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關于縣尉的一些猜想

最近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問題——為什么人們大多只知縣令而不知縣尉呢?好像縣級行政單位里只有縣令一個官員一樣,在影視劇中縣官大多也就只有個知縣老爺。

《續漢書·百官志》“縣尉”條下自注日:尉主盜賊,凡有賊發,主名不立,則推索行尋,案察奸宄,以起端緒。由此可知,縣尉有拘捕盜賊維護社會治安的責任,類似于今天的公安部門。

《職志令》明確規定:“諸巡檢、縣尉,遇在廨宇每日躬親教閱,仍具注于歷,監司因按閱取歷點檢。”也就是說縣尉有指揮校閱弓手(民兵)的職責,相當于今天的縣武裝部。

除了上述的治安和軍事職能外縣尉還有刑事偵查、司法檢驗、緝私、押運錢糧稅款、護送官員上任、巡邏維護水利設施等職務,總的來說縣尉一職在縣級行政單位當中還是很重要的。

關于縣尉知名度低的原因我們先從縣尉這個職務本身的發展說起。

縣制的起源據說是來自春秋時期的楚國,其他諸侯國也有設縣,“尉”已經秦、趙、燕三國能夠看到了,其他國家也有類似的職權的官職不過名目不同。

秦朝確立郡縣制,此后縣尉的職權變化不大。明代取消了縣尉,其職務歸由兼任巡捕官的主簿、縣丞或者典史負責,出現了有職無官的局面,不論是從職務還是職位縣尉已經消失了;嘉靖朝以后縣尉的職權漸漸聚攏到了典史手中,典史成了事實上的縣尉。(例如著名的江陰抗清三公之一的閻應元便是典史。)

另一點則是縣尉的設置不確定,大縣或者治安差的地方可能會有兩個乃至四個縣尉(四個一般是京城才會有),而有的地處偏僻的小縣沒有設縣尉的必要就可能由縣丞、主簿兼任,當然縣尉兼任其他兩職的也有,縣令則是每個縣的標配(也有特殊的地方只有縣尉兼任全部官職,這種稱為尉司,特殊情況不論)。

接著我們來看影視劇中關于縣級政權架構的描述(多數人對古代縣的官員構成都是從影視劇來的),縣令+師爺+捕頭(捕快),這就是影視劇里處境頻率最高的組合了。這種情況不能說全錯吧,但在清朝大量裁撤佐貳官的情況下,縣令+典史,這種組合成了常態。典史取代縣尉是明清集權的產物,加強縣令作為主官的權威,典史畢竟不入流,難以與縣令抗衡。

總結來說就是兩點:一縣尉在明代取消,典史取代縣尉,清朝照例;二影視劇中出現的縣級行政架構原型大多取自明清,所不存在縣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淄博市| 集贤县| 闽侯县| 延边| 庆云县| 乐清市| 宣恩县| 绍兴市| 绥宁县| 昭觉县| 天镇县| 资溪县| 凌云县| 乐山市| 营山县| 龙岩市| 准格尔旗| 新密市| 赞皇县| 清镇市| 秭归县| 泰和县| 绍兴市| 德江县| 虹口区| 甘孜县| 葫芦岛市| 宣武区| 晋城| 沁阳市| 桐柏县| 陕西省| 关岭| 来安县| 镇平县| 微山县| 苏尼特右旗| 普兰店市| 土默特右旗| 桓台县| 安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