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學女孩的秘密筆記:排列組合篇
- (日)結城浩
- 2087字
- 2025-01-22 16:37:07
1.2 圓桌問題
蒂蒂:“前陣子,我在電視上看到一家餐館內的擺設。”
我:“嗯。”
蒂蒂:“其中一張圓桌上面有 Lazy Susan……”
我:“Lazy Susan 是什么啊?”
蒂蒂:“就是圓桌上可以轉來轉去的旋轉臺。”
我:“哦……原來那個東西叫作 Lazy Susan 啊!”
蒂蒂:“客人會圍坐在圓桌周圍。”
我:“是啊,圍著圓桌吃飯。”
蒂蒂:“圍坐在圓桌周圍,客人可以和旁邊的客人聊天,不過要是座位相隔遠一點兒,交談不是很不方便嗎?”
我:“沒錯。”
蒂蒂:“如果想和所有人都說話,只能常常換座位啰!于是我產生了一個想法,以餐館的圓桌為例,要是有 5 個人圍繞圓桌坐成一圈,共有幾種入座方式呢?”
問題 1(圓桌問題)
一張圓桌,有 5 個座位。5 個人欲坐在這些座位上,共有幾種入座方式呢?

我:“原來如此,這個問題啊……”
蒂蒂:“學長,請等一下。”
我:“咦?”
蒂蒂:“學長,不要馬上告訴我答案哦!”
我:“好好好,你是怎么想的呢?”
蒂蒂:“試著將 5 個人排排看,算算總共有幾種可能的排列方式。”
我:“哦!”
蒂蒂拿出筆記本。
蒂蒂:“就像這樣,不過算到一半的時候變得有點兒混亂……”
蒂蒂的筆記

我:“我明白了。你想用窮舉法,把所有可能都列舉出來。這是可行方法之一。”
蒂蒂:“是的。”
我:“可是,你是否按照一定的順序來計算可能的情形了呢?”
蒂蒂:“有啊!假設有 A、B、C、D、E 這 5 個人坐在圓桌旁,畫成示意圖就像這樣。首先,讓 A、B、C、D、E 按順時針方向入座。”

(1)5 人按順時針方向入座
我:“嗯,基本上沒錯。請問:A 和 B 之間的連接是什么意思呢?”
蒂蒂:“這條線表示接下來要將這兩個人的座位對調。A 和 B的座位對調,就是另一種入座方式,所以變成下面的(2)。”

(2)將 A 和 B的座位對調
我:“這樣啊……嗯。”
蒂蒂:“其次,考慮 A 和 B 不相鄰的情況,假設 A 和 B 之間夾了 C,變成(3)的情形。”

(3)A 和 B 之間夾著 C
我:“嗯,沒錯。”
蒂蒂:“然后和剛才一樣,再將這兩個人的座位對調,得到(4)。”

(4)將 A 和 B的座位對調
我:“蒂蒂……”
蒂蒂:“接下來,考慮 A 和 B 之間夾了 C 和 D的情形,也就是(5),然后,再將這兩個人的座位對調,得到(6)。”

(5)A 和 B 之間夾著 C 和 D

(6)將 A 和 B的座位對調
我:“蒂蒂,可是……”
蒂蒂:“不過,當我想在 A 和 B 之間夾進 C、D、E 時,也就是(7)的時候,發現了一件事。”

(7)A 和 B 之間夾著 C、D、E
我:“……”
蒂蒂:“(7)的入座方式從另一個角度看,和(2)的入座方式一模一樣。”

(7)和(2)的入座方式完全相同
我:“是啊,這種解題方式不太好,會重復計算哦!”
蒂蒂:“沒錯,學長說得對,這種解題方式并不好。我原本以為只要讓夾在 A 和 B 之間的人數逐漸增加,就可以列出所有可能的情形。沒想到圓桌居然是陷阱。一不小心,同樣的入座方式就會重復出現。”
我:“正是如此。逐漸增加人數這個想法不錯,但是出現重復情形就麻煩了。”
蒂蒂:“于是,我就被困在這里。碰到這種情況的時候,要怎樣思考才能找到答案呢?怎么做才能真正解出數學題的答案呢?”
蒂蒂看向我,睜大她的眼睛,等待我的回答。
我:“嗯……這么說吧,蒂蒂,能解答所有數學題的萬能解題法,并不存在。”
蒂蒂:“啊,這么說也是啦,不好意思。但這樣一來,不就需要把各種解題方式全部死記硬背下來才行嗎?這樣在我們碰到不同的數學題時,才有辦法解答。不過,要把所有解題方式都背下來實在有點兒困難……”
我:“嗯,相當困難。能解答所有數學題的萬能解題法并不存在,當然,也不可能把所有數學題的解題方式都背下來。”
蒂蒂:“沒錯,就是這個意思。萬能的工具不僅不存在,把所有工具都收集齊全也很困難,那該怎么辦才好呢?”
我:“我說蒂蒂啊,這個想法會不會太極端呢?你想到的解題方式過于極端,實際的情形常常介于兩者之間。”
蒂蒂:“這是什么意思呢?”
我:“解數學題的時候,通常不會只用到死記硬背的解題方式。當然,還是會用到記憶中的解法,把自己以前所有的解題經驗全拿來試試看。但解題時,必須詳讀題目、理解敘述、整理解題條件……這樣才能逐漸推導、得到答案哦!”
蒂蒂:“聽起來好復雜哦……”
我:“把某些解題方式死記硬背下來是一個辦法,不過如何運用這些解題方式很重要。在數學家波利亞的《怎樣解題》這本書中,提到許多解題方式。至于我自己的解題經驗嘛,只是許多順利解答與被難題困住解不出來的經驗而已。真要說的話,我在解題的時候,常常會這樣對自己‘提問’。”
● 仔細閱讀題目了嗎?
● 能試著舉一個例子嗎?舉例說明,驗證自己是否理解。
● 能試著作圖嗎?
● 能整理成表格嗎?
● 能為未知事物命名嗎?
● 是否考慮到所有狀況?有沒有遺漏?
● 有沒有類似的東西?
● 會不會覺得“如果那樣就好了”?
● 反過來想又會怎么樣呢?
● 如果數太大,想想看數小的情況怎么樣?
● 遇到極端的情形該怎么辦?
● 再重新仔細閱讀一遍題目。
蒂蒂:“原來如此……學長所說的‘提問’,雖然聽起來很抽象,實際卻很具體。和直接解答相比,這些提問好像很抽象,但就對自己的要求而言,卻是很具體的提問。”
蒂蒂一邊點頭一邊說,很快接受了我的說法。
我:“沒錯。面對題目的時候,這樣的‘提問’很有效。在解題時,自問自答是很有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