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壹篇 立命之學


余童年喪父,老母命棄舉業1學醫,謂可以養生2,可以濟3人,且習一藝以成名,爾父夙心4也。

注釋

1.舉業:指科舉考試。

2.養生:養活自己及家庭,獲得生活保障。

3.濟:救濟。

4.夙(sù)心:平素的心愿。

譯文

我童年時,父親便去世了,母親讓我放棄科舉考試去學醫,說學醫可以養活自己及家人,有生活保障,也可以用醫術來救濟他人,而且學得一門手藝并以此成名,也是父親平素的心愿。


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1偉貌,飄飄若仙,余敬禮之。語余曰:“子仕路2中人也,明年即進學3,何不讀書?”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4皇極數5正傳,數該傳汝。”

余引之歸,告母。母曰:“善待之。”試其數,纖悉6皆驗。余遂啟讀書之念,謀之表兄沈稱,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開館7,我送汝寄學8甚便。”余遂禮郁為師。

注釋

1.修髯:長須。髯,兩腮的胡子,也泛指胡須。

2.仕路:仕途。

3.進學:在明清兩代指童生考取生員,進入府、縣學讀書。凡是通過了縣試、府試兩場考核的學子,即被稱為童生;進學的童生則被稱為秀才。

4.邵子:邵雍,字堯夫,謚號康節,自號安樂先生、伊川翁,后人稱百源先生,北宋哲學家、易學家,有內圣外王之譽,著有《先天圖》《伊川擊壤集》《皇極經世書》等。

5.皇極數:出自《皇極經世書》,該書是一部運用易理和易教推究宇宙起源、自然演化和社會歷史變遷的著作,全書共十二卷。此指其中所包含的象數推理法則。

6.纖悉:細致而詳盡。

7.開館:指先生開設學館教授學生。

8.寄學:寄宿求學。

譯文

后來,我在慈云寺遇到一位老人,他長須飄飄,身軀偉岸,相貌堂堂,看起來就像神仙一樣,我非常尊敬他,并以禮相待。他對我說:“我看你是仕途中人,若參加科舉考試,明年就能考中秀才,為什么不去讀書呢?”我把原因告訴了老人,并且詢問他的姓名和籍貫。他回答說:“我姓孔,是云南人。我得到了邵雍先生《皇極經世書》的真傳,按照命數,我應該把它傳給你。”

我把他請回家,將這件事告訴了母親。母親說:“你要好好對待他。”其間,我多次請孔先生替我推算,結果哪怕是非常細微的事都得到了驗證。于是我又動了讀書的念頭,與表兄沈稱商量,表兄說:“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中開設學館授學,我送你去那里寄宿讀書也很方便。”于是我便拜了郁海谷先生為師。



孔為余起數1:縣考童生,當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學2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處名數皆合。復為卜終身休咎3,言:某年考4第幾名,某年當補廩5,某年當貢6,貢后某年,當選四川一大尹7,在任三年半,即宜告歸8。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9,當終于正寢,惜無子。余備10錄而謹記之。

注釋

1.起數:占卜時的起始術語,也叫“起課”。

2.提學:“提督學政”的簡稱,專門負責文化教育的最高行政官。

3.休咎:兇吉,善惡。

4.年考:即歲考,明清兩代由各省提學官主持,主要針對在校生員的黜陟考試。根據成績分為六等,成績優異者予以獎勵,成績不佳者則受到懲罰或降級。

5.補廩:明清對生員的獎勵方式。在明清科舉制度中,生員需要通過歲試和科試兩次考試,成績優異者可以被補入廩生的名額,這一過程被稱為“補廩”。

6.貢:指貢生。在科舉制度下,府、州、縣生員(秀才)中成績或資格優異者,會被選拔升入國子監讀書,稱為“貢生”。

7.大尹:對府縣行政長官的稱呼。

8.告歸:舊時官吏告老回鄉或請假回家。

9.丑時:半夜一點到三點。

10.備:詳細的,完全的。

譯文

孔先生為我推算命數:在縣里參加童生考試,最終會考第十四名;府考,第七十一名;提學考,第九名。我第二年去參加考試,這三次的名次與推算結果完全相同。孔先生又為我占卜一生的兇吉,他說,我在某年的年考中會考取第幾名,某年會補為廩生,某年成為貢生,成為貢生后的某一年會被選為四川省某縣的知縣,在任三年半,就應該辭官回鄉;我在五十三歲那年的八月十四日丑時就會壽終正寢,可惜命中無子。我把這些話都記錄下來,并且牢牢記在心中。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數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懸定1者。獨算余食廩米2九十一石五斗當出貢3,及食米七十余石,屠宗師4即批準補貢,余竊疑之。

后果為署印5楊公所駁,直至丁卯年6,殷秋溟7宗師見余場中備卷,嘆曰:“五策8,即五篇奏議也,豈可使博洽淹貫9之儒,老于窗下乎!”遂依縣申文10準貢,連前食米計之,實九十一石五斗也。余因此益信進退有命,遲速有時,澹然11無求矣。

注釋

1.懸定:預定,預測。

2.廩米:指官府按月發給在學生員的糧食。

3.出貢:秀才一經成為貢生,就不再受儒學管教,俗稱出貢。

4.宗師:明清時期提學官的俗稱,廩生補貢生由其負責。

5.署印:代理官職。舊時官印最重要,同于官位,故名。

6.丁卯年:公元1567年。

7.殷秋溟:名殷邁,字時訓,號秋溟,南京人。嘉靖二十年(1541)中進士,曾任戶部主事,后擔任江西參政和南京太常寺卿。萬歷初年,升任南京禮部右侍郎,并主管國子監祭酒事務。

8.策: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多就政治和經濟問題發問,應試者對答。

9.博洽淹貫:形容知識廣博,學問深通。博洽,學識廣博;淹貫,深通廣曉。

10.申文:行文呈報。

11.澹然:寧靜淡泊的樣子。

譯文

自此以后,每次遇到考試,所考的名次都不曾與孔先生的預測結果有出入。有一件事與卜算有出入,先生預測我做廩生時,領取九十一石五斗的米糧后就能出貢;但等我領了七十多石米糧后,屠宗師就批準我補了貢生,因為這件事我在私下里懷疑起了卜算的結果。

后來果然被代理提學的楊先生駁回,直到丁卯年,殷秋溟宗師看到我在考場中所作文章的備卷,感嘆道:“這五篇策論,就是給朝廷的五篇奏議啊,怎么能讓知識廣博、學問深通的儒者老死于寒窗之下(而得不到重用呢)?”于是便依從屠宗師之前的申請文書,批準我出貢,與前面領取的米糧一同計算,確實是九十一石五斗。我因此更加相信一進一退,各有命數,命運到來的遲或快,也是注定的,所以也就將一切都看得淡泊,沒什么可求的了。


貢入燕都,留京一年,終日靜坐,不閱文字。己巳1歸,游南雍2,未入監3,先訪云谷會禪師4于棲霞山中,對坐一室,凡三晝夜不瞑目。

云谷問曰:“凡人所以不得作5圣者,只為妄念相纏耳。汝坐三日,不見起一妄念6,何也?”

余曰:“吾為孔先生算定,榮辱生死,皆有定數,即要妄想,亦無可妄想。”

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來只是凡夫。”

注釋

1.己巳:公元1569年。

2.南雍:明代稱設在南京的國子監。

3.入監:進國子監讀書。

4.云谷會禪師:云谷禪師,法名為法會,號云谷。幼年便看破紅塵,立志出家。初修習天臺止觀,后參禪有悟,勤苦修行,終成一代高僧。

5.作:成為。

6.妄念:虛妄的或不正當的念頭。

譯文

我成為貢生后前往北京的國子監讀書,在留京的這一年里,我終日靜坐,也不閱讀書籍。己巳年,我回到南京,準備在國子監讀書,入國子監之前,我先去棲霞山拜訪了云谷禪師,與他在禪室內相對而坐,三日三夜都不曾合眼休息。

云谷禪師問我:“普通人之所以不能成為圣賢,都是因為內心被虛妄的念頭糾纏。你靜坐了三天,我不曾見你起一絲妄念,這是為什么呢?”

我說:“孔先生曾為我卜算,這一生的生死、得失、榮辱,全都各有定數,即使想生妄念,也沒什么可想的了。”

云谷禪師笑著說:“我原來把你當豪杰對待,沒想到原來你只不過是個凡夫俗子。”


問其故,曰:“人未能無心1,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但惟凡人有數2;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3他不定。汝二十年來,被他算定,不曾轉動一毫,豈非是凡夫?”

余問曰:“然則數可逃乎?”

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書所稱,的4為明訓。我教典中說:‘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夫妄語5乃釋迦6大戒,諸佛菩薩,豈誑語欺人?”

注釋

1.心:妄想心,佛教中“妄想心”與“妄念”“妄執”相等同。

2.數:氣數,命運。

3.拘:拘束,約束。

4.的:的確,確實。

5.妄語:虛妄不實的話,假話。屬于佛教十惡之一。

6.釋迦:釋迦牟尼,此處代指佛教。

譯文

我問他這么說的原因,云谷禪師回答道:“一個人如果做不到沒有妄念,就會被天地陰陽所束縛,怎么可能沒有定數呢?但也只是凡人才會有所謂的定數;對極善的人來說,命數無法束縛他;對極惡的人來說,命數也同樣無法束縛他。你這二十年,被孔先生算定了命運,沒有一絲一毫的變化,難道還不是個凡夫俗子嗎?”

我問道:“按你所說,定數是可以逃掉的嗎?”

云谷禪師說:“每個人的命運,其實是由自己決定的,福運也是自己求來的。這是詩書所說的,確實是使人明理的訓誡。佛教典籍中說:‘求富貴就能得到富貴,求子女就能得到子女,求長壽就能實現長壽。’說謊是佛家的大戒,難道佛祖與菩薩還會說謊話騙人嗎?”



余進曰:“孟子言:‘求則得之1。’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義可以力求;功名富貴,如何求得?”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錯,汝自錯解耳。汝不見六祖2說:‘一切福田3,不離方寸4;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外雙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5,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注釋

1.求則得之:出自《孟子·盡心上》:“求則得之,舍則失之。”

2.六祖:指被尊為禪宗第六祖的惠能大師。

3.福田:佛教用語,可生福德之田。佛教認為,供養布施,行善修德,即可獲得福德、功德,就像農人耕田,能有收獲,故以田為喻。

4.方寸:指心。

5.馳求:到處奔走求取。

譯文

我進一步說:“孟子曾說過:‘求取的就能得到。’這是說求取那些我可以做主的東西。道德仁義,可以努力去求取;功名富貴,又怎么能求得到呢?”

云谷禪師說:“孟子的話并沒有錯,是你自己理解錯了。你沒聽過六祖惠能所說的:‘所有行善積德的福田,都離不開自己的方寸之心;從自己的心出發去尋覓,沒有感應不到的。’求取由我做主的東西,不僅能得到道德仁義,也能得到功名富貴;內在的道德修養和外在的功名富貴都能得到,可見求取對獲得是有益處的。但如果不回頭檢查反省自己的過失,只是在外部世界奔走求取,那么就算你有求取的方法,是否得到也只能聽從命運的安排了,這樣就會導致內在的道德修養和外在的功名富貴都失去,所以這種求法是沒有益處的。”


因問:“孔公算汝終身若何?”余以實告。

云谷曰:“汝自揣1應得科第否?應生子否?”

余追省良久,曰:“不應也。科第中人,類2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積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煩劇3,不能容人;時或以才智蓋人,直心直行,輕言妄談。凡此皆薄福之相也,豈宜科第哉。

“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余好潔,宜無子者一;和氣能育萬物,余善怒,宜無子者二;愛為生生4之本,忍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節,常不能舍己救人,宜無子者三;多言耗氣,宜無子者四;喜飲鑠5精,宜無子者五;好徹夜長坐,而不知葆元毓神6,宜無子者六。其余過惡尚多,不能悉數。”

注釋

1.揣:揣測,估計。

2.類:大多數。

3.煩劇:紛繁雜碎。

4.生生:指事物不斷產生、不斷變化。《周易·系辭上》:“生生之謂易。”

5.鑠:銷毀,損耗。

6.葆元毓神:保養元氣,培育精力。

譯文

接著云谷禪師又問我:“孔先生為你卜算的一生是什么樣的呢?”我如實告訴了他。

云谷問道:“你自己覺得,你應該考取功名嗎?應該有兒子嗎?”

我回憶過往,反思了許久說:“不應該。能考取功名的人,大多都有福相,我福薄,又沒有多積累功德和善行,讓自己的福德根基厚實;再有,我不能忍受紛繁復雜的事情,不能寬容別人;有時還因為自覺才智過人,想到什么就做什么,說話隨意不加考慮。這些全是福薄的表現,如此又怎么能夠考取功名呢?

“土地中越臟的地方,生長的東西越多,清澈的水中反而常常沒有魚生存。我喜歡干凈,這是我不應該有兒子的第一個原因;和氣能夠孕育萬物,而我卻容易發怒,這是我不應該有兒子的第二個原因;愛是萬物生生不息的根本,殘忍是不能孕育的根由,我只懂得愛惜自己的名聲,常常不能舍己救人,這是我不應該有兒子的第三個原因;多說話耗費氣,這是我不應該有兒子的第四個原因;喜歡飲酒,損耗精力,這是我不應該有兒子的第五個原因;喜歡徹夜長坐,不知道保養元氣,培育精力,這是我不應該有兒子的第六個原因,其余的過失與惡行還有很多,無法全部詳細地指出來。”


云谷曰:“豈惟科第哉。世間享千金之產者,定是千金人物1;享百金之產者,定是百金人物;應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天不過因材而篤,幾曾加纖毫意思。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孫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孫保之;其斬焉無后者,德至薄也。

“汝今既知非。將向來2不發科第3,及不生子相,盡情改刷;務要積德,務要包荒4,務要和愛,務要惜精神。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后種種,譬如今日生:此義理再生之身。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數;義理之身,豈不能格天5?《太甲》6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7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猶可得而違。汝今擴充8德性9,力行善事,多積陰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易》為君子謀10,趨吉避兇;若言天命有常11,吉何可趨,兇何可避?開章第一義,便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汝信得及否?”

注釋

1.千金人物:能夠承受千金福報的人物。

2.向來:從前。

3.不發科第:參加科舉考試考中即為發科、及第;不發科第,則是指未考中。

4.包荒:包含荒穢,謂度量寬大。

5.格天:感通上天。

6.《太甲》:指《尚書》中的《太甲》篇,描寫的是伊尹輔佐太甲執政的事。太甲是商湯的嫡長孫,商朝第四位君主。

7.此句出自《詩經·大雅·文王》。

8.擴充:放大。

9.德性:道德本性。

10.謀:謀劃,替人打算。

11.常:指萬物變化中不變的法則。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可道,非常道。”《荀子·天論》說:“天行有常。”

譯文

云谷禪師說:“難道只有考取功名這件事如此嗎?人世間能夠享有千金家產的人,一定是個能夠承受千金福報的人;享有百金家產的人,一定是個能夠承受百金福報的人;應該餓死的,那一定是命中應該遭受這個報應的人。上天不過是根據每人原本的福報來安排,何曾增添一絲一毫的其他東西呢?就比如生孩子的事情,積累了百世德行的人,一定有百世子孫的傳承;積累了十世德行的人,一定有十世子孫的傳承;積累了三世二世德行的人,一定有三世二世子孫的傳承;那些香火中斷而無后的人,是因為功德太薄。

“你現在既然已經知道了自己的過錯,就可以把以前的那些不能考取功名和不能生子的種種福薄之相全部洗刷改正;一定要積累功德,一定要度量寬大,一定要和諧友愛,一定要愛惜精神。從前的種種行為,就好像昨天的自己已經死了一樣,全都過去了;以后的種種行為,就像今天的自己獲得新生一樣,明白了這一超越命數的義理就可脫胎換骨。

“血肉之身,還可以說是有定數,從義理中再生的身體,難道還不能感通上天嗎?《尚書·太甲》中說:‘上天作孽,還可以挽回;自己作孽,那是沒辦法逃脫的。’《詩經》中說:‘經常配合天命行事,自己就能求得更多的福分。’孔先生算定你命中不能考取功名,不能生子,這是上天安排的命運,但這是可以改變的。你現在要提升你的道德修養,盡你所能身體力行地做善事,多積攢陰德,這是自己創造的福分,怎么會得不到享受的機會呢?

“《易經》是為君子謀劃的書,謀取利益,躲避災難;如果說上天注定的命運是不可以改變的,那么又怎么能謀取利益、躲避災難呢?《易經》第一章講的第一個要義就是:‘積累善行的人家,一定會有許多福報。’你相信這個道理嗎?”


余信其言,拜而受教。因將往日之罪,佛前盡情發露1,為疏2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條,以報天地祖宗之德。

云谷出功過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記;善則記數,惡則退除,且教持《準提咒》3,以期必驗。

注釋

1.發露:揭露,無所隱瞞地表白所犯之過失。

2.疏:臣下向君主分條陳述事情的文字。

3.《準提咒》:佛教準提佛說的一種咒文,為古印度梵文。

譯文

我相信他的話,向他拜謝,并接受他的教導。我把過去的罪行,在佛前全部吐露出來,又寫了一篇疏文,先祈求能夠考取功名,并立下誓言,做三千件善事,來報答天地與祖宗的恩德。

云谷禪師給了我一本功過格,讓我每天將所做的事情一一記錄在上面;做了好事就增加相應的數字,做了壞事就減去相應的數字,還教我念誦《準提咒》,希望我所求的事情能夠應驗。


語余曰:“符箓1家有云:‘不會書符,被鬼神笑。’此有秘傳,只是不動念也。執筆書符,先把萬緣2放下,一塵不起。從此念頭不動處,下一點,謂之混沌開基3。由此而一筆揮成,更無思慮,此符便靈。

“凡祈天立命,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4。孟子論立命之學,而曰:‘夭壽不貳。’5夫夭壽,至貳6者也。當其不動念時,孰為夭,孰為壽?細分之,豐歉不貳,然后可立貧富之命7;窮通8不貳,然后可立貴賤之命;夭壽不貳,然后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間,惟死生為重,曰夭壽,則一切順逆皆該9之矣。

“至‘修身以俟10之’,乃積德祈天之事。曰修,則身有過惡,皆當治而去之;曰‘俟’,則一毫覬覦,一毫將迎,皆當斬絕之矣。到此地位,直造11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實學12

“汝未能無心,但能持《準提咒》,無記無數,不令間斷,持得純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13念頭不動,則靈驗矣。”

注釋

1.符箓:符箓是道教中的一種法術,亦稱符字、墨箓、丹書。此指道家學說。

2.萬緣:心中的種種念頭。

3.開基:開創,開始。

4.感格:感通,感化。

5.夭壽不貳:指短命與長壽沒什么區別。《孟子·盡心上》:“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6.至貳:絕對不一樣。

7.命:天命。

8.通:發達。

9.該:包括。

10.俟:等候,等待。

11.造:達到。

12.實學:真正實在的學問。

13.到得:等到,到了。

譯文

他對我說:“道家有句話說:‘不會畫符,就會被鬼神嘲笑。’畫符流傳著一種秘訣,那就是畫時不動一絲念頭。拿起筆畫符,先把所有心事放下,不能有一絲雜念。當不起一絲念頭時,在紙上畫下一點,一道完整的符就是從這個點開始的,這個點就是符的根基所在。由這個點開始一筆畫完整個符,整個過程不起一絲雜念,這個符就會很靈驗。

“凡是要禱告上天祈求保佑,或是想要改變命運,都要從沒有妄念開始,由此感通天地。孟子談到立命的學問時,說:‘短命與長壽并沒有什么區別。’其實短命與長壽是有很大區別的。當一個人沒有任何念頭時,什么是短命?什么是長壽呢?仔細分析的話,豐收與歉收也沒有區別,貧富可以接受天命的安排;短命與長壽沒有區別,生死也可以接受天命的安排。人生在世,只有生與死是最重要的,這里所說的短命與長壽,就是把一切順境和逆境都包括了。

“至于修身養性等待天命,則是積累德行并向上天祈禱的事。說到‘修’,身上的過失和罪惡,都應該治療并去除;說到‘俟’,哪怕是一絲的覬覦之心,一毫的逢迎之心,都應該徹底斬除。能做到這種程度,就可以達到先天境界了,這才是實實在在的學問。

“你還沒有達到無妄心的境界,但可以堅持念誦《準提咒》,也不需要去數或記錄念了多少遍,只要不間斷地念下去,達到熟練的地步,自然能做到雖然在口中默念而內心沒有察覺,也就是佛教中的‘持中不持’;口中不念的時候,心中也會不知不覺地念起來,即佛教中的‘不持中持’。等到了這種程度,那么所念的咒,就沒有不靈驗的了。”


余初號“學海”,是日改號“了凡”。蓋悟立命之說,而不欲落凡夫窠臼1也。從此而后,終日兢兢2,便覺與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戰兢惕厲3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毀我,自能恬然容受。

注釋

1.窠臼:窠巢和舂臼。比喻陳舊的格調。

2.兢兢:小心謹慎的樣子。

3.惕厲:警惕,戒懼。

譯文

我最初起號“學海”,從那天起我便改號為“了凡”。因為領悟到了立命的道理,便不愿意再像凡夫俗子一樣落于俗套了。從那以后,我每天都小心謹慎,于是也就覺得與以前大不相同了。之前每天只是閑散放任,從那以后自然時刻都保持警惕之心,即使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也常常害怕得罪了天地和鬼神;遇到他人憎恨我、詆毀我,也能寬容、接受了。


到明年,禮部考科舉,孔先生算該第三,忽考第一,其言不驗,而秋闈1中式矣。

然行義未純,檢身2多誤:或見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3為善,而口有過言;或醒時操持4,而醉后放逸。以過折功,日常虛度。自己巳歲發愿5,直至己卯歲6,歷十余年,而三千善行始完。

時方從李漸庵入關,未及回向7。庚辰8南還,始請性空、慧空諸上人,就東塔禪堂回向。遂起求子愿,亦許行三千善事。辛巳9,生男天啟。

注釋

1.秋闈:鄉試。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試,一般在八月舉行,故稱秋闈。

2.檢身:約束、省察自身。

3.勉:努力。

4.操持:把持。

5.發愿:佛教用語,指普度眾生的廣大愿心。后亦泛指許下愿望。

6.己卯歲:公元1579年。

7.回向:佛教中的一種修行方式,指將所修的功德回轉給其他眾生,以幫助他們脫離苦難、增加福報。

8.庚辰:公元1580年。

9.辛巳:公元1581年。

譯文

到了第二年,禮部舉行科舉考試,孔先生算我會考得第三,但我卻出乎意料地考了第一,孔先生為我卜算的結果開始不靈驗了,到了鄉試時,我中舉了。

然而我仍感覺修行還沒有達到純粹的程度,省察自身,尚能發現許多失誤之處:遇見需要行善的事時不能放心大膽地去做;或是救人的時候常常在心中懷疑自己;或是身體力行去做善事,卻說著不當的言論;或是清醒時能夠盡力把持住自己,但喝醉后就會放縱不羈。常常將功抵過,虛度光陰。我在己巳年立下誓言,直到己卯年,歷時十年多,才做完這三千件善事。

這時正跟隨李漸庵先生入關,沒有來得及將這三千件善事的功德回向給眾生,庚辰年回到南方后,才請了性空、慧空等高僧,在東塔禪堂完成了回向。于是,我又許下求子的愿望,也許諾再做三千件善事。辛巳年,便生了兒子天啟。


余行一事,隨以筆記。汝母不能書,每行一事,輒用鵝毛管,印一朱圈于歷日之上。或施食貧人,或放生命,一日有多至十余(圈)者。至癸未1八月,三千之數已滿,復請性空輩,就家庭回向。九月十三日,復起求中進士愿,許行善事一萬條。丙戌2登第,授3寶坻知縣。

余置空格一冊,名曰《治心篇》。晨起坐堂4,家人攜付門役,置案上,所行善惡,纖悉必記。夜則設桌于庭,效趙閱道焚香告帝5

注釋

1.癸未:公元1583年。

2.丙戌:公元1586年。

3.授:任用官員的統稱。

4.坐堂:指官吏在公堂上處理案件,因坐于廳堂而得名。

5.帝:上天。

譯文

我每做一件事,都隨時用筆記下來;你母親不會寫字,每做一件事便用鵝毛筆在日歷上畫一個紅圈作為記號。有時是向窮人布施食物,有時是買一些活物來放生,多的時候一天能畫上十多個紅圈。到癸未年八月,三千件善事就做完了。我又請了性空等高僧,在家中完成了回向。九月十三日,我又許下了考中進士的愿望,立下了做一萬件善事的誓言。后來果然在丙戌年考中了進士,被任命為寶坻知縣。

我準備了一本空白的冊子,起名為《治心篇》。早上我在官府處理公務,家人便將《治心篇》帶出來交給衙役,讓他放在案桌上,將我做的所有善事、壞事一一記錄下來,即使微小的事情也不放過。晚上便在庭院中擺上一個桌子,效仿趙閱道一邊焚香一邊將所做之事稟告給上天。


汝母見所行不多,輒1顰蹙2曰:“我前在家,相助為善,故三千之數得完;今許一萬,衙中無事可行,何時得圓滿乎?”

夜間偶夢見一神人,余言善事難完之故。神曰:“只減糧一節,萬行俱完矣。”蓋寶坻之田,每畝二分三厘七毫。余為區處3,減至一分四厘六毫,委4有此事,心頗驚疑。適5幻余禪師自五臺來,余以夢告之,且問此事宜信否。

師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當萬善,況合縣減糧,萬民受福乎!”吾即捐俸銀,請其就五臺山齋僧一萬而回向之。”

注釋

1.輒:就。

2.顰蹙:皺眉蹙額,形容憂愁不樂的樣子。

3.區處:籌劃,安排。

4.委:確實。

5.適:正好,剛好。

譯文

你母親看我做的善事不多,就皺著眉頭說:“以前在家的時候,我幫助你做善事,所以三千件可以完成;現在你許下了做一萬件善事的誓言,在衙門中又沒有善事可以做,何時才能完成誓言達到圓滿呢?”

夜里偶然夢到了一個神人,我向他說明了善事難以做完的原因。神人對我說:“只減輕糧稅一件事,做一萬件善事的誓言便已經完成了。”原來寶坻的田地,每畝地要征收二分三厘七毫的稅收。我為此籌劃了一番,將稅收減到了一分四厘六毫,確實有這樣的事。但我很驚訝,有些懷疑。恰逢幻余禪師從五臺山來寶坻,我把這個夢告訴了他,并且問他這件事是否應該相信。

幻余禪師回答說:“如果善行是真心實意的,即使是一件事,也可以抵得上一萬件,更何況是減少了全縣的田賦稅收,萬民都受到恩惠呢!”我立刻捐出了俸祿,請幻余禪師在五臺山為一萬名僧人準備齋飯,以此作為回向。


孔公算予五十三歲有厄1,余未嘗祈壽,是歲竟無恙,今六十九矣。

《書》曰:“天難諶2,命靡常3。”又云:“惟命不于常。”皆非誑語。吾于是而知,凡稱禍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賢之言。若謂禍福惟天所命,則世俗之論矣。

注釋

1.厄:災難。

2.諶:相信,信任。

3.靡常:不是固定的。靡,不,沒有;常,固定,恒定。

譯文

孔先生卜算,說我五十三歲時會有災難,我從未祈求過長壽,但到了這一年竟安然無恙,現在已經六十九歲了。

《尚書》中說:“上天是難以相信的,命運不會固定不變的。”又說:“只有命運沒有定數。”這些都不是誆騙人的話。我也從此知道了,凡是說避禍、福報都要自己去求的,都是圣人的言論;凡是說禍福都是上天注定之類的,不過是世俗的看法。


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即時當順利,當作拂逆1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貧窶2想;即人相愛敬,常作恐懼想;即家世望重3,常作卑下想;即學問頗優,常作淺陋4想。

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5;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閑6己之邪。

注釋

1.拂逆:違背,違反。

2.貧窶(jù):貧窮,貧困。

3.望重:名望顯赫。

4.淺陋:指見聞狹隘,見識貧乏。

5.愆(qiǎn):過失,罪過。

6.閑:限制,防范。

譯文

你的命運如何,現在還不能知曉。即使命中注定享盡榮華富貴,也應常常做不得意的心理準備;即使是非常順利的時刻,也要懷有會被拒絕、結果可能不如意的想法;即使眼下豐衣足食,也要做好將來有可能貧窮的準備;即使受他人的尊敬、愛戴,也要時刻保持謹慎;即使家世名聲顯赫,也要時常想著謙卑退讓;即使學問高深,也要時常把自己視為淺陋之人。

從長遠考慮,要發揚祖先的德行,從當前考慮,要彌補父母的過失;對上,要時常想著報答國家的恩德,對下,應該想著為家庭造福;對外,應該想著在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幫助他們,對內,應該防范自己的邪念。


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1;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閣一生。

云谷禪師所授立命之說,乃至精至邃2、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3而勉行之,毋自曠4也。

注釋

1.自是:自以為是。

2.邃:深遠。

3.玩:玩味,體會。

4.曠:荒廢,耽誤。

譯文

務必要每天反省自己的過錯,每天都要改過自新;一天不反省自己的過錯,那么就會安于現狀,自以為是;一天沒有過失可以改正,便一天沒有任何進步。天下聰明非凡的人確實不少,(其中一些人)之所以沒有修養自己的道德、增加自己的學識、發展自己的事業,只是被“因循”二字耽誤了一生。


云谷禪師傳授給我的“立命之說”,是最精妙深遠、最真實正確的道理,你應該認真體會并努力踐行,不要把自己耽誤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嵊泗县| 乐东| 汉川市| 博兴县| 新津县| 呼玛县| 尉氏县| 灵川县| 沈丘县| 通海县| 伊宁市| 哈巴河县| 高密市| 南部县| 浠水县| 长葛市| 永新县| 龙井市| 克山县| 呼伦贝尔市| 五河县| 鲁山县| 陇川县| 镶黄旗| 松江区| 长海县| 定襄县| 鱼台县| 资阳市| 广汉市| 广南县| 渭南市| 沙田区| 辽宁省| 无棣县| 舒兰市| 邵阳市| 和田市| 高淳县| 吉林市| 左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