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時敏對這命令頗為驚訝,驚嘆于太子殿下竟然如此殺伐果斷。
朱由校想了想,對劉時敏再度補充道。
“擢升劉時敏為司禮監秉筆太監,隨侍左右。”
當太子殿下說出這一任命時身體如遭雷擊,腦中浮現出許多畫面。
他所期待的那夢中的畫面竟在今日實現,一步登天成為擁有批紅權的大明司禮監秉筆太監,終于有了實現自己理想的權力和地位。
待到劉時敏緩過神他的眼角已經濕潤,趕忙下跪行禮連連叩首聲音顫抖的誠懇的謝恩。
“奴婢寸功未立,初次面見殿下就被賦予如此重任。請殿下收回成命,奴婢愧不敢當。”
朱由校笑著扶起劉時敏,用柔和的語氣安慰鼓勵道。
“吾初次見到劉公公便覺得你是忠實可靠之人,給予你如此重任非我輕率而是相信你堪當此任。劉公公以后可要盡心竭力。”
劉時敏聽到此言后,趕忙再次下跪叩首,感激涕零。
“奴婢能受到殿下這般信任,奴婢生當結草死當銜環已報君恩。”
朱由校沒有再度扶起劉時敏,先讓他激動一會,隨后他的情緒才會平穩些。
轉身坐到上首的椅子上,拿起桌子上的準備清理的宮人的名冊。
他思索著這里面的人的來歷也許是屬實,但他們在宮中具體是什么樣的人自己并不清楚。
他并非不信任王安和黃實錦,只是考慮到他以后要做的事情必須要留一手。
況且眼下他能完全信任的人不多,火速提拔劉時敏不僅可以多位助手也可以對王安和黃實錦形成牽制。
還有一點王安和黃實錦年齡太大,他們都五六十了。劉時敏現在三十八歲精力肯定比他們好,處理事情效率也更快。
隨后,朱由校語氣平和的對劉時敏說。
“時敏,平身吧。現在有一個事交由你辦。”
劉時敏趕忙起身,恭敬的作揖鄭重地說。
“殿下所托之事,奴婢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好啦,不是什么大事。”朱由校看到劉時敏如此鄭重其事的回答不由笑道。
“這一名冊上記錄著一部分宮中侍者的來源經歷,現在交由你再度審查。”
朱由校拿起名冊交給劉時敏,劉時敏恭敬地雙手接過。朱由校補充道。
“你在宮中侍奉這么多年,對一些有權勢的太監宮女的為人作風應該有所了解。”
“現在你就和王大伴和黃大伴共同審查宮中全部侍者的來歷,不必畏懼他們兩位的權勢,公正行事即可。”
“還有重點查與鄭貴妃、李康妃有關的宮人,寧可錯誤將他們清理出去,也不能放過勢位不高的人。”
朱由校表情頗為嚴肅地對劉時敏囑托道。
聽罷,劉時敏知道此事被殿下如此關照定然有其原因,不再多問。鄭重行禮,表示一定會盡其所能辦好此事。
“日后你就在慈慶宮隨侍吾身邊吧,這份名冊的事現在還要保密,你就在慈慶宮做事。”
劉時敏應是,朱由校擺擺手示意門外的宮女帶他去找地方辦公。
在門外等候多時的通政使司官員見到侍衛宮女終于能進去了,連忙再度請求面見朱由校。
朱由校聽完宮女的通報后,思考這應該是要向他稟報關于國喪的事宜。
起床后宮女為他更衣時皆是素衣,并在其身旁也放置了一條白色頭帶。
“宣進來吧。”
宮女應是,轉身出去通報。
通政使司官員入殿后行面見天子的禮儀。
五拜三叩,高呼萬歲。
“臣左通政使梁瑞,拜見殿下。”梁瑞伏地恭敬說道。
“平身,國喪的事宜諸位閣臣商議的怎么樣了。”朱由校問道。
“回殿下,禮部議先帝謚崇天契道英睿恭純憲文景武淵仁懿孝貞皇帝,上廟號‘光宗’。”
“且閣臣皆一致同意將先帝安葬于景泰陵寢。殿下這是閣臣上呈的國喪安排奏疏,請過目。”
梁瑞雙手將奏疏奉上,同時再度開口。
“就是關于先帝年號的事情,諸位閣臣還有統一認可的決定。”
“內閣,六部爭議的事情在于如何確定先帝在位的年號。”
正在梁瑞打算接著說下去的時候,朱由校掃了一眼奏疏的內容隨即打斷道。
“不必再議,直接將萬歷四十八年八月初一日到除夕日十二月廿九日定為泰昌元年。”
朱由校知道原來的歷史上議定的結果就是這樣的,索性不必讓他們再吵來吵去直接敲定年號。
梁瑞驚訝于這位即將即位的太子竟然如此強勢果斷,也不敢再度重復內閣六部的建議。
“殿下圣裁,臣還有一事請殿下裁決。大朝文臣排班之事,可否恢復太祖洪武祖制。”
聽到這個朱由校愣了一下,這梁瑞怎么從國喪的事情扯到大朝文臣排班事情上面去了。
梁瑞見朱由校對此事感到疑惑,解釋道。
“萬歷十三年,時左都御史趙錦站在時任掌通政司事工部尚書的倪光薦之前,神宗默許。”
“此后便一直以此為制,臣以為應恢復祖制。”
朱由校隨即問了梁瑞的籍貫,得到其籍貫湖廣的答案后。
他這時候明白了,這楚黨在有意打壓東林黨的勢頭呢。
現在的左都御史張問達是東林黨的人,又是黨爭。
朱由校不耐煩地對梁瑞說。
“此事吾知道了,先依舊制日后再議。”朱由校揮揮手示意梁瑞可以退下了。
梁瑞沒想到太子殿下對此事這般厭煩,只得默默退下。
隨后,跟隨在王安身邊小太監步入宮殿,稟報可以出先帝靈氣前守靈行禮去了朱。
朱由校隨即出門,走下慈慶宮的臺階,去往停放輿轎的地方。
準備登轎時,劉時敏正好安置好回來,隨即命劉時敏隨侍一同前往。
上轎后,他想起方才梁瑞說的大朝會文臣排班的事情,問起劉時敏。
“回殿下,奴婢以為此事不單是文臣班列位次之爭。”
“哦?那你講講這這件事的由來和你的看法。”
朱由校聽劉時敏這么一說對此事也頗為感興趣、
“回殿下,奴婢此前經官文書對這事了解一些,萬歷時此事亦在朝中引起軒然大波。”
“時因二公中趙錦德高望重且更為強勢,神宗皇帝為平息此事下詔進封其為兵部尚書后才平息。”
“但是究其原因,一是因為我朝英宗皇帝幼年即位三楊輔政后朝會都流于形式。”
“二是因為世宗、神宗二帝多年不愿上朝,使得通政使司的地位一落在落,至今不曾有變。”
劉時敏邊走邊說,為了朱由校解釋道。
朱由校了解完事情的前因后果后,卻從這件事中悟出了另外一層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