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 夢回大明之我是崇禎皇帝
- 千年龍王l
- 1927字
- 2025-05-10 23:56:00
天很冷,京城十二月的寒風刮在臉上跟小刀子似的。
孫承宗的心卻熱乎乎的,剛剛辭出乾清宮的時候,他很鄭重的給皇帝施了禮。
走出乾清宮的孫承宗,腰桿如同標槍一樣筆直。
御座上的這位皇帝,不但手腕了得,心機也是十分的可怕。
看起來,這是要對江南那些官紳們下刀子了。
自嘉靖年間起,歷代皇帝不是不知道江南官紳的危害。只是礙于他們推出來代表朝廷利益的官員們!
嘉靖時代還不嚴重,可經歷了顧憲成、趙南星的時代之后。靠著同年、座師、還有這樣那樣的關系,已經是盤根錯節(jié),如同亂麻一樣理都理不清楚。
先帝任用了魏忠賢,本已經動搖了東林黨的根本。
可惜,先帝爺英年早逝!
當皇帝干掉魏忠賢的時候,孫承宗曾經暗中嘆息。以為這個皇帝,不過是個懵懂無知的少年郎。
卻沒想到,皇帝這么快就著手布置對付他們了。
心里想著事情,孫承宗回到文華殿。
“首輔大人,毛文龍說萬歲爺吩咐的,今天見了您之后就得回東江去。
您見是不見?”
“見!呃……另外,刑部有個叫洪承疇的。你把他喚來,老夫有話對他說。”
“諾!”
李浩送走了孫承宗,迎來了徐光啟。
這位老先生從銀川出發(fā),緊趕慢趕一個月便趕到了京城。據(jù)說昨天晚上回來的時候城門已經關了,在城外忍了一宿,今天城門剛剛開放便進了京,直奔紫禁城。
短短幾個月不見,原本就不胖的徐光啟更瘦了。身上的棉布袍子直逛蕩,李浩甚至覺得這老家伙借的衣服穿。
頭上的黑頭發(fā),比上一次見的時候少了不是一星半點兒,白頭發(fā)卻多了許多。連帶著,眉毛胡子也是白了好多。
“參見萬歲!”徐光啟大禮參見,被李浩一把從地上撈起來。
“徐先生,怎么弄成這副樣子。您這身子骨……!”
“萬歲!老臣緊趕慢趕,就是想著快快進京來見陛下。”
“呃……徐先生您是有什么事情要跟朕說?”這下輪到李浩懵了,難道說老先生得了絕癥,要跟自己交代遺言?
沒有B超沒心電圖,沒X光,更加不能驗血驗尿,這老先生怎么診斷的?不會是誤診吧……!
“萬歲!老臣想跟您請辭皇家書院的山掌,老臣想要去關中,繼續(xù)種土豆,種紅薯,種玉米。
種出多多的糧食,不讓大明百姓再受那饑餓之苦。”
說著話,徐光啟掙脫了李浩的手,再次拜了下去。
“徐先生,有什么事情咱們坐下說。”李浩趕忙攙扶著徐光啟,坐到了沙發(fā)上。
“萬歲可知道菜人?”徐光啟胡子哆嗦著看向李浩。
“菜人?姓菜的人?”李浩茫然的搖了搖頭。
徐光啟搖了搖頭:“歲大饑,
有贅某家者,其婦忽持錢三千與夫,使速歸。
已含淚而去,夫跡之,已斷手臂,懸市中矣。
.......
李浩懵了,作為撲街歷史作者,他是能夠明白這詩詞的意思。
滿篇其實只有兩個字,
“先生,您這是……”
“慘啊!
萬歲,此種慘狀頻現(xiàn)關中啊。
尤其是陜北、延安、榆林一帶,千里無雞鳴有些過了,百里無雞鳴肯定是沒錯的。
你知道,那里的孩子是不能隨便出門的。
只要一個看不好,就成了別人家鍋里的一團肉。
老夫活了一甲子的歲數(shù),也算是見識過人間慘劇。可……可關中的災情,老夫實在是看不下去。
臣乞萬歲,讓老臣回關中去。老臣要種多多的糧食,再也不能讓這種人間慘事發(fā)生在我大明了。”
徐光啟老淚縱橫,一邊說眼淚一邊順著粗糙的臉頰流淌。
“關中都到這個地步了?”李浩感覺被徐光啟盯得有些窒息。
“萬歲!光禿禿的,到處都是光禿禿的。冬日里連柴炭都沒得燒,別說草根樹皮了。
連草和樹都沒得了!
一家子人都縮在土窯洞里面,萬歲,您知道什么叫土棉么?”
李浩茫然的搖了搖頭,兩輩子也沒聽過這么多令人悲傷的詞匯。
“就是麻袋里面裝著一層土,晚上一家人蓋著土睡覺。
不但蓋著土,還有人吃觀音土。
肚子漲得跟球一樣,卻拉不出屎來,最后活活憋死了。
萬歲,您沒見憋死的人。自己硬是把谷道摳爛了,腸子都流了出來。
那腸子里,如同一塊一塊的石頭……”
李浩深深吸了一口涼氣,以前只是在史書里面聽說過災年的慘景。
今天聽徐光啟說起來……
乾清宮里面溫暖如春,可李浩的身子卻像是墜入了冰窖。
“幸好,老臣在藍田還有萬年種了幾千頃土豆。
這算是救了命了!
可這些土豆,只能解一時之難。到了明年開春二三月份,恐怕又要鬧春荒。
老臣想著,請朝廷調撥一些糧食。
只要渡過了來年的春荒,臣就有辦法讓關中再次富足起來。
萬歲!
土豆、紅薯、還有玉米可都是好糧食啊。
那土豆,一畝地能產千斤。紅薯,比土豆產量還要高一些。
玉米產量沒有那么高,但卻是耐旱作物。最適合陜北鬧旱災的地方種植!
只要把這些糧食種好,關中就不會再餓死人。
萬歲,請準老臣所請。”
“徐先生,朕會調撥糧食給關中,絕對不會讓關中鬧春荒。
但您,也得留在京城做皇家書院的山掌。
朕說句不該說的話,您也是上了春秋的人。
就算是把您累死在關中,又能救得了多少人?
不若把您的一身所學,教授給萬千學子。我大明有了萬千徐光啟,到了那個時候,我們可每個縣都安排人去推廣這些好糧食。
我大明,也可以做到災年不讓一個人餓死。
您說,這不比您親自守在關中種糧食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