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春天,江心秋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驚訝的決定——放棄計算機專業,轉學法律。
“你瘋了嗎?“導師拍著桌子,“再有一年你就能拿到博士學位了!“
江心秋站在導師辦公室里,目光堅定:“老師,我考慮了很久。最近發生的幾起互聯網侵權案件讓我意識到,技術發展需要法律的規范。“
導師嘆了口氣:“是因為那個音樂版權案吧?“
江心秋沒有否認。三個月前,余曉娓在維也納給他打電話,聲音里帶著哭腔。她的一首原創鋼琴曲被某音樂平臺盜用,卻因為對國內法律不熟悉而維權無門。
“我幫不了她。“那天晚上,江心秋對著電腦屏幕發呆。他精通代碼,卻對法律條文一竅不通。這種無力感讓他徹夜難眠。
轉學法律并不容易。江心秋需要從頭開始,但他比任何人都努力。他會在圖書館待到凌晨,把厚厚的法典翻得起了毛邊。同學們都說他是個怪人,明明可以靠編程賺大錢,卻偏偏要來背這些枯燥的條文。
2011年,余曉娓從維也納回國。她瘦了很多,但眼神更加明亮。
“我拿到了演奏家文憑。“她說,“還簽約了一家唱片公司。“
江心秋看著她,突然發現她左手無名指上多了一枚戒指。很簡單的銀戒,卻刺痛了他的眼睛。
“這是......“
“哦,這個啊。“余曉娓轉動著戒指,“在維也納買的。聽說戴在無名指上能保護手指,對我們彈鋼琴的人來說很重要。“
江心秋松了口氣,隨即又為自己的多心感到羞愧。他們坐在外灘的長椅上,像兩年前一樣看著黃浦江的夜景。
“你變了很多。“余曉娓說。
“你也是。“
他們都笑了。兩年時間,足以改變很多事。余曉娓的琴聲更加成熟,而江心秋的眼神里多了幾分銳利。
“我接了個案子。“江心秋說,“一家互聯網公司侵犯音樂版權,我想幫受害者討回公道。“
余曉娓轉頭看他:“就像當年我的曲子被盜用一樣?“
“嗯。“江心秋點頭,“這次我會用法律武器保護創作者。“
余曉娓沉默了一會兒,突然說:“我下個月要在上海音樂廳開獨奏會,你來嗎?“
“當然。“江心秋說,“我會坐在第一排。“
獨奏會那天,江心秋果然坐在第一排。余曉娓穿著紅色禮服走上舞臺,聚光燈下的她美得驚心動魄。她彈的是肖邦的《英雄波蘭舞曲》,氣勢磅礴。
最后一個音符落下時,江心秋看見她眼中閃著淚光。他知道,這首曲子是獻給所有堅持夢想的人。
演出結束后,余曉娓在后臺等他。
“我決定了,“她說,“要成立一個音樂版權保護基金會。“
江心秋笑了:“我可以當法律顧問。“
“一言為定。“余曉娓伸出手。
他們的手握在一起,就像多年前在師大南路宿舍初見時一樣。只是這一次,他們都找到了為之奮斗的方向。
(未完待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