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老灶臺
- 故事酒濃
- 南山一窟鬼
- 4100字
- 2025-02-22 21:33:09
##第一章:清晨搶火
天還泛著蟹殼青,福安里弄堂的石庫門樓上就傳來“哐當”一聲脆響。吳阿婆的搪瓷痰盂準點叩響了二樓地板,那聲響活像戲臺上的開場鑼,驚得檐角蹲著的花斑野貓弓起背,綠瑩瑩的眼珠子瞪得溜圓。
“催命鬼投胎嘞!”樓下灶披間里,李爺咬著半截前門煙,火星子在昏暗中一明一滅。他佝僂著背往煤球爐眼里塞引火紙,手指頭讓晨露沁得發紅。這些煤球碼得比國慶閱兵的方陣還齊整,每個蜂窩眼都朝著東南——這是老伴生前教的,說是接灶王爺的仙氣。
竹竿突然嘩啦啦一陣響,晾在二樓窗外的藍布衫兜頭罩下來。李爺剛要罵娘,就聽見張家姆媽尖著嗓子嚎:“要死咧!哪個缺德的偷我晾的引火紙!”那嗓門能戳破弄堂頂上窄溜溜的天,驚得隔壁老虎窗里探出三五個雞窩頭。
灶披間的門“吱呀”裂開條縫,吳阿婆拎著雕牡丹花的銅痰盂晃進來。銀絲燙的卷發還裹著粉紅塑料發卷,藍底白花的睡衣襟上沾著幾點隔夜粥漬。“張家的,儂當灶臺間是自家灶頭間啊?”她踮著三寸小皮鞋,痰盂往水泥地上一墩,震得墻上糊的三十年前《新民晚報》簌簌落灰。
張家姆媽攥著半截麻繩從后窗鉆進來,灰布衫蹭著煤灰,活像只炸毛的灰鴿子。“吳家阿姐講話要憑良心!”她揚手甩出團皺巴巴的報紙,“昨日夜里十點廿分,我親眼看見儂孫子拿火鉗夾我的引火紙!”
話音未落,門外叮鈴哐啷一陣響。送奶工老王蹬著二八大杠擠進弄堂,車把上掛的玻璃瓶撞得脆響。晾衣繩上打盹的麻雀驚得撲棱亂飛,正撞上豆腐西施捧著的青花瓷豆漿碗。“哎呀我的小祖宗!”四川媳婦的椒鹽普通話追著鳥影罵,“大清早觸霉頭!”
新搬來的程序員小顧舉著手機從后門探進半個身子,鏡片上還蒙著哈氣。“各位阿姨爺叔,我在拍Vlog……”話音未落,四川媳婦的虎頭拖鞋“啪”地拍在門框上:“瓜娃子!婆娘打架有啥子好拍!”嚇得小顧縮回脖子,手機差點掉進陰溝洞。
晨光這時才慢悠悠爬到灶王像上。供了三十年的畫像早熏得焦黃,唯獨右下角有塊銅錢大的油漬,任是堿水刷子都奈何不得。李爺瞇眼看去,那污跡今朝竟泛著點金箔似的光,活像灶王爺偷吃了麥芽糖沒擦嘴。
弄堂口忽然飄來油條香,混著煤煙味、豆漿氣,還有七十二家房客的晨起交響——涮馬桶的嘩啦聲、半導體里的蘇州評彈、誰家姆媽追著孫子喂早飯的吆喝。李爺摸出火柴盒,引火紙剛湊近煤球眼,就聽頭頂“咣當”又一聲——吳阿婆的痰盂二度敲響地板,這回還配著句蘇北腔的“催命呢!”
蜂窩煤騰起第一縷青煙時,灶王爺的油漬金光一閃,快得像老式相機漏了光。
##第二章:灶神顯靈
拆遷隊的皮尺拉進福安里那天,灶臺間飄出一股二十年沒聞見的蔥烤鯽魚香。那香氣像條活魚似的,順著石庫門的磚縫、老虎窗的裂縫、晾衣竹竿的節疤,一個勁往七十二家房客的鼻子里鉆。
李爺正蹲在門檻上修煤球爐,手里的火鉗“咣當”掉在地上。這味道他太熟了——老伴生前最愛做這道菜,鯽魚要挑半斤重的,蔥要選香蔥,煎得兩面金黃再淋上料酒,那香氣能飄到弄堂口。可老伴走了三年,這味道怎么……
“李爺!李爺!”張家姆媽跌跌撞撞沖進來,藍布衫的扣子都系歪了,“快去看看!灶臺間鬧鬼了!”
灶臺間的門虛掩著,門縫里漏出縷縷青煙。李爺推開門,只見冷了三年的鐵鍋正滋滋冒油,鍋鏟自己翻動著鯽魚,蔥段在油花里跳舞。墻上糊的報紙被熱氣熏得卷了邊,露出底下更老的《申報》,日期是民國三十七年。
“是李嬸回魂了!”吳阿婆抖著假牙喊,手里的痰盂差點摔了。她記得清楚,李嬸臨終前說過,要是拆遷隊來了,她做鬼也要護著這灶臺間。
程序員小顧舉著手機擠進來,鏡頭對準自動翻炒的鐵鍋:“各位觀眾,這是AI智能烹飪的最新突破……”話沒說完,鍋鏟“咣當”砸在灶臺上,嚇得他手機差點掉進油鍋。
當夜,七十二戶門縫里都塞進張焦黃紙條,毛筆字歪歪扭扭:“每月初三供麥芽糖,保拆遷平安”。字跡與灶臺間糊墻的三十年前拆遷告示一模一樣。
李爺捏著紙條,手抖得像風中的枯葉。他記得清楚,那年也是拆遷,老伴在灶臺前供了整宿的麥芽糖。第二天,拆遷隊就撤了,說是這灶臺間是文物。
“這字……”吳阿婆湊過來,老花鏡滑到鼻尖,“怎么像李嬸的筆跡?”
張家姆媽突然尖叫一聲,指著灶王像:“你們看!那油漬!”
供了三十年的油漬在月光下泛著詭異的金光,像塊活過來的琥珀。李爺湊近細看,那污跡里竟浮出張人臉——是老伴年輕時的模樣,正沖他笑。
“李嬸顯靈了!”四川媳婦的椒鹽普通話都變了調,“快去買麥芽糖!”
整條弄堂炸開了鍋。張家姆媽翻出壓箱底的藍布衫,直奔城隍廟徐記糖鋪;吳阿婆把養老錢換成五斤麥芽糖,在灶王像前壘出寶塔;小顧網購日本手工糖,被四川媳婦罵敗家:“老祖宗就認城隍廟徐記!”
初三月圓夜,程序員架在槐樹上的攝像頭拍到奇景:所有供糖化作金霧鉆進油漬,那污跡竟顯出“不拆”二字。次日拆遷辦通知暫緩,因文物局發現灶臺是民國商業大亨故居遺存。
李爺摸著灶臺斑駁的青磚,老淚縱橫。他記得老伴臨終前說過:“這灶臺間啊,是福安里的魂。”如今魂還在,可人……
灶臺間的門“吱呀”一聲,李爺回頭,恍惚看見老伴站在晨光里,手里端著盤蔥烤鯽魚,笑得像年輕時一樣好看。
“老頭子,”她輕聲說,“灶王爺說了,這灶臺間,拆不得。”
李爺揉了揉眼睛,灶臺間空蕩蕩的,只有晨光爬上灶王像,那塊油漬泛著溫暖的金光。
##第三章:糖衣炮彈
福安里弄堂的清晨,從麥芽糖的香氣中醒來。
張家姆媽天沒亮就守在城隍廟徐記糖鋪門口,藍布衫上還沾著昨夜的煤灰。糖鋪的老徐頭剛卸下門板,就見她一個箭步沖進來,手里攥著皺巴巴的鈔票:“老徐,今朝的麥芽糖我全包了!”
“張家的,儂這是要做糖販子啊?”老徐頭推了推老花鏡,鏡片上還沾著糖霜。
“灶王爺顯靈了!”張家姆媽神神秘秘地壓低聲音,“供糖能保拆遷平安!”
消息像長了翅膀,飛遍整條弄堂。吳阿婆翻出壓箱底的藍布衫,直奔城隍廟;四川媳婦把買菜錢換成麥芽糖,在灶王像前壘出寶塔;連程序員小顧都網購了日本手工糖,被四川媳婦罵敗家:“老祖宗就認城隍廟徐記!”
灶臺間成了糖的海洋。麥芽糖壘成小山,糖紙堆滿墻角,連空氣都甜得發膩。李爺蹲在門檻上修煤球爐,手里的火鉗“咣當”掉在地上。他記得老伴生前最愛吃麥芽糖,總說這甜味能讓人忘記煩惱。
“李爺,儂也去供點糖吧。”吳阿婆抖著假牙勸他,“灶王爺顯靈了,供糖能保平安。”
李爺搖搖頭,摸出半截前門煙:“我老伴說過,心誠則靈。”
當夜,七十二戶門縫里又塞進張焦黃紙條,毛筆字歪歪扭扭:“糖要心誠,莫要貪多”。字跡與三十年前拆遷告示一模一樣。
張家姆媽捏著紙條,手抖得像風中的枯葉。她記得清楚,那年也是拆遷,老伴在灶臺前供了整宿的麥芽糖。第二天,拆遷隊就撤了,說是這灶臺間是文物。
“這字……”吳阿婆湊過來,老花鏡滑到鼻尖,“怎么像李嬸的筆跡?”
灶臺間的門“吱呀”一聲,李爺回頭,恍惚看見老伴站在晨光里,手里端著盤蔥烤鯽魚,笑得像年輕時一樣好看。
“老頭子,”她輕聲說,“灶王爺說了,這灶臺間,拆不得。”
李爺揉了揉眼睛,灶臺間空蕩蕩的,只有晨光爬上灶王像,那塊油漬泛著溫暖的金光。
初三月圓夜,程序員架在槐樹上的攝像頭拍到奇景:所有供糖化作金霧鉆進油漬,那污跡竟顯出“不拆”二字。次日拆遷辦通知暫緩,因文物局發現灶臺是民國商業大亨故居遺存。
李爺摸著灶臺斑駁的青磚,老淚縱橫。他記得老伴臨終前說過:“這灶臺間啊,是福安里的魂。”如今魂還在,可人……
灶臺間的門“吱呀”一聲,李爺回頭,恍惚看見老伴站在晨光里,手里端著盤蔥烤鯽魚,笑得像年輕時一樣好看。
“老頭子,”她輕聲說,“灶王爺說了,這灶臺間,拆不得。”
李爺揉了揉眼睛,灶臺間空蕩蕩的,只有晨光爬上灶王像,那塊油漬泛著溫暖的金光。
##終章:人間煙火
拆遷暫緩的通知貼出來那日,福安里反而靜得像口枯井。吳阿婆的搪瓷痰盂不再叩響二樓地板,張家姆媽曬在竹竿上的引火紙晾到發脆也沒人偷,連四川媳婦罵小顧的椒鹽普通話都少了三分火氣。灶臺間的煤球爐整日冷著,倒像被抽了魂。
李爺蹲在門檻上卷煙絲,煙葉子碎屑簌簌落在青磚縫里。他總覺得耳邊缺了點什么——該是張家姆媽和吳阿婆斗嘴的聲兒,或是老王自行車鈴鐺驚飛麻雀的響動。如今連灶王爺畫像右下角那塊油漬都不冒金光了,灰撲撲的像口陳年痰盂。
冬至前夜落了雪,弄堂里積了層薄鹽似的白。李爺半夜被窸窸窣窣的響動驚醒,推開窗竟見灶臺間亮著暖黃的光。他趿拉著棉鞋摸黑下樓,老寒腿在雪地里蹚出兩道溝。
門縫里漏出的光暈染著七十二種香氣——寧波湯圓的芝麻香混著本幫紅燒肉的醬香,四川麻辣燙的辛氣纏著蘇式糕點的甜糯。李爺推開門,煤球爐竟燒得通紅,每個煤眼都燃著不同的火:張家姆媽最愛的煤球眼上架著砂鍋,燉著吳阿婆拿手的腌篤鮮;小顧網購的卡式爐煮著日式關東煮,咕嘟咕嘟冒著泡;連老王送奶用的鋁壺都架在火眼上溫黃酒。
“李爺來啦!“暗處忽地跳出個人影,四川媳婦系著藍布圍裙,手里端著青花瓷碗,“嘗嘗我老家的醪糟湯圓!“
吳阿婆從煤煙里探出頭,假牙上沾著芝麻餡:“張家姆媽偷了我三片火腿,儂要主持公道!“被點名的正蹲在灶角剝毛豆,聞言甩了把豆殼過來:“老棺材瓤子,火腿還是我去年臘月腌的!“
灶臺間倏地活過來。小顧舉著手機滿屋轉,說要直播“元宇宙里的市井煙火“;老王踩著雪送來鮮牛奶,瓶口結著冰碴子;連拆遷隊的小年輕都被拽進來,手里塞了碗酒釀圓子。李爺捧著豁口粗瓷碗,看白氣在冷空氣里織成網,恍惚見老伴坐在灶臺前沖他笑。
“快看灶王爺!“張家姆媽突然尖叫。
眾人抬頭,三十年來擦不掉的油漬竟凝成糖畫般的笑臉。那笑意是從皺紋里漾出來的,像吳阿婆數落人時憋不住的笑,像張家姆媽偷火紙得逞的竊喜,更像李爺望著煤球爐時,眼角堆起的褶子。
晨光微熹時,不知誰發現弄堂口的拆遷標語被人動了手腳。紅底白字的“拆“字上,糖漿淋出個歪歪扭扭的“留“字,甜絲絲地往下淌。底下添了行小楷:“此處有神明,最撫凡人心“。
雪停了,頭一籠煤球燃盡時,李爺摸出老伴的銅火鉗。灶臺角的裂縫里嵌著半塊麥芽糖,三十年前的包裝紙還依稀可辨。他蘸著晨露在青磚上寫:福安里的魂,是吳阿婆摔痰盂的響,是張家姆媽偷火紙的慌,是四川媳婦罵街的脆,是七十二家房客擠在灶臺前,等一鍋湯圓浮起的暖。
遠處傳來收破爛的吆喝,驚飛檐角麻雀。李爺瞇眼望去,灶王像的油漬又泛起金光,這次像極了老伴熬麥芽糖時,鍋里咕嘟的金泡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