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文學作品
《千字文》
內容簡介
《千字文》由南朝梁國的周興嗣用王羲之書法作品中一千個不重復的漢字編纂而成。全文共二百五十句,每四字一句,對仗工整,語意貫通,涵蓋了天文、地理、自然、歷史、祭祀、綱常倫理等各個方面。《千字文》是中國古代啟蒙教育的重要讀本,與《三字經》《百家姓》并稱為“三、百、千”。
《千字文》作為蒙學讀物,集識字、書法和思想內容于一體,將識字教育與歷史文化教育、人格修養教育巧妙地融合,是中國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流傳時間最長、影響最深遠的教材。《千字文》作為四言韻文,言約義豐、音韻和諧、文采斐然,是中國文學史上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千字文》還是歷代書法家進行書法創作的重要載體,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作品關鍵詞→
·蒙學讀物
根據《梁史》和《尚書故實》記載,梁武帝蕭衍一生戎馬倥(kǒng)傯(zǒng),希望生活在太平時期的后輩能多讀書,增長見識。然而,當時的啟蒙讀物是《尚書》《左傳》《論語》等大部頭著作,對于初學者來說難度較大。于是,梁武帝命令文學侍從殷鐵石從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書寫的碑文中拓下一千個各不相同的字,每字一紙,供皇室子女學習。但是,字與字之間毫無聯系,學習起來顧此失彼,收效甚微。
于是,梁武帝便命令最富才學的周興嗣將這一千個字編纂成一篇文從字順、通俗易懂、音韻和諧的啟蒙文章。
周興嗣得到命令后,在家中仔細揣摩這一千個字,熟誦它們的含義和彼此間的聯系。他苦思冥想一夜,終于將這一千個字串聯成了一篇四言韻文。這篇韻文不僅完全符合梁武帝的要求,而且一氣呵成、辭藻華美、含義豐富,蘊含著儒家倫理和諸多知識,其內涵已經遠超這一千個字的字面意思。
梁武帝讀后,不禁拍案叫絕,立刻命人刻印,公布于世。從此,一部中國古代經典啟蒙讀物誕生了。
·四言韻文
《千字文》之前,中國古代不乏專門用于啟蒙的讀物,代表作品有秦朝的《倉頡篇》《爰歷篇》,漢朝的《凡將篇》《急就篇》和三國時期的《埤蒼》《廣蒼》,等等。但是,這些作品均有著這樣或那樣的不足,或晦澀生僻,或拗口難懂,大部分作品都沉寂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千字文》的出現完美地解決了以前蒙學讀物的缺憾。它在音韻上自然諧美、鏗鏘悅耳,讀起來給人極佳的藝術享受;在內容上通俗易懂、曉暢明白,蘊含豐富廣博的知識;在文采上獨領風騷,具備詩歌的特質,被稱為“訓蒙長詩”。它朗朗上口、深入淺出、文辭優美,并且以“皇室用書”的身份橫空出世,一問世就成了蒙學的通用課本,流傳至今。
·知識小百科
《千字文》構思精巧,知識豐贍,以“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為始,以“謂語助者,焉哉乎也”為止,內容涵蓋了天文、地理、自然、歷史、祭祀、農耕、園藝、茶飲、道德、倫理等知識和常識。
例如,其中的“磻溪伊尹,佐時阿衡”“晉楚更霸,趙魏困橫”,從周文王磻溪遇呂尚,伊尹輔佐商湯,講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晉楚爭霸和合縱連橫;還有“孔懷兄弟,同氣連枝”“交友投分,切磨箴規”“親戚故舊,老少異糧”傳授了中國古代兄友弟恭、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和待人接物的基本禮儀;更有講書法典籍故事的“杜稿鐘隸,漆書壁經”;也不乏教人修身養性和處世哲學的“性靜情逸,心動神疲”“堅持雅操,好爵自縻”。《千字文》真可謂一部古代“知識小百科”!
·書法藍本
《千字文》除了被歷代兒童作為啟蒙教材來學習,還被歷代書法家作為書法創作的載體,如隋朝智永和尚的《真草千字文》、唐朝歐陽詢的《行書千字文》和顏真卿的《楷書千字文》、宋朝宋徽宗趙佶的《瘦金體千字文》、明朝文徵明的《小楷千字文》,等等。他們的書體各有所長,風格迥異,他們各以自身的影響力促進了《千字文》的傳播,讓《千字文》在中國的不同歷史時期都散發出不同的魅力,在國內外影響深遠。
作品三部曲
·主要內容
《千字文》從“天道”“王道”“人道”開始,講述了禮樂制度、千秋功業、都城宮殿、人倫自然、王侯將相和市井小民的基本狀態,脈絡清晰,結構完整,其內容之豐富,知識之廣博,見識之高遠,令人嘆為觀止。關于《千字文》的結構,參照清代汪嘯尹纂輯、孫謙益參注的《千字文釋義》,本書將它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自“天地玄黃,宇宙洪荒”至“化被草木,賴及萬方”,講述開天辟地、日月星辰和氣象的變化,通過萬物和人的生存狀態反映時代的變遷。
第二部分自“蓋此身發,四大五常”至“堅持雅操,好爵自縻”,講述人修身養性的標準和原則,主張人要孝順父母,愛護兄弟,交朋友要志趣相投,并保持真我本色。
第三部分自“都邑華夏,東西二京”至“曠遠綿邈,巖岫杳冥”,講述京都宮殿、王侯將相和千秋功業的創建等與統治相關的問題,極力渲染京城典籍的豐富、人才的匯聚、社會生活的豪富、疆域的廣闊和山河風景的秀美。
第四部分自“治本于農,務茲稼穡”至“孤陋寡聞,愚蒙等誚”,講述田園生活的恬淡閑適和君子的治家處世之道,贊美“豪華落盡見真淳”的人生要義和對俗世溫情的向往。最后剩余的“謂語助者,焉哉乎也”兩句無實義,不包含在內。
·字的變化
最初版本的《千字文》共一千個字,二百五十句,每四字一句,字與字互不重復。在使用簡化字、歸并異體字后,簡體中文版本的《千字文》剩下九百九十多個相異漢字(具體數量因異體字的歸屬而有不同說法)。
被合并的字有:
“周發殷湯、蓋此身髮”中的“發、髮”合并為“發”
“劍號巨闕、鉅野洞庭”中的“巨、鉅”合并為“巨”
“玉出崐岡、昆池碣石”中的“崐、昆”合并為“昆”
“慼謝歡招、親戚故舊”中的“慼、戚”合并為“戚”
“雲騰致雨、禪主云亭”中的“雲、云”合并為“云”
“百郡秦并、並皆佳妙”中的“并、並”合并為“并”
“女慕貞絜、紈扇圓潔”中的“絜、潔”合并為“潔”
·作品影響
《千字文》的問世,改變了傳統蒙學教材淺陋粗鄙的刻板印象,很多領域都對其極為重視。史志對其進行相關記載,集部有與之相關的著錄,后代的文士也紛紛對其進行討論、注釋、增補、仿寫、續寫和重寫,形成源源不斷的“千字文熱”, 在教育、文學、書法等領域的文化傳承與交流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千字文》影響了后世蒙學教材的評判標準。除基本的認字、學習知識以外,文辭優美也成為評判蒙學教材優劣的重要標準。近代學者章太炎曾經批評過同為中國古代蒙學教材的《三字經》,認為與《千字文》相比,《三字經》有兩個不足,即“字有重復、辭無藻采”。
《千字文》獨特的形式也對后世創作產生深遠影響。唐朝以后,以《千字文》為名的作品層出不窮,如《梵語千字文》《敘古千字文》《性理千字文》《呂氏千字文》《恭慶皇上七旬萬壽千字文》《御制千字詔》,等等,足見《千字文》影響之大。
承載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千字文》也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廣泛傳播,對世界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千字文》在日本被用來作為識字教材和字帖使用,不僅有諸多版本,而且有很多內容各異但都以《千字文》為名的作品。《千字文》對韓國的文字和教育等方面也產生重要影響,成為學習漢字的初級讀本。
·辯證看待
流傳至今的《千字文》因音韻和諧、朗朗上口、知識豐富,擁有經久不衰的魅力。時至今日,《千字文》所講述的道理及其相關故事依然值得我們學習。但不可避免的是,隔著漫長的歲月,《千字文》中蘊含的某些思想已經不再符合當下的價值觀,如“女慕貞潔,男效才良”。所以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發展辯證的眼光,批判地去學習這部經典。
相關評價
絕妙文章。
——明代文學家、史學家 王世貞
讀者苦《三蒼》之難,便《千文》之易,于是至今為小學家恒用之書。
——明末清初思想家、經學家 顧炎武
局于有限之字而能條理貫穿,毫無舛錯,如舞霓裳于寸木,抽長緒于亂絲。
——清代小說家 褚人獲
《千字文》在文采上獨領蒙學讀物風騷,堪稱訓蒙長詩。
——清末民初思想家 章太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