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元年五月初七,蘇州府衙。
陳遠望著檐角垂落的雨簾,恍惚間竟分不清是梅子黃時雨,還是牢獄滲出的血水。上任蘇州知府不過旬月,府庫賬冊里那串“洪武通寶七萬貫“的數字,總讓他想起殿試時說的“血淚通寶“——此刻正化作簽押房外鳴冤鼓的悶響。
“大人!婁門外陸家莊又來告狀了!“司獄喘著粗氣撞開雨幕,“周員外家的護院打死佃戶,尸首還掛在曬谷場...“
陳遠捏碎手中湖筆。筆管裂痕如蘇州水網在掌心蔓延,墨汁順著掌紋滴在剛謄抄的《均平賦役疏》上。他記得這周員外正是戶部侍郎周琮的胞弟,其莊園占著吳淞江畔三千畝膏腴之地,魚鱗冊上卻只登記著八百畝旱田。
“備馬。“陳遠抓起斗笠,緋色官袍掠過年久失修的府衙照壁。壁上“明鏡高懸“的漆金匾裂開細紋,倒像張冷笑的嘴。
雨中的陸家莊飄著血腥氣。十二具尸首懸在竹架上,雨水沖淡了血漬,卻在黃土上畫出蜿蜒的溪流。白發老嫗抱著襁褓跪在泥濘里,嬰兒啼哭混著咒罵:“青天大老爺?去年王知府說要清丈田地,尸首還在胥江漂著!“
陳遠踩著浸透血水的芒鞋踏入曬谷場。周家護院頭子抱臂冷笑,腰間佩刀纏著紅綢——那是正五品武官才有的規制。“陳大人,這幾個刁民抗租傷人,小的們可是正當防衛。“
“《大明律》載,私刑致死者杖一百流三千里。“陳遠掀開草席,尸身胸口烙著“抗賦“二字,“這烙鐵上的字,倒比國子監生寫得還工整。“
護院頭子臉色驟變。突然破空聲起,三支弩箭自谷倉頂棚射來。陳遠旋身避讓,箭簇釘入身后糧囤,新麥瀑布般傾瀉——谷堆里赫然埋著成箱的洪武通寶,銅綠間黏著暗紅血漬。
“好個正當防衛!“陳遠抓起把帶血的銅錢,“本官倒要看看,是周家的烙鐵硬,還是大明律的鐵券硬!“
當夜府衙地牢,陳遠借著松明火把翻閱魚鱗圖冊。泛黃的宣紙上,“陸家莊“三字被朱砂劃去,改作“周氏別業“。突然牢門鐵鏈嘩響,獄卒押進個渾身血污的賬房先生,懷里緊抱著鎏金楠木匣。
“大人...這是周家二十年田契副本...“賬房咳著血沫,“他們要在吳淞江筑堰,把八千畝圩田偽作灘涂...“
陳遠撫過木匣上熟悉的纏枝紋——與殿試那日朱元璋龍椅的雕工如出一轍。匣內田契的保結人落款,竟蓋著中書省的大印。
五更時分,陳遠在簽押房攤開丈量輿圖。燭淚堆成赤色小山時,忽聞窗外竹哨三長兩短。推開窗欞,驛卒呈上蓋著東宮火漆的密函,箋上朱標墨跡淋漓:“聞吳中有瘴癘,特贈艾草十車。另,御醫言頭風癥宜靜養,鳳陽行宮地氣甚佳。“
陳遠將信箋湊近燭火,隱文在熱力下顯現:“周琮三日前提調戶部清吏司。“他輕笑出聲,這位太子殿下倒是深諳博弈之道——周家敢在吳淞江筑堰,原是戶部要借清丈之名行兼并之實。
次日寅時,陳遠帶著三百衛所兵圍了周家莊。當丈量繩劃過偽裝的灘涂時,周家護院暴起傷人,卻被暗伏的弓弩手射成刺猬。陳遠踩著浸血的麻繩踏進堰口,在夯土中挖出塊殘碑,前朝至正年間的刻字猶在:“此堰潰則蘇松溺。“
“好個清丈!“陳遠踹翻周家供奉的財神像,“毀前朝水利以造偽田,這淹的是萬畝良田,毀的是十萬生民!“
三日后,八百里加急將周氏罪證送入應天。當陳遠在胥門碼頭目送官船離去時,老船夫忽然哼起吳歌:“洪武爺的刀快哎,快不過太湖蛟...“他轉頭望去,老船夫已消失在晨霧中,船頭卻留著方沾血的青田石印——印文正是周琮的書齋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