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韻哲思文庫:了凡四訓+圍爐夜話+小窗幽記+幽夢影(套裝共4冊)
- (明)袁了凡 (清)王永彬 (明)陳繼儒 (清)張潮
- 2256字
- 2025-02-12 17:06:43
印光法師序
圣賢之道,唯誠與明。圣狂之分,在乎一念。圣罔念則作狂,狂克念則作圣。其操縱得失之象,喻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可不勉力操持,而稍生縱任也。須知誠之一字,乃圣凡同具,一如不二1之真心。明之一字,乃存養2省察3,從凡至圣之達道。然在凡夫地,日用之間,萬境交集。一不覺察,難免種種違理情想,瞥爾4而生。此想既生,則真心遂受錮蔽,而凡所作為,咸失其中正5矣。若不加一番切實功夫,克除凈盡,則愈趨愈下,莫知底極。徒具作圣之心,永淪下愚之隊,可不哀哉。
然作圣不難,在自明其明德。欲明其明德,須從格物致知下手。倘人欲之物,不能極力格除,則本有真知,決難徹底顯現。欲令真知顯現,當于日用云為6,常起覺照,不使一切違理情想,暫萌于心。常使其心,虛明洞徹,如鏡當臺,隨境映現。但照前鏡,不隨境轉,妍媸7自彼,于我何干?來不豫計,去不留戀。若或違理情想,稍有萌動,即當嚴以攻治,剿除令盡。如與賊軍對敵,不但不使侵我封疆,尚須斬將搴8旗,剿滅余黨。其制軍之法,必須嚴以自治,毋怠毋荒。克己復禮,主敬存誠,其器仗須用顏子之四勿9,曾子之三省10,蘧伯玉之寡過知非。加以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與之相對,則軍威遠振,賊黨寒心,懼罹11滅種之極戮,冀沾安撫之洪恩。從茲相率投降,歸順至化,盡革先心,聿修厥德12。將不出戶,兵不血刃。舉寇仇皆為赤子,即叛逆悉作良民。上行下效,率土清寧,不動干戈,坐致太平矣。
如上所說,則由格物而致知,由致知而克明明德。誠明一致,即凡成圣矣。其或根器13陋劣,未能收效。當效趙閱道14。日之所為,夜必焚香告帝,不敢告者,即不敢為。
袁了凡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命自我立,福自我求,俾15造物不能獨擅其權。受持功過格16,凡舉心動念,及所言所行,善惡纖悉皆記,以期善日增而惡日減。初則善惡參雜,久則唯善無惡,故能轉無福為有福,轉不壽為長壽,轉無子孫為多子孫。現生優入圣賢之域,報盡高登極樂之鄉。行為世則,言為世法。彼既丈夫我亦爾,何可自輕而退屈。
或問,格物乃窮盡天下事物之理,致知乃推極吾之知識,必使一一曉了也。何得以人欲為物,真知為知,克治顯現為格致乎?
答曰,誠與明德。皆約自心之本體而言。名雖有二,體本唯一也。知與意心,兼約自心之體用而言,實則即三而一也。格、致、誠、正、明五者,皆約閑邪17存誠、返妄歸真而言。其檢點省察造詣工夫,明為總綱,格致誠正乃別目耳。修身正心誠意致知,皆所以明明德也。倘自心本有之真知為物欲所蔽,則意不誠而心不正矣。若能格而除之,則是“慧風掃蕩障云盡,心月孤圓朗中天”矣。此圣人示人從泛至切,從疏至親之決定次序也。若窮盡天下事物之理,俾吾心知識悉皆明了,方能誠意者,則唯博覽群書遍游天下之人,方能誠意正心以明其明德。未能博覽閱歷者,縱有純厚天資,于誠意正心皆無其分,況其下焉者哉。有是理乎?
然不深窮理之士,與無知無識之人,若聞理性,多皆高推圣境,自處凡愚,不肯奮發勉勵,遵循從事。若告以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果,或善或惡,各有其報,則必畏惡果而斷惡因,修善因而冀善果。善惡不出身、口、意三,既知因果,自可防護身口,洗心滌慮。雖在暗室屋漏18之中,常如面對帝天,不敢稍萌匪鄙之心19,以自干罪戾也已。此大覺世尊普令一切上、中、下根,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之大法也。然狂者畏其拘束,謂為著相20。愚者防已愧怍21,謂為渺茫。除此二種人,有誰不信受。故夢東云:“善談心性者,必不棄離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終必大明夫心性。”此理勢所必然也。須知從凡夫地乃至圓證佛果,悉不出因果之外。有不信因果者,皆自棄其善因善果,而常造惡因,常受惡果,經塵點劫,輪轉惡道,末由出離之流也。哀哉!
圣賢千言萬語,無非欲人返省克念,俾吾心本具之明德,不致埋沒,親得受用耳。但人由不知因果,每每肆意縱情,縱畢生讀之,亦止學其詞章,不以希圣希賢為事,因茲當面錯過。袁了凡先生訓子四篇,文理俱暢,豁人心目,讀之自有欣欣向榮、亟欲取法之勢,洵22淑世良謨23也。永嘉周群錚居士,發愿流通,祈予為序。因撮取圣賢克己復禮、閑邪存誠之意,以塞其責云。
注釋
1.不二:沒有兩樣,一致的,相同的。
2.存養:存心養性。
3.省察:檢查自己的思想行為。
4.瞥爾:突然,迅速地。
5.中正:不偏不倚。
6.云為:言論行為。
7.妍媸:美好與丑惡。
8.搴(qiān):拔取。
9.顏子之四勿:顏淵克己復禮的四種方式。具體指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10.曾子之三省:曾子反省自身的方式,出自《論語·學而》,原文:“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11.罹:遭受,遭遇。
12.聿修厥德:修好個人道德。聿,語氣詞;厥德,修養,品行。出自《詩經·大雅·文王》:“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13.根器:佛教用詞,指先天所具有的接受佛教的可能性。根,指先天的品行;器,比喻能接受佛教的容量。
14.趙閱道:趙抃,字閱道,自號知非子,北宋時期名臣,善于自省,《宋史》記載他“日所為事,入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不可告,則不敢為也”。
15.俾:使。
16.功過格:用分數來表現行為善惡程度、使行善戒惡得到具體指導的一類善書。書中列功格(善行)和過格(惡行)兩項,用正負數字標示,奉行者每夜自省,將行為對照相關項目,給當日的善行打上正分,惡行打上負分,只記其數,不記其事,分別記入功格或過格。
17.閑邪:防止邪惡。
18.暗室屋漏:指隱私之室,別人看不見的地方。
19.匪鄙之心:不正確的、卑鄙的想法。
20.著相:佛教語,指執著于外相、虛相或個體意識而偏離了本質。
21.愧怍:慚愧,羞愧。
22.洵:確實,實在。
23.謨:策略,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