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決勝高考作文
- 楊洋
- 1394字
- 2025-01-17 14:40:30
規則意識才是高分思維
脫離評分標準談高分沒有意義
我們先來一段輕松、愉快的想象:經過一段時間的作文學習,你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成了一個寫作文高手。不僅如此,后來的你講話條理清晰、引人入勝。更加厲害的是,工作后的你經常在項目的總結大會上贏得陣陣掌聲……站在臺上,看到所有人的眼中閃耀著光芒,滿是羨慕和崇拜,你不禁想起在楊洋老師作文課上聽到精彩寫法的那些夜晚,窗外的星光就是如此明亮。
那么,如果你有了孩子,如此成功的你會不會把楊洋老師的作文方法教給他呢?
沒錯,你猶豫了。雖然不知道為什么,但是你總覺得哪里有點不對勁兒。
我來說說我的答案。
首先,我就是經過作文學習,不斷磨煉寫作和演講技能,慢慢得到很多同學的認可和信任的。但評價我孩子的作文成績的,不是我、不是高考標準,而是他的語文老師。我對他的語文老師完全不了解,對這位老師的教學要求完全不了解,對他們學校的語文教學規劃也完全不了解,而我孩子的作文成績是由他的老師給出的。
這時候,我講給孩子一些與學校教學不一致的內容,一方面,會給人家老師添亂,甚至給人家添堵;另一方面,也會讓孩子對學校的老師產生懷疑。這對于一個還處在基礎學習階段的小學生來說,肯定是不必要的。
我的孩子語文成績并不拔尖,而且經常分不清前后鼻音、寫錯字、寫倒筆畫。有一次,孩子看到我出的新書,就問我,能不能送自己的語文老師一本。我嚇了一跳,心想這要是遇到一個敏感的老師,人家八成以為是家長故意要給老師上一課呢。于是,我趕快說:“爸爸的書水平不高,不要送老師。”——其實我想說的是,“你要靠自己的努力在學校里贏得榮譽,而且你會得到比爸爸更多的榮譽”。
這個故事講出一個高分作文背后的邏輯:作者與評者的關系。
作文想拿高分,首先要知道這個作文是寫給誰看的,是誰給你評分的。脫離了對評分者的判斷來談高分,就像脫離了食客的需求和口味來制作食物一樣,結果都是費力不討好。
諾貝爾文學獎評選時,我的朋友、同事等都對我送上了溫暖的祝福和安慰,謝謝大家!因為我童年時有一個無忌的夢想(想得諾貝爾文學獎),這個夢想成了我在課堂上的一個自嘲梗,但也成了親朋好友對我的溫暖祝福。不過,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一部作品能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一個重要條件是,它的譯本要足夠好。莫言獲獎后特別感謝了他的譯者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一位美國漢學家。正是他精彩的翻譯,才能讓莫言的作品產生了世界影響力,才能讓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委更好地評價莫言的作品。
無論是小學生寫作文,還是大作家拿諾貝爾文學獎,只要涉及評價,就不能脫離作者與評者這對關系。
在高考語文教學中,考生和閱卷者這對關系非常重要。誰都清楚,把考生的命運交給某一個人來決定,很明顯是容易出問題的。所以,高考評分就采用了雙評制、復審制等方法,就是為了不讓某個閱卷者對考生的成績產生絕對影響,而讓一種有共識的制度——評分標準成為最后的裁定者。
因此,想在高考中得到寫作高分,理解評分標準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在寫作課的開始就會講解評分標準和應對策略,這是參透作文評分的關鍵。
這也解答了一個大家長久以來的疑問,為什么有時候我們拿一篇滿分作文去問自己學校的老師,他卻能講出很多不好來。因為他有他的評價標準,有自己的教學偏好。你拿他的教學方法換一所學校去問,恐怕得到的又是另一番完全不同的評價。
這時候,你要感謝高考語文,它是一門在相對合理的閱卷制度保證下的考試。只要按照評分標準寫作,你就一定會得到一個相對公平的分數。