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裁魅力學(袖珍版)
- 曾仕強
- 1209字
- 2025-02-18 17:46:37
組織分為三階層
組織大多采取層級制
一般而言,組織為求指揮靈活、事權集中、命令統一、責任確定,大多采取層級制。當組織規模很小、成員不多、管理者足以掌握全體員工時,組織通常只劃分為兩個階層:管理者和員工。這時候分工、專職并不明顯,彼此關系也不確定。組織到了相當規模,管理者不足以掌控全體成員時,就產生“管理幅度”或稱“控制限度”的問題。必須給組織劃分階層,以利于工作的有效推行。
管理幅度指一位主管能夠有效監督下屬的人數。雖然早期管理學者企圖界定理想的管理幅度,以適應一切組織的需要,但是近代管理學者研究認為難以確定普遍適用的具體數字,因為在決定適當的控制幅度之前,必須考慮各種情境的特質,例如被監督的活動形態、被監督的人員素質及組織類型等。譬如甲公司的每位管理者都有四個下屬,全體員工為64人,最好劃分為四個階層才能適當而有效運作。
然而,管理幅度較大的時候,組織階層自然就會減少。乙公司的每位管理者可以監督八個下屬,他們公司只要劃分為三個階層便足以容納全體員工。
劃分為四個階層的甲公司屬于塔形結構,劃分為三個階層的乙公司則屬于平行結構。前者為縱向結構,組織階層較多;后者為橫向結構,組織階層較少,每一階層的下屬人數較多。塔形結構溝通線路較長,管理者較多,有助于主管與部門之間建立密切的工作關系及緊密的高階層控制。平行結構溝通線路較短,管理者較少,低階層會獲得更多的決策機會,有助于領導人才的發展。
層級并非階級
組織階層的劃分是出于分工的考慮,以及管理幅度的限制,并不存有成見,大家人格平等。和階級不同,階層是可以經由自己奮斗而獲得改變的。
然而,人有智愚之分。先知先覺者要用心創造發明,以造福社會;后知后覺者應盡力把先知先覺者的發明好好地宣傳,使大家明白它的好處而廣為應用;不知不覺者必須接受宣傳者的說明,做一個實干家。任何社會實際上都是這三種人的組合。
組織大致分為三個層級
我們可以將組織分為三個階層:最高管理階層、中堅管理階層,以及基層管理階層。盡量做到讓先知先覺者擔任高階主管,后知后覺者擔任中堅主管,不知不覺者擔任基層人員或主管。一般最高決策者如企業的總裁、總經理、副總經理可以稱為最高管理階層?,F場作業人員及領班、組長可以看作基層管理階層。其他人員列為中堅管理階層。
可見,無論實際上有幾個階層,都可以概括性地納入三個階層來看待。大規模的公司,總裁和執行官是高階,現場人員屬于基層,其他都是中堅主管。小規模的組織,就算只有老板一人、伙計一人,同樣可以把伙計看成基層,老板扮演中堅,必要時將老板的妻子拉進來充當高階,更有利于組織的靈活運用。
三階層的劃分可以彈性應用。在場三人中,誰的職位最高,就是此時此地的高階;誰的職位最低,便為基層;剩下的人扮演中堅。隨時隨地機動配合,并不一定將身份固定在哪個階層。如果三人職位相當,也可以年資、專長、經驗等因素來區分。視當時實際需要選擇合適的標準,照樣可以劃分出三個階層,利于工作的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