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羅浮山下 準帝傳承
- 遮天之宿命永生
- 晴天漫步的貓
- 2764字
- 2025-02-02 14:00:00
《羅浮山志》云:“晨起見煙云在山下,眾山露峰尖如在大海中,云氣往來,山若移動,天下奇觀也。”
羅浮山,別稱東樵山,與西樵山、丹霞山、鼎湖山并稱廣東四大名山,被司馬遷譽為“粵岳“,素有“嶺南第一山“及道教十大名山之稱,以奇峰、飛瀑、洞天三絕著稱,其中以白漓、黃龍洞瀑布及蘇軾推崇的卓錫泉尤為知名,更有18大洞天與72小洞天秘境。
黃龍古觀,在五代時南漢主夢神人指點,于此興建天華宮,后在清代為嶗山張妙升選中,創建黃龍觀。如今亦是香火鼎盛,訪客絡繹不絕。
寧清一上了柱香,再望了眼廣場上熙熙攘攘的游客,便下山去了。
他在羅浮山附近的民宿住下快一周了,距離開辟苦海也過去三月有余。
三個月來,憑借大地靈乳和小石佛,苦海從一光點逐漸拓寬開來,神力逐漸盈滿,甚至能自如的將小石佛收入苦海。但精氣不足且缺乏先賢經文,提升修為逐漸感到吃力,轉而便研究起了輪海中的異象。
尤記得穿越以前,因好玩和懷舊,他在某寶上買了永生的周邊,一個永生之門的小掛件,收到沒多久后便出了事故來到此界。
他懷疑,穿越過程中因為種種機緣巧合,永生之門的掛件可能化假為真,但終究是未能成功,最后化為一道似真非真的虛影,證據便是永生之門傳出來的小宿命術。
在永生中,小宿命術是溝通永生之門的鑰匙,而正因永生之門是那一方大世界的頂點,所以燃燒壽命使用小宿命術能夠做到種種不可思議的地步。
從虛影中傳來的小宿命術也具備同樣功效,只是遮天世界相較永生之門壽元更加寶貴,寧清一也不敢隨便燃燒壽命。
最終,寧清一反復橫盤原著中的線索,以及冥冥中小宿命術傳來的直覺,他來到了羅浮山下。
這座名山,自古以來便有無數傳說,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羅浮山之所以牽扯寧清一的心神,只因葛洪一人。
先秦煉氣士中,成就最高的便有此人,甚至在葉天帝進軍仙界前,特意點名葛洪這個另類成道者。這樣的人物,若是在潛修的羅浮山留下點什么,也不足為奇。
但到羅浮山一周后,寧清一卻不確定自己的感應是否為真,畢竟這是茅山駐地,且游客人來人往,或許機緣早就被獲取,也有可能根本沒留下機緣。
只是在遲疑過后,他還是下定決心。
地球的門派傳承早就凋零,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但遮天修行便是一個爭字,唯有步步快,才能在未來有所作為,否則何苦踏上修行路,安心賺錢當個富家翁不好嗎?
既然如此,那就燃燒壽命吧!
暮色四合時,羅浮群峰蒸騰起薄霧。
寧清一踩著滿階松針在偏僻山路中前行,他頌念小宿命術,苦海轟隆作響,藏于其中的生命之輪開始旋轉,一道、兩道、三道......轉眼間生命之輪上便劃上數道刻痕。
他燃燒神力繼續向前走去,滿頭黑發不知何時開始染上白意,但輪海上空永生之門虛影微微震顫,永生二字大放光芒,止住了英雄遲暮、美人白發之感,但雖然外表不變,燃燒壽命帶來陣陣痛苦,他依然咬牙堅持。
一刻、兩刻......不知幾時,他突然停了下來。只見不知身處山中何處,四周盡是藤蔓古樹,往前走去,居然是一處懸崖峭壁,一株頂端結有青色野果的小樹扎根巖壁之上,隱約間有異香飄來。
這是?
寧清一眼中閃過詫異之色,他小心的攀爬過去,摘下青色果實,下一剎那整顆小樹化作飛灰、
他心頭閃過警兆,腳下發力往上跳去十米,猛地插在巖壁中的縫隙,接著便見底下峭壁化巖為泥,接著簌簌地往下落去,轟隆隆露出一個洞口來。
他松開手,墜落到洞口外的一小片凸出處,洞內黑逡逡的。
寧清一定了定心神,往前走去,但沒幾步,他的眼中便閃過激動之色,快速向前沖去,只見倏地眼前大作光芒,在下一步他便進入了一片凈土。
此地生命精氣濃郁,幾乎到了實質的程度凈土上方,更是霞光蓬勃,有瑞彩吐出。不遠處有一口池子,內部霞光燦爛,有濃郁至極的神液。繞著池子,還有一片古殿宇。
在地球末法時代,毫無疑問是一片仙道樂土。
寧清一走近神池,便見旁邊一塊石碑,上書“洗藥池”三個古字,他心下激動,走進了中間的古殿。
大殿空空蕩蕩,唯有中央處起了一座道臺,道臺上懸浮著一本石質經書,封面刻有抱樸子三字。
“果然是葛洪傳承!”
寧清一大喜過望,連忙上前去取經書,卻沒想到剛一接觸,便覺腦海中轟的一聲,傳來大量訊息。他花了片刻時間,才整理了內含的信息,接著臉上便是壓抑不住的喜色。
他沖往其中一座偏殿,只見大殿中放著一尊青銅鼎,大殿四周放著一張案幾,上有數個玉匣。
寧清一按照記憶中的訊息,小心翼翼地打開最右側的玉匣。甫一打開,便有一股異香傳來,只見其內放著金燦燦的六枚丹丸。
“居然真的是一轉金丹!還沒有失效!那么剩下的七個盒子,就分別是二轉金丹到八轉金丹了!”
他壓住喜悅,滿臉鄭重的將玉匣合上,熾熱的目光將余下的玉匣一掃而過,然后看向大殿中央的青銅鼎。
根據《抱樸子》中遺留的信息,千余年以前,先秦最后一批煉氣士確認洪荒古星——地球修行無望后,便在準帝容成氏的決斷下,沿著星空古路前往宇宙深處,追尋成仙路而去了。
彼時葛洪作為靈寶天尊一脈扛鼎之人,已然渡過準帝大劫,雖然有心再奮力一搏,但得知一位準帝失陷在昆侖深處,且容成氏也九死一生才離開后,也熄了這份心思,轉而整合靈寶一脈道統,遠赴星空而去。
但在離去前,或是故土難離,或是覺得要留下一份道緣,便在羅浮山布置了自己的傳承。
在經文方面,首先便是《抱樸子》這篇準帝經文,據葛洪留下的訊息,這是他渡過準帝大劫后,潛修整理一生所學的最高經義。據他所說,他這一生修習過諸多經文,光是帝經便有靈寶、道德、伏羲等經文殘卷,也曾見過容成氏、廣成子,也曾與炎黃二帝、老子、釋迦牟尼等論道,可謂所學繁雜,融匯百家,這樣的準帝經文自是氣象宏大,也無怪乎后來另類成道。
其次,他還遺留了《道經》五卷,《靈寶經》三卷,《伏羲古經》兩卷,《太陽古經》兩卷,《太陰古經》三卷,此外還遺留了數字秘、組字秘兩種九秘神通。
在資源方面,還遺留了數樣珍寶。
首先便是丹藥,從一轉金丹到八轉金丹,各遺留了幾顆。其次,便是一塊頭顱大小的道劫黃金。最后,便是丹殿中的大圣兵,羅浮鼎了。
在這些以外,還遺留了近百萬斤源、一口神泉、符箓等資源。
葛洪坦言,據他推算這些資源最多支撐到仙臺,所以也告誡他若有困難可尋昆侖,或是憑借令牌自函谷關離去。
同時他還強調,后人可自行在《道經》全本或《抱樸子》中修行,但根據他和老子、釋迦牟尼等人的交談,認為帝經“有毒”,非是天資絕頂者修行全本極容易自絕帝路,就連準帝經文都有妨礙,大圣經文才是最佳的修行法,而若是無意帝路,則以《道經》為上,不過這些都留待稍后。
寧清一看著面前的羅浮鼎,按照抱樸子經文中遺留下來的秘法,將神力傳入,緊接著便窺探到了鼎身中所遺留的珍藏,發現唯有神源有所消耗,這才松了口氣。
葛洪預計有緣人可能會在萬年后出現,所以為了確保羅浮鼎靈性不失,便以神源保持最低限度的供養,而千年后便來獲取傳承的寧清一,顯然沒有來的太遲。
“那么接下去要做的,便是趕在九龍拉棺前突破一定境界!”
深感時不我待的寧清一,著手開始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