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級本科表演班男生寢室。
回到寢室的江河,立馬就察覺到自己這幾個二貨舍友貌似都很亢奮。
“你們這是咋了,一個個怎么跟打了雞血似的。”
“江河,你回來的正好,朝兒可是把你給滅了,現在人家可是咱們98級表演班第一個接戲的人。”
江河頗為意外的看了看鄧朝。
后者微微揚起頭,嘴上卻謙虛道:“也不算接戲,就是去客串個角色。”
“學校不是不讓大一接戲嗎?”
“都說了是客串,哎,你跟誰喝酒啦?”
“你說呢。”
鄧朝在今天晚上格外活躍,差不多說上幾句話就要談進組的事情。
這小子跟他關系雖然很好,但心里也未必沒有競爭的心思。
大概是男人那股不服輸的勁兒吧,只要是跟表演有關的事情上,總會莫名其妙的升起一股較勁的心思。
雖然江河明知道這種較勁其實很幼稚,卻也樂此不疲。
在98級表演班中,他和鄧朝在所有同學中是獨一檔的。
田有良曾經評價鄧朝的表演不拘一格,可塑性很強。
而且還有很高的自信和表演欲,這些都是他骨子里很可貴的東西。
在天賦上,江河感覺好像確實是差了一截,好在他足夠的努力,還有外在的因素。
話劇《戀愛的犀牛》是一個關于愛情的故事。
劇本第一頁只有一句話:忘記是一般人能做的唯一的事,但我決定不忘記她。
翻看半天劇本,江河拿出紙筆開始分析劇本中的各個角色。
真正的演員就是這樣,需要了解的比如人物背景、性格和成長經歷等等。
就像海面上的冰山,展示給觀眾看到的,只是小小的一角,海面下隱藏著的東西才更龐大。
直接拿過來臺本就演的人,稱不上是演員,那叫提詞器。
因為不確定自己能夠出演哪個角色,江河愣是把所有的男性人物都做了詳細的筆記。
張瞳這姑娘也是如此,平常倆人沒事湊在一起,今天除了早上晨跑外,再沒見過面。
“江河,張瞳今天咋沒來找你?”
瞧著自己幾個室友那八卦的眼神,他哪里不知道這些家伙在想什么。
自己搞不上對象,整天盼著他倆鬧掰呢。
一連過去三天,張瞳終于找上他。
“你把角色背景這些都整理好了?”
江河拿出一沓厚厚的紙張,在她眼前晃了晃:“都在這里了。”
“你真夠快的啊。”
“不快,還是持久性比較強。”
沒聽明白他意思的張瞳略微有些疑惑,但隨后就高興道:“這部話劇的事情我跟老師說了,她挺支持我的。”
這姑娘心里還真藏不住事,萬一孟景輝那邊出紕漏了,到時候咋辦?
“我還沒跟田老師說,規矩你都懂,有些不知道怎么開口。”
“大一不允許接戲不假,但話劇還不一樣,你可以說說看。”
“等等再說吧!”
次日,孟景輝給江河來了個電話。
他和張桐的角色都定下來了,黑子和莉莉。
臺詞在配角中也是比較少的,不過也還好吧。
畢竟這邊是正兒八經的話劇,班級內排練出來的更多是在學習,有些地方就跟玩鬧一樣。
趕上下課的功夫,江河來到田有良辦公室。
“老師。”
“你還真能沉得住氣,我還以為你要排練前一天來和我說呢。”
“您都知道了?”
“廢話,別忘了誰把郝容介紹給你的。”
想想也是,這種事郝容也沒理由不知會老田一聲的。
拎起地上的水壺給老田茶杯中蓄滿茶水:“老師,那您的意思呢,如果不行的話,這次就算了。”
“你去倒是沒問題,但有一點必須提前跟你說清楚,作業一次都不能落下。”
這個問題讓他有點為難,中戲的作業很多都是兩兩一組完成的。
如果他去排話劇了,那跟誰捉對啊?
“可我自己....”
“什么你自己,張瞳在學校也是要交作業的。”
合著這點算計都用到自己身上了。
排練室內,張瞳聽說自己的角色是莉莉眉開眼笑。
倆人對了一陣臺詞,江河匆匆回了趟寢室,再回來的時候,手上多了個DV。
“沒見過誰這么排練的啊?”
“那是你早沒認識我,你早認識我,咱們早這么練了。”
話劇排練要多枯燥有多枯燥,不光是那海量的臺詞,還有舞臺動作以及演員之間的配合。
劇組沒結集之前,江河只能跟張瞳悶頭苦練。
排過一場后,立馬打開DV,反思自己的不足。
“哎,你們說這倆人一點不膩嘛?一場戲都排了十多天了吧。”
“人生第一次接戲,如果換成你,你會覺得膩嘛?”
“前幾天咱們還羨慕朝兒了,江河這貨不聲不響的也出去排話劇了。”
“他倆情況還不一樣,朝兒那個就是客串,話劇可沒有客串的說法。”
人群后面的鄧朝心里跟不是滋味。
想要贏江河一次真是太難了,明明前幾天還是自己占了先機,這才一轉頭的功夫,別人出去搞話劇了。
黑子這個角色臺詞不多,調動觀眾情緒的臺詞也很少。
在不斷修正改進的過程中,江河很明顯的意識到他對這個角色的挖掘已經到了瓶頸。
這可不是說他能演出來這角色最完美的部分,只是認知決定了他的高度。
短時間內,是很難對這角色有所突破。
無事可做的時候,他倒是私底下嘗試過《戀愛的犀牛》中那偏執的男主角。
然而他對所謂偏執的理解,總感覺還差點意思。
從DV里看著自己表演,有種不倫不類的感覺。
咚咚咚~
敲門聲響起的瞬間,張瞳沒等他回應就直接闖了進來。
“我就知道你肯定在這里,給你看個好東西。”
順著她的動作,江河也注意到她手中的兩張光碟。
“什么片子?”
“一部是去年被封殺的《小武》,另外一部是《泰坦尼克號》。”
很多人不明白為什么很多藝術院校會用禁片來進行學習和教學,其實這事很好理解。
它不是為了迎合西方主流的文化和價值觀,更多的是通過電影來感受導演的鏡頭語言。
為什么很多圈內人瞧不上商業喜劇電影,就是因為私貨太少。
觀眾眼中的電影和專業院校出來的演員眼中的電影,壓根就不是一個東西。
這里跟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還真就無關。
主要還是思考,受過專業系統學習的演員,總會不自覺的通過電影中每一個微小細節來揣摩導演要表達的東西。
這就是學習的后遺癥啊!
正經觀眾誰管你夾帶什么東西,引起共鳴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