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團隊精進五項修煉:團隊成長的45個關鍵技能
- 舒瀚霆
- 4528字
- 2025-02-17 17:37:31
自序
五項修煉,助你登上“塔尖”
我是一名企業經營管理顧問,與企業老板、高管以及執行團隊打交道20多年。在服務大大小小的企業過程中,我對團隊工作效率以及老板和團隊之間的關系有一些深刻的體會。
很多企業老板總跟我說:“瀚霆老師,我的團隊執行力很差,快幫我想想辦法吧!”
很多團隊員工也跟我說:“瀚霆老師,我的這位老板太難搞了,幫幫我吧!”
每次碰到同類問題或者類似的請求時,我只需要和對方團隊做簡單的溝通或者進行一次簡單的培訓,問題就解決了。事后老板們都會驚訝地發現:“原來我的團隊可以這么優秀。”團隊員工也會感嘆:“原來我的老板也沒那么難伺候。”其實,我僅僅是教了他們幾個簡單的方法。
究竟是什么樣的方法,讓團隊領導們、員工們發出這樣的感嘆呢?
有一次在服務一家企業時,我看到一位領導的辦公桌上堆滿了各種文件和報表,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我看到的情景,那就是“文山文?!?。
我問他:“你每天看這么多文件,累不累???”
這位領導無奈地搖搖頭:“做管理嘛,不都這樣!”
我讓這位領導把所有給他提交文件的當事人都叫到辦公室來,幫他與這些人進行了一次簡短的溝通。
當時我問所有向他提交文件的人:“如果你是領導,每天面對這么多文件,你是什么感覺?”他們滿臉的尷尬。但現實情況是,這些報表、申請、記錄等不得不提交,很多內容都是必須要上報給領導的,甚至有些文件是要領導迅速審閱和審批的。
我就告訴在場的這些當事人,你們只要這樣做就可以了:
你一定要利用文件的第一頁或者第一段文字簡單概括整個文件的內容,比如用一句話提出申請,或者用一句話概括要點、表達觀點、表述判斷,等等;在第二頁或者是緊跟其后的文字中,列出簡短的“第一、第二、第三”“首先、其次、最后”或者“過去、現在、將來(即將)”等分述前一頁或者前一段的內容,一定不要超過三點;在第三頁或者之后的語句中,可以用翔實的文字來解釋前文。關鍵中的關鍵是,文件的前兩頁或者前兩個部分,需要你花點時間和精力來思考和錘煉。
為什么要這么做呢?提高領導的效率!提升當事人的能力!領導看完第一頁或者第一段文字,就知道你的申請內容、核心觀點或者專業判斷,并能迅速理解、做出批復,這是最好的、最高效的;老板看完第一頁或者第一段文字之后還有疑慮,但用第二頁或者是緊跟其后的部分增加了相關信息,打消了疑慮或支持你的判斷,這也不錯;如果看完前兩頁或者前兩個部分后,領導還沒有完全理解或者對后面的內容非常感興趣,那么他就會繼續看下去。
我講完之后,不僅領導感嘆,交出“文山文?!钡漠斒氯艘卜浅UJ同。
一個月后,再跟這位領導見面時,他跟我分享:“沒想到這些人還可以這么優秀,自己輕松了許多?!?/p>
有位老板問了我一個管理問題,希望我能幫到他。
他覺得團隊員工對公司的事情不操心,不把事情放在心上:一些員工經常在一些常規工作中丟三落四,總是在事后才反應過來,可想起來的時候已經晚了;還有一些員工,做完一件事后就在那傻等著,其實還有很多事情都在等著他,可他呢,總找不到事做。這些問題怎么解決?
其實這些問題實際上就是:事如何找人?人如何找事?
一些工作看似不是什么大事,但其實它們的影響并不小,很多事情就擺在那里,可是沒人做。這就涉及“事找不到人”。
比如遇到節假日或者客戶的生日,沒有通過問候來維持客戶關系;安排會議的事情很多,結果做了這件事,忽略了那件事……
一些職場人不知道該怎么工作,或者不把工作中的事放在心上,這就是“人找不到事”。
比如,要做的事沒有明確的完成截止時間,做著做著,人就懈怠了;或者有些工作沒有明確的分工,員工做著做著,就忘記了自己到底該做什么;更直觀的表現是,有些管理者在思考問題時不全面,本來一件事情里包含許多小事件,但他在做這件事的過程中遺漏了幾個事件,把一件本來影響力很大的事辦成一件沒有結果的事……
面對這樣的問題,我給這家企業的員工做了一次培訓,教他們做工作“儀表盤”和任務清單,將要完成的工作可視化,張貼在自己的眼前。
工作“儀表盤”分3個區域:左邊是本周重要事情區,用來羅列本周必須完成的3~7件重要事情,每件事情后面要標注完成期限;中間是當日必做事情區,用來列出當天必須完成的幾項工作,每天早上用便箋將這樣的工作貼在這個區域內,每完成一項就在相應事項的后面打鉤;右邊是臨時事情區,用來羅列一些臨時要做的事情,每想到或者遇到一些臨時要做的事情,就用便箋貼在這個區域內,完成后也在相應事項的后面打鉤。今日事,今日畢,如果當天必做事情區中有幾件事實在無法完成,就在第二天以最快速度完成。
類似的大事里面包含或穿插著無數件小事,比如接待客戶、安排會務、維護客情關系、參與商務差旅等,所以,我還教了這家企業的員工做任務清單。
除此之外,我還建議老板開發一個自己公司的工作管理小程序或者OA系統,也可以在釘釘、微信中進行企業管理,這樣就更加智能化、更加便利。
后來給我反饋時,老板開玩笑地說:“如果人不去找事,我就讓事來找人?!?/p>
有一次,我應客戶邀請,旁聽一次高管會議。會議開得我特別難受,不僅浪費時間,還沒效率。老板是一個“話癆”,話匣子一打開就停不下來,東拉西扯的;喜歡插話的員工和老板一起在跑偏的話題上越扯越遠;插不上話的員工要么顯露出不耐煩的姿態,要么就直接成了“隱形人”,沒有一點兒存在感。
會議開完后,老板向我抱怨員工素養太差,期望我幫他做一些調整,記得我當時是這樣幫他調整的:
第一,開會前,先確定會議的性質。如果開常規的工作匯報會,就用沙漏管理發言時間,強制規定每人的發言時間只有1分鐘、3分鐘或者5分鐘;如果要在會議上布置工作、傳達任務或者做培訓,就向員工強調要認真傾聽,并及時回應;如果開集思廣益、頭腦風暴的創意會,就要求參會者分別進入夢想者(提創意者)、實干者(提方案者)和批評者(完善者)的角色,并且輪換狀態;等等。先確定會議性質,再明確會議目標,然后選擇會議形式,這樣參會者才不至于東拉西扯、浪費時間。
第二,開會時,強調表達能力的重要性。表達有三個要求:首先是簡潔,只有表述得簡潔才能在規定時間內把話說完;其次是要有核心觀點,我們表達的第一句話一定是經過錘煉的核心觀點,沒有觀點的發言就是浪費時間;最后,表達一定要從表達者自己的角度出發,聚焦自己的目標、事情或者觀點、想法,這樣參會者才會專注起來。
第三,做會前狀態建設,提升參會者的專注力,尤其要對喜歡插話的員工和“隱形”員工進行傾聽能力培訓。我概括了一個簡單的口訣,傾聽時要“閉上嘴、睜開眼、打開心、獻上臉”。每次開會時將這句話寫在白板上,提醒所有參會者,不到自己發言的時間不要隨意插話,眼睛要注視講話的人,聽對方講話時要讓自己進行思考,身體和臉要向講話的人微傾,等等。
具體的操作細節大家可以參考本書內有關“會議”的部分。
后來,這位老板非常感謝我幫他們做的調整,他們公司會議的效率越來越高。
類似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不管是企業家、老板、創業者,還是中高管、執行團隊、職場小白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擾,我將這些困擾總結為:“不會說話”“不會思考”“不會做事”“不會開會”以及“不會傾聽”。如果讓我在為企業提供經營管理顧問服務的過程中,對企業經營管理專業的支持更加高效,我就不得不提前幫客戶解決這些方面的困擾,解決的問題多了,我就總結出了經驗,將能夠幫助企業解決問題的做法歸納為“五會”:“會說”“會聽”“會想”“會做”“會議”。
“會說”:就是能精準、簡潔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和觀點,并能說服客戶、員工和領導。
“會聽”:就是能專注傾聽,能聽出對方的弦外之音、核心要點,領悟談話的意圖。
“會想”:就是會進行全局性的、有深度的思考,用創造力、創新思想思考解決方案。
“會做”:就是知道面對事情和目標時,如何找到策略、工具、方法,如何提高效率。
“會議”:就是懂得通過開會,調動團隊的能量,激發他人智慧,迅速達成目標。
我之前以為這些都是小事情,很多前人根據經驗已經總結出了許多方法、工具等,只要運用得當,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困擾和問題。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遇到的類似問題越來越多,在客戶迫切的需求之下,我就給我服務的20余家企業組織了一場統一的線下培訓,在限制每家企業參與人數的情況下,我的客戶們和他們的核心管理團隊,共計130多位高管參加了這次現場培訓。
令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我在3天線下培訓課程的現場,僅僅講了10多個“五會”的方法,卻取得了出奇的效果。每位客戶都希望我能在其企業中延續和強化3天的線下現場培訓效果,但20多家企業分布在全國各地,到每家企業去的時間成本和交通成本太高了。于是,我就嘗試通過線上微課的形式,幫助大家強化并掌握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錄制微課的過程中,我將更豐富的方法總結進了“五會”體系,最終,一共有40多種實操方法收錄其中,幫助企業員工達到“五會”的目標。讓我備感意外的是,大多數客戶把“五會”的學習和考評當成員工團隊的必修課,甚至把崗位的升遷、評級與學習“五會”掛鉤。
隨著“五會”越來越受歡迎,客戶們不斷地想讓我們團隊提供詳細的文字稿,他們需要我們的協助,以將“五會”的內容編輯成企業員工的培訓教案。
我的公司是一家企業經營管理咨詢公司,主要為企業提供經營管理咨詢服務,幫助企業提高績效。我們的業務一直很多,很繁忙,所以忽略了針對“五會”出培訓教案這件事。我們在客戶的不斷催促中感受到了客戶對這件事情的強烈需求,最后我們決定抽出專人來整理文稿、編輯出書,幫助更多的人成長,幫助更多的企業提效,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我們期望這本書不僅給職場員工帶來幫助,也能給企業老板和管理者帶來幫助,所以我組建了專門的團隊,由曾俊負責全面匯總、整理這方面的內容,才有了今天的這本書。
這本書中的內容來自我的線上微課講稿,所以也保持了我在線上微課教學時一貫的干貨風格,尤其是方法的實操步驟,可以說是干到不能再干的干貨。但這樣的風格存在一個弊端,那就是大家讀起來會比較費力、費神。當然,這樣的風格還是利大于弊的,因為干貨內容的內涵足夠多、外延足夠大、可運用的空間廣。打一個比方,就像買了一斤干木耳,用水泡發后,就會得到三四倍分量的木耳。最重要的是每個方法都非常管用,都能幫助大家提升工作效率和職場情商。
這本書是我的私家方法工具箱,我是這些方法的忠實應用者。工具箱里的每個方法都是獨立的,但大家也可以將它們組合起來使用,形成自己的體系。正是這些方法讓很多客戶如此評價我:“沒有什么可以難倒瀚霆老師,他有一個超級大腦!”其實這都得益于我在做企業經營管理顧問工作的過程中,學習和積累了很多好用的方法,并不斷地在實踐中應用和改進它們,這本書就是我的方法集之一。
非常感謝我的助理團隊曾俊、陳泓伊、魏婧華、蔡昌鵬、何偉立等同人,因為他們的辛勤付出,這本書才能這么快面世。我還要借此機會,感謝瀚霆研習會會員以及我服務的那么多優秀的客戶,他們以及他們的團隊給予我信任,給我提供大量的實踐機會,才讓這本方法集有這么豐富的內容。最后,要感謝出版社的編輯團隊,因為有你們,這本書才能出版。
最后,愿正在閱讀本書的職場人通過學習和修煉,能掌握“五會”中的方法,并能在實踐中更好地運用,讓它們幫助大家事半功倍、創造卓越,早日登頂社會這座“金字塔”,成為“塔尖”上的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