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條金融之路
- 朱鈞鈞
- 3726字
- 2025-02-13 15:47:31
第一部交易所規則
匯票首先是商貿活動的支付手段,大商人是主要使用群體。匯票主要作為支付工具,是因為大商人沒有太多的匯票交易需求。17世紀,匯票在法蘭克福逐漸演變出信用功能和投資功能,更多的投資者群體參與匯票交易。金融活動越來越頻繁也帶來新的問題,即交易所是否允許匯票交易以及如何交易?這是法蘭克福制定第一部匯票交易規則的背景。1666年法蘭克福頒布的匯票交易規則也被稱為法蘭克福交易所的第一部交易所規則。
匯票交易中心
法蘭克福集市逐漸發展出頻繁且定期進行的金融交易。除了傳統的手工業者、商人,經紀人、包括國王在內的富有個人、尋求貸款的各色人等也逐漸向法蘭克福集中。富有個人可以通過匯票將金錢給經紀人,再通過經紀人貸款給其他需要金錢的商人。匯票本身也在各個集市之間流轉,直到被最終兌回。此外,集市上逐漸出現投機商。這些人的目的不是交易商品,也不是存貸款,而是賺取匯票在各地的價格差,既包括同一種錢幣在不同城市的價格差,也包括不同錢幣在不同城市的價格差。
16世紀之后,法蘭克福成為德意志地區主要的匯票交易場所。不僅德意志各王國的國王、貴族等經常參加法蘭克福集市,荷蘭、意大利、北歐等地的商人也定期參加。多數匯票交易者將法蘭克福作為匯票支付的地點,將法蘭克福春秋集市作為匯票支付的期限。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匯票已經成為集市上大商人之間的主要支付手段,甚至集市貸款也一般采取匯票的形式收付款項,以至于馬丁·路德稱法蘭克福集市為“流淌著黃金和白銀的巢穴”。各類人群經常參加法蘭克福集市的另一個目的是搜集信息。集市上有人們從全球各個地方帶來的新信息,包括政治和經濟信息,以及某個機構或商人的具體信息。商人們需要依靠這些信息進行決策,發現新的商機,了解商業合作伙伴的信譽。
匯票最初的功能是支付,后來演變成信用手段,最后匯票成了投資標的。[1]匯票最初用于解決金銀等錢幣遠距離運輸帶來的麻煩。匯票也可以規避基督教關于禁止資本收取利息的規定,因為匯票經常用于兩個城市之間兩種貨幣的收付,匯票涉及的傭金被認為是提供服務的補償而不是資本收息。在匯票誕生之初,商人們就知道它也是一種信用工具。不同城市的集市之間存在交易時間差,從一個城市開出匯票然后到另一個城市支付意味著執票人為開票人提供了一筆貸款。正是因為匯票成為信用工具,所以其受到商人們的普遍歡迎,甚至同一個城市的大商人也愿意開具匯票而不是立即支付錢幣等現金。
在匯票被引入德意志地區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存在匯票相關的法律。商人根據良好的商業習慣經營匯票業務,而這種商業習慣很大程度上具有類似法律的效力。[2]現代人難以想象當時歐洲大商人的口頭承諾就可以替代法律而使匯票業務順利進行。當然,一方面當時的大商人還屬于小眾群體,資本雄厚,多數大商人互相認識;另一方面大商人只與信任的合作伙伴開展業務。
1604年,法蘭克福集市的6位大商人發表聲明,匯票的出具和接受不需要簽字確認,口頭接受或承諾即可。如果開票人不接受匯票或者接受但不愿意支付款項,執票人可以到匯票公證處,邀請見證者并申請裁決。如果這類申請沒有出現,則說明匯票被接受并且順利支付。在法蘭克福集市期間,匯票公證人每天上午11點到12點以及下午2點到4點在巴福斯教堂附近的庭院調解糾紛。[3]
中世紀時期的匯票有時并不規定一個具體的支付日期。法蘭克福市政府多次通過法令或公告(如1592年9月7日和1604年7月24日的公告)規定匯票的支付日期。執票人無權要求在第一個集市周之前支付,但可以要求在第二個集市周的周二至周五,最晚到周六支付。如此,第二個集市周通常也被稱為支付周。此外,其他城市開具的匯票需要提前14天通知執票人支付日期。
16世紀中后期,法蘭克福逐漸成為德意志地區最著名的集市。匯票、錢幣等金融產品的交易也逐漸集中到這里。金融交易吸引了越來越多與商業貿易無關的參與者,他們交易匯票或錢幣并不是因為出售貨物,而僅僅出于投資、融資或者投機的目的。隨著參與者群體的擴大,人們逐漸開始在集市之外交易匯票。匯票從大商人的支付工具和信用手段,逐漸擴展成富裕個人的投資甚至投機工具。
是否允許匯票交易?
隨著匯票使用者群體的擴大,匯票是否可以通過背書轉讓,或者說,是否允許匯票在集市上自由交易?這個問題在法蘭克福引起長久的爭論。16世紀,意大利、西班牙和荷蘭地區已經允許匯票交易,但法蘭克福直到17世紀中葉才最終確立匯票交易規則。[4]
至于是否允許匯票自由交易,反對交易的聲音主要來自法蘭克福商人。他們認為,匯票交易將導致開票人和執票人相互不認識,進而導致匯票結算時出現各種糾紛。而匯票作為服務于商業活動的金融工具,應該建立在開票人和執票人相互信任的基礎之上,故而不應該允許匯票交易。支持交易的商人認為,每次結算時,執票人必須親自或由代理人去另一個城市兌換現金,非常麻煩,這既增加了交易成本,也增加了匯票沒有被贖回或兌付的風險。允許匯票交易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法蘭克福市政府收集了歐洲各個城市對匯票背書交易的態度,發現德意志地區其他城市都禁止匯票交易,荷蘭地區卻支持。最終,法蘭克福市政府于1620年、1635年和1639年多次做出禁止匯票交易的決定。這個決定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法蘭克福成為金融交易中心。1648年三十年戰爭結束,隨著戰后貿易和金融等相關經濟活動逐漸活躍,法蘭克福市政府和商人逐漸改變了此前的看法,但還是花了十幾年時間討論,最終于1666年公布匯票交易規則。基于這次制度創新,法蘭克福金融市場發展掀開了新的一頁。[5]
1652年法蘭克福秋季集市期間,16位大商人向市政府提出12個建議,要求其參照其他貿易城市頒布匯票交易相關的法令,內容包括匯票交易和匯票經紀業務。漫長的14年之后,法蘭克福市政府才決定頒布法蘭克福歷史上第一部匯票交易規則。盡管匯票還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標準化的證券,但匯票交易規則使得法蘭克福在三十年戰爭之后快速恢復了金融交易,鞏固了德意志地區領先金融市場的地位。[6]為什么法蘭克福市政府需要14年的時間來決定是否頒布匯票交易規則?其中原因與1585年市政府決定是否批準并公布統一的錢幣兌換價格表時的考慮相似,即市政府認為商業貿易應該遵循自由競爭原則,議會或政府不應該過多干預,只有商人們普遍需要政府頒布法令或制定制度時,市政府才會干預。法蘭克福市政府就1652年商人的提議而建立專門的委員會,研究歐洲其他城市的法律,包括奧格斯堡、烏爾姆、紐倫堡、斯特拉斯堡、科隆、漢堡和不來梅。經過多年的研究和討論,法蘭克福最終通過了匯票交易規則,成為德意志地區較早允許匯票交易的城市。此后布雷斯勞于1672年,萊比錫于1682年,不倫瑞克于1686年,但澤于1701年,奧格斯堡于1707年/1716年允許匯票交易。[7]
匯票交易規則
1666年的法蘭克福匯票交易規則共20條,其中重要的內容包括:匯票接受支付需要書面確認;認可匯票多次背書轉讓,即允許匯票自由交易;建立商人登記處[8]。匯票申訴時間還是保持不變,即第二個集市周的周二至周六。執票人要求開票人支付款項的聲明還是需要在第一個集市周的周一和第二個集市周的周二早上9點之間提交。如果匯票支付出現問題,公證處會將這個匯票記錄到一個專門的賬簿上,在接下來的集市支付和結算期間,相關的開票人只能使用現金支付款項,而不能參與集市環形清算的流程。[9]自然,這類懲罰對大商人來說相當嚴厲,因為其他商人不太愿意接受現金支付。這種早期的懲罰措施迫使大商人維護自己的信用,確保開具的匯票可以按照規定順利兌付。
這部匯票交易規則具有重要意義。這是法蘭克福金融市場發展史上第一部詳細規定當時重要金融產品的交易、結算和登記等事項的交易規則。雖然其相對于現代的交易規則還比較初級,但首次從法律上確定了匯票可以自由交易,并且翻譯成荷蘭語、法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傳到其他金融中心,也顯示出法蘭克福當時與歐洲其他金融中心的密切聯系。法蘭克福交易所將該規則視為交易所歷史上的首部交易所規則。這部交易所規則的制定過程顯示出法蘭克福市政府的謹慎態度,其經過十幾年的調研才正式推出。此后,專家委員會成為德意志地區監管機構制定相關制度時經常采用的方式。
1675—1776年,法蘭克福頒布了多部更新版的匯票交易規則,主要原因是德意志地區統一將帝國塔勒作為強制結算和支付貨幣。更新版的規則反映了貨幣上的變化。此外,新版規則還允許商人在集市的支付周之外結算,以及交易所每周五組織結算。這個規定顯示金融交易時間延長到集市之外,金融市場逐漸與法蘭克福集市脫鉤。此后,法蘭克福產生一群專門從事金融交易的商人和經紀人,他們組成的團體逐漸演變成法蘭克福第一代私人銀行,也稱商人銀行。[10]
按照業務類型,當時的匯票可以分為貿易匯票、貸款匯票和投機匯票。匯票交易者經常使用不同錢幣在不同城市之間完成支付,通過不同錢幣之間的價格差,以及各地域和各時期之間的價格差獲得投機利潤。投機匯票最早在安特衛普交易,后來傳到阿姆斯特丹和法蘭克福。奧斯博士記錄了一種投機活動:“他開具匯票給某個大商人,獲得1 000塔勒銀幣,而按當時的錢幣兌換價格可以換82~83十字幣銀幣,并在2~3個月之內的法蘭克福集市支付同樣金額的銀幣;匯票到期之前,大商人又延長匯票支付期限到3個月之后,支付地點為安特衛普,并且支付價格為86~87十字幣銀幣。”通過這種投機方式,商人往往可以獲得比集市貸款更高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