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才情驚書圣,王公意收徒
- 上品寒士:從鑿冰求鱸開始
- 瀟逸神
- 2070字
- 2025-02-09 12:01:00
“鑿冰求鱸?”
“孝子劉浚之?”
聽到女兒王孟姜的話,王羲之稍稍一愣,然后似乎也是想起來了。
“吾在山陰時候,聽過此事,想不到你還是如此孝子?!蓖豸酥χf道。
若是其他人說這話,劉浚之就坦然受之。
但是,這可是王羲之啊。
當年‘臥冰求鯉’的王祥,就是人家的曾叔祖父。
純純的原創作者。
“不過是家中小事,想不到被鄉鄰傳的有些夸張了?!眲⒖VJ真的謙虛回道。
王羲之似乎并沒什么陰陽心思,非常嚴肅的說道:“爾之德行,足為上品,為國棟梁,可愿意乎?”
劉浚之聞言,瞬間明白了王羲之的意思。
人家書圣,不僅認可自己的書法,還認可自己的‘純孝’,這是要舉薦自己?。?
瑯琊王氏,可是與司馬氏共天下的存在!
王羲之也曾官至右軍將軍,會稽郡太守,足以有資格和底氣,舉薦劉浚之一個郎官。
只不過,這與劉浚之的計劃,并不相合。
“王公恩舉之心,小子感激不盡,只是如今尚且才學不足,恐難以擔當重任,還是安心學業為先。”劉浚之一副虛心后輩的模樣。
看著眼前的劉浚之,王羲之不禁生出來了一股內心的深處的羨慕感。
當年的自己,也是如此年輕,也是如此充滿好學的精神,對于叔父王導讓他當官的推薦,他也是這樣拒絕的。
王羲之頷首,笑著問道:“浚者清明,不愛爭權奪利,果然有君子之風?!?
劉浚之的名,是他祖父給起的,取其中一個‘治理’的意思,希望孫子將來能當一個好官,像是王羲之這樣解釋為‘君子清明’,還真是令劉浚之有些哭笑不得。
隨后,王羲之便以常見的儒學問對,提出了幾個問題考驗劉浚之。
劉浚之早就已經不是昔日的‘吳下阿蒙’,對于幾個問題,全都是對答如流。
不僅如此,劉浚之提出的一些解答,蘊含了許多后世明清學者考據出來的觀點。
明清兩朝,對于儒學經典的考據學,可以說是登峰造極。
劉浚之的新奇作答,令王羲之頓生一種恍然。
“此子大才!年紀輕輕,比那些經學博士也不遑多讓??!”王羲之心中暗暗驚道。
一旁的王獻之和王孟姜兄妹,看著自己父親與劉浚之問答,全都是被驚到了。
“這個劉浚之,竟然如此博學擅思,與之相比,我就好比那‘盡信書不如無書’的蒙學孩童,實在令人佩服?!蓖醌I之心中有些慚愧,又有些羨慕。
王孟姜望著侃侃而談的劉浚之,竟然生出了一股難以抑制的對比想法。
“阿暢也算是博學多才,可與這劉浚之相比,似乎難以望其項背啊……”
瑯琊王氏與南陽劉氏因為崇尚天師道的緣故,兩家關系匪淺,王孟姜與南陽劉暢年齡仿佛,從小便熟悉,王羲之有意嫁女于南陽劉氏之子。
王羲之看著對答如流的劉浚之,如同自家長輩一樣,又說道:“圣人厄而春秋出,要博取書中圣賢之氣,萬不可因為一點小小考據得失,便忘掉本心,容易變為睚眥必報之小人,比如那太原王某?!?
劉浚之一聽,差點就笑了出來。
書圣口中的太原王某,乃是太原王氏的王述,與王羲之同歲。
王述年輕的時候,便進入王羲之伯父王導的幕府,與王羲之算是老熟人,只是王述這人極其愛挑刺,經常故意指出某書錯漏點,作為自己的小成就。
不論是讀書,還是做事,惹得同在幕府的王羲之大為生氣。
可以說是一個東晉另類版本的‘李達康’。
后來,王述與王羲之生出嫌隙結仇,為了打壓王羲之,作為頂頭上司的王述,擅自給王羲之當官的會稽郡加重稅。
沒有其他目的,純粹就是想要讓王羲之完不成,惡心打壓。
王羲之一怒之下,直接辭官不干了。
“王公教誨,小子銘記于心,一定戒驕戒躁?!眲⒖V畨褐旖谴鸬?。
如此風姿不凡,又博學多才,工于書法,還謙虛恭謹的孝子,讓王羲之更加欣賞了。
恰好此時,王羲之看到旁邊的易經,決心再做最后一次考問。
“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圣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
劉浚之剛才正好看到這里,書圣見狀,便索性拿這句做題。
“浚之,此句當如何為之?”王羲之問道。
劉浚之看了一眼,心中早已經有了自己的理解。
這一句話的意思,無非就是說,順應天時,日月星辰季節全都亂不了,圣人順勢而行,就會政治清明安樂。
古人對于這些哲學問題,總結出來的結果,經常是這樣模棱兩可,含糊不清。
用現代的解釋,無非就是一句常見的話。
“實事求是!”劉浚之淡淡的說道。
“嗯?”王羲之一愣,沒有想到劉浚之竟然說出這么一句。
“出自《漢書》河間王傳?!蓖趺辖谂赃呅÷暤恼f道。
“小妹。”王獻之拉了一下妹妹的衣袖,讓她不要隨便插嘴。
王羲之驚訝,當然不是因為不知道‘實事求是’這個詞,而是沒有想到,劉浚之竟然用在這個地方。
一番思索后,王羲之展顏一笑,非常開心的說道。
“妙也!”
其實,這句易經的意思,再結合前后的幾個卦詞,講述的就是關于時機的把握。
天地把握時機正確,所以季節正確;圣人把握時機正確,所以政治清明。
想要做到時機正確,就不能成為教條主義、機會主義、左傾、右傾、盲動……
教員早就總結出來了一句精髓。
‘實事求是’。
王羲之是何等絕頂聰慧,稍加思索,便想明白了其中的關聯,并且深感其中大妙。
“浚之,你如今師從何人?”王羲之關心的問道。
劉浚之答曰:“如今在家由我父親傳授家學?!?
對于這個回答,王羲之顯然不認可。
劉弘當官的時候,王羲之也是與他打過交道的,知道劉弘的水平,絕對難以教出這般優秀的人才。
“看來你是自學成才啊。”王羲之悠悠的說道,“不如這樣,我收你為徒,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