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地府對賬(4.3k)
- 西游:長生從拜師鎮元子開始
- 貳月拾一
- 4300字
- 2025-02-15 00:11:00
不多時,地藏王菩薩急走了出來,向鎮元子合掌施禮:“阿彌陀佛,原是地仙之祖鎮元大仙駕臨,貧僧有失遠迎,萬望恕罪。”
鎮元子還禮:“菩薩別來無恙!”
而后,鎮元子又指了指身旁之人:“此乃小徒青陽。”
李修安也是對著地藏王菩薩行了一禮。
地藏王微微頷首,將二人引入內殿,又令人奉上果實素醴。
地藏王道:“地府向來寒磣,若有怠慢之處,二位多多見諒!”
鎮元子朗笑道:“有道是客隨主便,菩薩何必拘泥小節。”
雙方舉杯,你來我往,談笑風生。
酒過三巡后,地藏王看了一眼李修安,若有所思道:“大仙此番前來,只怕醉翁之意不在酒,還請大仙明示。”
鎮元子道:“既如此,那貧道便就事論事了,不瞞菩薩,此番前來地府是為我這徒兒討個說法。”
地藏王:“哦?大仙請說,愿聞其詳。”
而后鎮元子把那勾魂之事從頭到尾,細細道來。
地藏王聽完后,眉頭一皺,他差人叫來了十代冥王,又把這勾魂之事轉述了一遍。
十代冥王也是滿頭大汗,一臉詫異:“大仙門下的關門弟子那必然也是得道真人,想必是那勾死人弄錯了,他們有眼無珠,確是罪該萬死!”
鎮元子并不滿如此糊弄的回答,反駁道:“常言道:官差吏差,來人不差。那二位勾魂鬼可是親手拿著你們的批文,那批文上黑紙白字寫著我徒兒名字,豈能一句弄錯搪塞過去。”
“這……”十代冥王面面相覷。
見此,地藏王道:“多說無益,你們去把那生死簿拿過來,是否弄錯,一對便知。”
十代冥王豈有不從之理,連連稱是,即命掌案的判官取出文簿來查。
判官領命不敢怠慢,便到司房中,捧來五六簿文書并十類簿子,逐一查看。
在蠃蟲(注:又稱裸蟲)簿,魂字三千一百二十號上,注著李修安名字,乃東土洛陽人氏,該壽四百四十三歲,應卒于厄災。
另注:生前褻瀆神靈,私受香火,欺民愚民,歿后當墮血池獄。
聽到生死簿上如此評價,李修安震驚不已,滿臉不可置信。
褻瀆神靈?私受香火,欺民愚民?這竟然說的是我?
褻瀆神靈,李修安只記得原主六歲的時候調皮,偷偷對著佛像撒了泡尿。這要算褻瀆神靈,那這神靈的心眼未免也太小了吧?
至于私受香火,欺民愚民,這又從何說起?完全是莫須有的罪名。
李修安忍不住道:“褻瀆神靈這一條暫且不提,私受香火,欺民愚民,這又從何而來?須知在下自而立之年拜入師門,如今四百多年,從未離開過觀中,這點師父老人家可以替我作證。”
鎮元子點頭:“實乃荒謬!我這徒兒自束發入道,四百年來未離五莊觀半步!”
十王一時汗顏,道:“大仙息怒,普天之下同名同姓者多,說不定與上仙同名同姓罷了。”
李修安想了想,也有些道理。
于是十王令判官再核再查。
判官只得照做,果又找出幾個同名同姓之人,然而那幾位無論籍貫還是年齡皆對不上。
反倒是一開始的那份,不但籍貫年齡對得上,就連他的父母兄弟姐妹之名皆是一一核對無誤。
這也就是說,生死簿上確是如此記載,他李修安在他自己都不知情的情況下,成了罪大惡極之人。
核對結束,李修安還是無法相信自己在生死簿上的評價竟是這樣。
以前,李修安只知道陽間有很多冤假錯案,不曾想到了陰曹地府也有此類情況。
鎮元子也是極為不滿地哼了一聲,李修安一直在萬壽山五莊觀勤懇修行,自己的徒兒品行如何,他豈能不知。
見此,十代冥王也是內心發憷,急忙道:“大仙息怒,大仙有所不知,曾有齊天大圣孫悟空者大鬧地府,硬奪生死簿,強行消名了賬,致使生死簿出現諸多紕漏。”
“吾觀大仙弟子身正心明,道法高強,定不會做出那傷天害理之事,想必是生死簿出了岔子,記渾了名。”
“大仙弟子既已得道,稱得上當世一地仙,其名不該在生死簿上也,吾等這就讓判官勾去其名。”
聽聞此話,鎮元子臉色稍微緩和了些。
“不知徒兒意向如何?”鎮元子問李修安道。
李修安點頭:“可。”
說實話,李修安并不相信十代冥王的這套說辭,有些事看破不說破。
十代冥王也是暗舒了口氣。鎮元子大仙,地府可得罪不起。
如果追究下來,他們十位冥王難辭其咎。
不得已,情急之下,把這一切推在了猴子身上,反正當年鬧地府之事確實是真的,但至于這兩者有沒有關聯,鬼都不知道。
至于勾掉李修安在生死簿上的名字,影響肯定也是有的,但問題不大。
如今他習得大神通,且已得道,又是鎮元子的愛徒,即便現在尚未成仙,未來遲早成仙不在話下。
假如他成仙之后,成了作惡多端之徒,雖然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但真到那時南斗星死簿上自有其名,也用不著他們地府操心。
世人只知生死簿,殊不知,這天上還有一本針對神仙的簿子,名為南斗星死簿。
顧名思義,記錄在上面的名字,只有死沒有生,針對的正是未跳出三界的五仙。
最為典型的便是西游記中的涇河龍王,很多人以為他是被那袁守誠給坑了,甚至有陰謀論說這是佛道聯手做局。
但實際上在西游記中,地府十王有明確回答過李世民這個問題:“自那龍未生之前,南斗星死簿上已注定該遭殺于人曹之手,我等早已知之。”
也就是說,即使沒有袁守誠打賭這事,他最終的命運不會改變,依舊是遭殺于人曹之手。
判官依命,勾去了李修安在生死簿上的名字。
地藏王菩薩在一旁并未阻止,待確定已勾去李修安之名后,地藏王菩薩這才開口道:“佛曰:一切諸果,皆從因起,一切諸報,皆從業起。吾觀青陽后輩目光無神、元神渙散,只怕是有因果纏身。”
聽聞菩薩之言,李修安陷入沉思,聯想到前幾日心神不寧,以及昨夜所做之夢似乎也有別的寓意。
李修安一早就懷疑自己是否無意間沾染了些不好的因果。
于是李修安對著地藏王菩薩行了一禮,真心求教道:“多謝菩薩提醒指點,但青陽左思右想,始終不解,因從何來,果在何處?還請菩薩指明方向,青陽感激不盡。”
地藏王菩薩卻是搖了搖頭:“阿彌陀佛!貧僧只見果相,難窺因由。”
也就在這時,一旁的判官欲言又止,想了一番,鼓足勇氣道:“上仙若想知身陷何種因果,這有何難。”
此話一出,李修安倍感詫異。
于是又行了一禮請教道:“判官大人有辦法?”
判官連忙回禮:“大人二字不敢當,在下崔鈺,不瞞上仙,在下自任判官以來,每日審判游魂無數,無論善惡好壞,皆一一記錄在冊,其中有幾例生魂似與上仙有所牽連,不知當講不當講?”
最近陽間來的鬼魂太多,判官難免忙碌不息,顧及不暇,直到剛剛,他才偶然想起了一些事。
這下李修安更是驚訝不已,但不管如何,李修安自覺問心無愧。
“子曰:君子坦蕩蕩!崔先生直說無妨。”
于是崔鈺便把自己審判幽魂涉及到與李修安有關之事全說了出來。
這些年來,判官審判生魂無數。每每審到洛陽李氏家族,總有人高呼:“自己先祖鏡湖先生曾飛升天庭,乃得道大仙,希望他們地府能看在上仙情面,給予些方便投個好胎。”
又或者生前作惡,來了地府,親眼所見地獄慘象,嚇得半死,高呼先祖鏡湖先生之名,懇請地府開恩,網開一面。
當然,這種情況,判官基本上視而不見,該怎么判還是怎么判。
聽到這,李修安沉默了,他在竭力回憶。
鏡湖先生是他未入觀,在洛陽時取的雅號。
可問題是,因為早早就知道了這是西游世界,李修安一心追求長生,因此并未成家立業,自然也沒有結婚生子。
而且,他確信自己也沒有私生子,別說私生子,就連養子也沒有。
此外,他父母早逝,幼時便被過繼給了伯父伯母,他服侍二老,直到他們離世。
難道是堂哥李獻的后人?
但這所謂的飛升成仙,天庭上仙,這又從何說起?到底是誰造的謠?
越想越迷糊,李修安只能無奈道:“貧道入道前是個獨門清,這后人與成仙之說究竟從何而來?”
判官搖頭:“在下也說不清,不過,有些洛陽李氏家族生魂生前惡行累累,如今還在地獄受苦,上仙如若不介意……”
李修安知道他的意思,點頭道:“有勞崔先生了,常言道:賬不對不明,貧道也想知道這其中種種因果。”
判官雙手作揖:“上仙客氣了。”
而后向身后的十王請示,十位冥王自無二話。
一旁的鎮元子也道:“徒兒去吧,去聽一聽這前因后果,看一看這十八地獄之景,對你堅定道心也未嘗是壞事。”
一旁的地藏王菩薩也是微微頷首。
于是在判官崔鈺的帶領下,徑行數里,忽見一座高山,陰云垂地,黑霧迷空。
李修安問道:“這是什么山?”
判官道:“乃幽冥背陰山,此山背后便是那一十八層地獄。”
李修安點頭,判官繼續帶路,二人上得山巖。
此山果不一般,非陽世之名山,實陰司之險地。
山不生草,峰不插天,嶺不行客,洞不納云,澗不流水。岸前皆魍魎,嶺下盡神魔,洞中收野鬼,澗底隱邪魂。
二人剛一上山,魑魅魍魎,野鬼邪魂,有蠢蠢欲動的、有嚇得瑟瑟發抖的、有面露兇相惡語恐嚇的。
一陣陣喧喧鬧鬧,吆吆喝喝。
李修安發現自己每過一處,陰背山皆會引起一陣騷動,幸有牛頭馬面、各路鬼差舉著鞭子施展神力維持著秩序。
判官歉意道:“望上仙多有包涵,你是活人,那些個野鬼邪魂見了,就如同在陽間有人親眼見到惡鬼邪魂一般。”
李修安點頭,表示理解。
畢竟少有活人來地府,就算有,也絕不會有人來這種地方。
過了陰山,前進,又歷了許多衙門,一處處俱是悲聲震耳,惡怪驚心。
判官駐足,對李修安道:“這便是那一十八層地獄。”
李修安很早就聽說過十八層地獄,但具體哪十八層并不知曉。
于是問道:“是哪十八層?”
判官回道:“此十八地獄名為吊筋獄、幽枉獄、火坑獄、酆都獄、扒舌獄、剝皮獄、磨捱獄、碓搗獄、車崩獄、寒冰獄、脫殼獄、抽腸獄、油鍋獄、黑暗獄、刀山獄、血池獄、阿鼻獄、秤桿獄。”
好家伙,全都是酷刑的名字,再聽一聽這凄慘無比的悲呼聲,李修安心中驚慘不已。
如此,再一聯想到此前生死簿對于他的評價,李修安后背發涼。
李修安又問道:“假如我師父并非鎮元子大仙,而我又沒有那通天本事,那今日是否合該我要進那血池地獄受苦了?”
聽到這話,判官愣住了。
隨后搖了搖頭,極為嚴肅道:“上仙說笑了,上仙可知地府為何總是如此忙碌不堪?”
李修安回答道:“那是因為每日入地府之魂太多?”
判官道:“這只是其一;其二,所有的魂魄進入地府都有二次審判的機會,允許任何生魂上堂辯解、伸冤,生死簿只不過作為生前評價的一個對照,但并非全部。”
李修安了然,心想這還差不多。
但判官又補充道:“當然,因為冤魂太多,地府人手又有限,難免也有疏漏之處,這點我不否認。”
“唉,地府的情形,上仙你也親眼見到了,真心希望這陽世間少些征伐,少些殺戮,尤其是那南部瞻洲,貪淫樂禍,多殺多爭,乃口舌兇場,是非惡海之地,每日入地府冤魂最多,數次差點踩踏了那奈何橋。”
聽聞此話,李修安忽的想起了前世關于和平的話。也是深以為然地點頭道:“是啊,希望四大部洲人人能夠和平相處,少些紛爭,不枉造殺孽!”
判官自知失言,心中正在懊悔后面這些話不應該當著李修安的面說出來。
沒想到的是,李修安與他在這方面志同道合。
他對著李修安深深一拜:“和平這兩個字說的太好了,人與人之間和氣才能平靜。”
李修安倒有些不好意思:“崔先生誤會了,這個詞可不是我隨意想出來的。”
“算了,不提也罷。”
不管怎么樣,判官打心里對李修安多了幾分敬意。
“上仙,那便隨我來吧!”
李修安跟在他后面,一一行走在十八層地獄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