,名副其實的香江老牌富豪。
不說日進斗金,可以傳家的九龍巴士,便是由雷覺坤控股的九龍建業,市值就有近二十億港幣。
這次雷覺坤親自出面,聯合陳榮美的五家戲院與馮秉仲的三家戲院,共同組建了一條擁有十七家戲院,不遜于邵氏和嘉禾的大院線。
當然有了足夠規模的院線還不夠,沒有穩定的片源同樣白搭。
因此,雷覺坤在麗聲院線的龍頭戲院麗聲戲院舉辦的記者會上公開宣布,金公主院線將取消包底制度。
他希望以此來吸引更多獨立電影公司將電影拿到金公主院線放映。
金公主院線的組建,大家不怎么震驚,不過是多了一條大院線而已。
但取消院線包底制度,這意味著香江電影行業是要大變天!
這不僅僅是香江電影行業格局變化的問題,對于以后香江電影的制作和上映,也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
包底制度是什么?
就是電影公司拍攝的電影想要到院線上映,必須按照戲院的座位、設備、開支來決定支付電影上映期間的包租費。
不論你電影票房多少,你上映一天就需要付一天的錢。
就算電影撲街撲得褲子都不剩,你也必須要按時繳納戲院的包底費。
此時的電影行業有個很牛筆的詞,叫全線聯映。
只有那些大熱電影或者嘉禾以及邵氏的電影一般才敢搞全線聯映。
這樣搞包底費都是一筆巨額數字,沒點實力根本不敢搞全線聯映。
一些獨立電影公司一般只敢租幾家電影院上映自家的電影。
因此這種制度極大地打擊了電影公司的積極性。
香江很多電影公司就是因為一部電影撲街就導致公司破產。
因為電影撲街的話,幾乎都是電影制作成本收不回來,還要賠給戲院一筆包底費。
香江這邊還要更好一些,彎彎那邊的戲院包底費還更貴。
彎彎曾經發生一部電影上映一周票房總收入三百萬臺幣,制片方卻分不到一塊錢的情況。
全都交給戲院做包底費了。
如果電影一周的票房不足三百萬臺幣的話,制片方還必須再花錢贖回拷貝。
彎彎很多中小型電影公司都是被院線的包底制度給玩殘玩倒閉的。
李漢祥、張徹、胡金銓以及楚原四位香江大導演都曾闖蕩過彎彎電影圈,無一例外都鎩羽而歸。
這也是曾經繁榮的彎彎電影行業最終沒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最近幾年,彎彎的電影人很多都來到香江,小部分去了南洋。
人都沒了,電影自然就不行了。
之后彎彎也成為香江電影的后花園。
現在雷覺坤宣布取消院線包底制度,改為分成制度,對獨立電影公司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利好消息。
肯定有不少公司寧愿冒著得罪嘉禾與邵氏的風險,將自家電影拿到金公主上映。
陳家華對此早有預料倒沒什么驚訝的。
但他顯然低估了這件事情的影響。
他在去《摩登保鏢》還有《新難兄難弟》劇組探班的時候,很多人都在議論這件事情。
就連洪金保都不淡定,《鬼打鬼》電影試看的時候,悄悄找陳家華說這件事情。
聽他的意思似乎非常心動,想要去投靠金公主。
洪金保的獨立性很強,他雖和嘉禾有一家合作成立的寶禾,自己還有一家獨資的寶祥電影公司。.
金公主成立和取消包底制度對嘉禾的影響的確是最大的。
因為邵氏很多時候都是自產自銷,憑借大片廠制度,一年能夠制作上映三四十部電影。
邵氏院線也很少上映其他電影公司的電影。
唯有嘉禾,是很多獨立電影公司電影放映的首選。
而嘉禾又是出了名的霸道,連洪金保和許關文的錢都敢坑,更別說其他人。
現在洪金保都生出了異心,其他公司可能已經在和金公主聯系了。
不過想來鄒文淮應該是會拉攏洪金保,不然原時空他也不會直到德寶成立的時候才離開嘉禾。
在陳家華看來,取消院線包底制度是件好事,也是大勢所趨。
這進一步解開了香江電影的束縛,香江電影也將開始步入最輝煌的黃金盛世。
此時很多人都在關注金公主,陳家華卻更關注一家新成立的電影公司。
新一城影業!
誰也沒想到就是這家不起眼的小公司,未來兩年打得嘉禾和邵氏這對冤家不得不聯手。
雷覺坤顯然早有準備,吸引獨立電影公司的同時,自己也同樣扶持了一家公司來保證片源。
新一城的成立,意味著今后電影圈將要變得非常熱鬧了。
說實話,陳家華都弄得有些心癢癢。
倒不是想要投靠金公主,而是想讓寰亞也參與競爭。
不過想到今后其實更多還是院線之爭,陳家華也不得不收起心思,繼續蟄伏。
……
當整個電影行業都因為金公主而鬧得沸沸揚揚之際。
九龍觀塘牛頭角的一棟工業大廈內,一場簽約儀式正式落下帷幕。
說是簽約儀式,不過也就在一間狹小的辦公室,寥寥幾個人而已。
“陳總編,舒主編,以后就是一家人了。”陳家華收起合同笑著說道。
《電影雙周刊》的總編陳柏生苦笑回道:
“陳生,以后還需要你多多關照。”
“放心,既然《電影雙周刊》加入了《新報》報社,肯定會給與足夠的支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